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资本批判角度看技术与劳动力关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提要] 资本的本性是追求利润,在当前,技术成为其获利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是,技术在创造巨大生产力的同时,呈现出深刻的矛盾,表现为生产相对过剩,以及排挤工人职位等。这些矛盾归根结底都是资本自身的矛盾,因此只有改变资本的本性才能彻底根除矛盾,即用新的生产关系取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关键词:技术;资本;劳动力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4月4日
   一、技术异化的历程
   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它在“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出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另一方面,资本的无限积累却“显露出衰退的征象,这种衰退远远超过罗马帝国末期那一切载诸史册的可怕情景。”在资本追求无限复合增长的当下,技术创新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起初,技术创新只是发生在企业内部,为了追求利润,提高生产效率,企业之间展开激烈竞争,纷纷投入新技术的探索之中。随着分工的不断细化,技术创新在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展开,一个企业的创新必须建立在另一个企业的技术革新之上。
   除了资本追求技术创新之外,国家机器也是推动技术发展的主要力量。例如,为了满足战争的需求,国家必须在军备武器方面不断创新。在行政体制方面,为了更方便地统治国家,各种社会治理规范、经济管理等手段的技术也需要不断革新。
   技术的不断革新在资本的温床中改变了性质,其本身深深刻上了资本的烙印,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例如,在蒸汽机的研发生产过程中,首先考虑到的是蒸汽机生产商的利润,而不是运用蒸汽机进行生产的各行各业的利润。很快,由于大量的技术需求,技术创新成为了一种新的产业,该产业单纯为了创新而创新。为了追求资本的无限增长,整个社会沉迷于技术创新。然而,技术在不断创新的同时,开始逐渐地向全社会各行业销售自己。同时,国家为了追求生产力的发展,通过特殊政策鼓励支持技术产业,强迫所有企业采用新技术成果,这就注定了小企业需要付出高昂的技术成本,造成竞争劣势。又如,军工企业的不断技术创新,无休止地耗费公款和社会资源。
   二、技术不断革新的必要性
   为了提高赢利能力,加速资本积累,技术需要在各方面发挥作用。
   第一,建立高效的分工和组织形式。市场存在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适当的调控和指令能够有效弥补市场缺陷,因此需要建立能够有效发号指令的组织和分工形式,这就需要技术作为指导,泰勒制就是典范。
   第二,加快资本流通和资本增值,技术的运用是关键。在生产方面,技术能够加快商品生产速度,曾经生产一件家具需要一周,新技术使其一天之内生产出来。在产品流通过程中,交通和通信的发展,弱化了空间和时间的阻碍,为资本流通节省了大量时间。
   第三,金融业的发展要求技术不断革新。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金融行业呈指数型发展,成为资本增值的中坚力量。而金融业的发展对新技术提出了强烈的需求,包括设备和程序的不断创新和企业组织形式的创新等。
   第四,资本发展过程中数据库的建立至关重要,因此需要技术为其提供便捷的生产、传播、保存、运用的手段。例如,获取及时市场信息以做出正确的决策;保存各种经济数据(经济增长数据、股票交易信息、就业率等),这些数据将成为国家和企业决策的基础。
   第五,资本要加强对劳动者的剥削,以赚取更高的利润。这就要求新技术寻求更有效的控制工作和劳动的方式,这是资本最直接和最根本的增值方式。技术通过侵占劳动者的职位控制其工资水平,企业组织形式的革新越来越限制工人的自主权利。这都是资本通过控制劳动者而谋求增值的手段。
   三、技术、工作与劳动者之间的矛盾
   (一)马克思关于相对过剩人口的理论。马克思从物质形式和价值形式分别对资本的构成进行探究。首先,物质形式表现为资本的技术构成,即生产资料的数量同操纵这批生产資料的劳动力数量之间的比值。其次,价值形式表现为资本的价值构成,即生产资料的价值与劳动力的价值之间的比值,也称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间的比值,其中,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的技术构成变化的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为了赚取剩余价值,资本家会不断发展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率,生产效率的提高导致单个工人所操纵的生产资料数量有所增加,此时资本的技术构成将会提高,这也是资本发展的必然趋势。资本的技术构成的提高表现在价值形式上,就是不变资本的相对增加和可变资本的相对减少。因此,无论社会总资本如何增加,可变资本总是相对减少,即劳动力的需求减少。而另一方面,劳动力的绝对供给却在不断增加,因此形成了相对过剩人口,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趋势,同时,它也成为资本积累的必要条件。
   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随时调节其生产,在经济危机期间,生产过剩,资本需要抛出大量失业人口以缓解危机,当生产恢复时,资本又需要吸收劳动力,这批过剩人口又为其提供了库存。此外,失业工人的存在更有利于资本积累,资本家可以通过雇佣和解雇工人来调节工人工资,加强对劳动者的剥削。因此,在马克思看来,资本追逐技术进步,使生产力得到大大提高,一定程度上制造了新的职位,但同时带来了相对过剩人口,引发了更大的失业问题。
   (二)大卫·哈维关于技术与人的可弃性之间关系的阐述。在生产过程中,资本通过对劳动的控制,以保证自身的增值能力,不仅包括对劳动者生产过程的直接控制,还包括对劳动者心理认知的引导。技术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资本家认为只有对生产工具和生产组织形式的创新,才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保证赢利能力的提高,而这样的技术是建立在对劳动者剥削的基础之上的。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于美国和西欧的旨在提高生产效率的管理制度——泰勒主义,这个管理制度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将科学技术运用于管理活动之中,通过研究生产过程和生产环境,制定出科学的标准,包括规章制度和工作量等,严格按要求选拔工人,并按生产需要有针对性的对工人展开培训,为了调动工人的积极性,工资上采用差别计件制。在这样的管理制度下,劳动者成为自动化的机器人,没有充分的自主权利,为得到工酬,只得按部就班地服从要求。    通过技术革新,生产力不断得到提高,大批机器自动化取代了人力劳动,工人因此很可能失去生存资料的来源,他们不再奢望更高的薪酬。除此之外,资本家还极力探寻和生产成本低廉的商品,使劳动者有能力支付这类便宜商品,以尽可能地接受自己的低薪。对于社会救济等低收入劳动者保障措施,资本家则坚决反对,认为这是养懒人的政策。
   资本在革新技术以无限榨取劳动者的过程中,产生了矛盾。价值和利润归根结底来源于工人的社会劳动,因此技术对于人类劳动的取代则意味着价值和利润的终结,这显然是不可取的。同时,机器人取代了人力劳动,这些职业的消失,造成了数以百万计劳动者失业,但是资本却无力解决这些失业人口的问题。与此相伴随,技术的飞跃带来了生产成指数上涨,但却缺乏与商品增长相适应的需求的增长。
   (三)尤瓦尔·赫拉利关于“无用阶级”的表述。以色列新锐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描述了在未来信息时代人类将由人工智能所控制,数据和算法将取代社会劳动。计算机有比人类更加精准和快速的工作能力,无论是围棋还是球赛,算法都将战胜人类,甚至是内含人的独特情感的音乐领域,计算机也终将超越贝多芬。因此,对于大多数工作来说,99%的人类能力都是多余的,这批人类将成为多余的“无用阶级”。
   他指出,人工智能的使用使人类征服了世界,战胜了瘟疫、饥荒、战争等世界问题,在未来,他们将逐渐失去控制,升级成能够改变自己生物基因的“智神”。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进化为“智神”。人工智能的应用将加剧社会不平等,只有少数精英阶层有能力重组自己的基因序列,永久地战胜疾病和死亡。而绝对大多数的中产阶级以及穷人只能落后于人而终将被历史淘汰。在《人类简史》中,尤瓦尔·赫拉利尖锐地指出,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为了资本扩张,推动了全球化,征服了世界。然而,在人工智能进化成“智神”的描绘中,他提到了技术为资本主义服务的性质,却不再探究生物技术能够不断发展的资本根源何处。
   (四)马丁·福特关于技术挤压工人劳动的表述。马丁·福特在《机器人时代:技术、工作与经济的未来》中从消费支出的角度探寻了技术、工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巨大的收入分配差距将会影响消费和支出,大多数中产阶级和穷人占有少量财富,少数最富有的人集中了社会的大部分财富,而这些人根本不能把他们的收入都花光,所以仅凭这少数人无法消费掉社会供给。但很快就出现了悖论,即收入差距加大和消费支出增长同步进行。马丁·福特讲到,在近十年的美国消费支出增长中,95%的中产阶级和穷人贡献了主要力量,而他们的消费大多来源于债务,这就为金融危机埋下了伏笔。
   于是,有人将希望寄托在了技术的应用上,认为技术的运用将降低商品价格。理论上,新技术的运用将提高生产效率,但实际情况不会如此。首先,由于需求乏力、消费不足,企业不会任由机器去无止境生产,它们要做的是限制生产,因此生产率应是下降。然而2008年经济衰退期间,企业大量裁员,面对失业,未被解雇的劳动者更加努力,结果是生产率居然上升了。所以,生产率这一衡量标准已经不能再准确预测经济发展趋势。
   随着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购买力也集中于这些人手里,目前来看,美国总体消费还是继续增长的。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一增长趋势必然会受到阻碍。当今,新技术已经超越对中产阶级的就业影响而逐渐上移,掌握着社会绝大多数财产的有钱人也开始面临就业压力。机器人技术和自动化将继续在服务业抢占领地,压低工人薪资。最终越来越多的失业者将难以维持生活需求,只得靠借贷维生,而贷款将意味着新的危机。
   对此,马丁·福特提出了策略,建立基本收入制度,同时将激励政策整合在其中,并对低收入阶层予以补贴。为了吸收就业,国家要大力投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但追根溯源,这些方法都只能暂缓矛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积累背景下技术挤压劳动者生存空间的问题。
   四、结语
   可见,资本在追逐无止境的复合增长的过程中,存在着自身固有的矛盾,这些矛盾将不断深化并引发危机。而资本家所做的只能是寻找缓和矛盾和危机的暂时的方式,并不能彻底根除,一次次经济危机就是很好的证明。而要根除矛盾,唯一办法就是另辟天地,以新的生產关系取而代之,资本家不再追求利润,放弃资本扩张,转而为工人提供充足的使用价值。那时,技术只是单纯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一种手段,使每个劳动者都能平等的享受到技术所带来的福利。即创造一个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联合体,没有阶级差别,共同享有社会财富。
  主要参考文献:
  [1](英)大卫·哈维.资本社会的17个矛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2](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未来简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3]王俊.新工业革命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技术创新悖论[J].求实,2015(9).
  [4]张晓红,李兆友.机器:资本主义生产的技术形态[J].科学经济社会,2013.3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9014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