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和路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当代大学生是运用网络媒介的庞大群体。网络媒介作为网络内容的重要载体,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产生直接或间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论证了微时代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状况的现实,分析网络话语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状况的特征与原因,以及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提出运用网络媒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微时代;网络媒介;大学生思想行为;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4.071
1 “微时代”大学生社交的特征
微时代,大学生的生活对手机的依赖性增强,渗透到生活和学习的各个角落,学生交流的特征表现为广泛性,随意性,丰富性,个性化。(1)广泛性:大学生的社交圈子扩大,包括现实中和虚拟世界的。(2)随意性:交流的时间和地点不受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发信息接收信息。(3)丰富性:交流的形势和内容更加丰富,可以通过视频、短信、微信朋友圈、刷微博等。(4)个性化:学生可以更加大胆的把自己的个性充分展现出来,通过不同的交流平台分享自己的生活学习。
2 “微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2.1 “微时代”传统思想政治教学方式面临挑战
传统的教学方式单一,学生们在固定的场所接收信息,大学生与教育工作者在课上的互动模式也比较单一,课堂比较枯燥。而网络时代,学生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化,对教学方式的要求增高,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如果教学方式还是停留在过去,就会影响教学时效性。因此,传统思想政治教学方式需要结合时代和学生的需求进行改革,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2.2 微时代,师生关系不和谐因素增加
学生上课时不时看下手机,无法集中精力跟随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思路走,师生之间不能形成良性互动,教学效果也会受到影响。另外,教师对于学生的不专注,得不到及时的回应,教学质量也会受到影响。网络时代,学生在课上遇到的问题可以网上查找,错过或者跳过向老师请教的时机,不利于树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减少,师生关系的亲密度也随之降低。
2.3 “微时代”下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正确思想的形成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在网络平台上,大家可以随时发布和接收信息,为传播一些不良信息提供了便利。大学生容易触及这些不良信息,这阻碍了自我控制能力差,缺乏正确分析判断力的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
3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分析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强调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因此,思想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应对“微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难,紧跟“微时代”发展步伐,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同时加强当代大学生正确政治思想信念的培养。
3.1 紧跟“微时代”发展步伐,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在“微时代”背景下,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充分了解和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取其精华将它融入思想教育工作中,为教育工作者服务。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必须加入到学生群体,结合比如,微博,微信互相关注,有助于加强和学生的沟通。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结合到政治教育内容中,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自身教学修养,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对微媒介的关注、了解、利用,善用微语言,从而丰富课堂内容。第三,思想教育工作者成立一支教育队伍,相互交流学习、探讨新的政治教育方式。
3.2 加强当代大学生正确政治思想信念的培养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微时代,社交广泛、丰富、随意、个性化,影响大学生正确政治思想的形成,增加了思想教育的难度。因此,加强对当代大学生政治思想信念的培养迫在眉睫,可以从以下方面切入:(1)要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培养,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是非辨别能力,学会辩证理性地对待微媒介。(2)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微媒介的利与弊,可通过组织辩论赛的形式来强化学生对网络的认识与合理的利用。(3)建立微平台,通过现实生活中有关微媒介的案例,让学生对微媒介有更深刻的认识。
4 结语
面对微时代提出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紧跟时代步伐,了解学生的需求,积极应对,改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途径,充分利用微媒介,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加强对当代大学生正确政治思想的培养,提高自身的是非辨别能力,正確看待和利用微媒介。由此有助于政治思想教育者和当代大学生形成良性互动,有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王秋慧.新时期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实践路径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9.
[2]李月荣,王纲.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研究[J].管理观察,2019,(12):106-107.
[3]吕艳华.探“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参与引论[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3):113-118.
[4]黄珍.“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理论观察,2016,(12):164-166.
[5]徐海楠.论新媒体境遇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话语的转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1):41-43+53.
[6]李伟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重构与突破[J].西北人文科学评论,2017,10(00):91-98.
[7]陈科均.微信平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研究[D].荆州:长江大学,20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9141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