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网络语言对高职语文教学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和互联网应用技术的普及,网络交流日益频繁,网络语言也从虚拟走向现实。高职院校的学生对网络语言的广泛应用,使其冲击着我们当前的高职语文教学。从网络语言对当前高职语文教学的挑战分析入手,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自媒体 高职语文 网络语言 挑战
同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时代的网络交流更宽泛,更随意;这使得语言使用者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创造和传播出大量形象幽默、言简意赅、新奇另类的网络语言。青少年的年龄特点使得他们容易关注新鲜事物,成为网络语言使用的强势群体,甚至渗透到语文学习中,这种现象在高职院校尤为明显。
一、网络语言对高职语文教学的挑战
(一)网络语言对高职语文教学语言规范标准的挑战
语文教学是语言文字规范工作的基础,它要求教学语言读音规范,语法准确,表达清晰,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而网络语言诙谐幽默,新奇实用且简洁明快,契合了高职院校学生标新立异、新潮时髦的个性特征,从而使得他们成为目前传播使用网络语言的一个强势群体。这对高职院校学生准确学习规范的汉语言产生了负面影响。
网络语言是网民们自由组合中英文字母、汉字、数字及符号等,亦或曲解原有词语的意思创造出的不符合汉语规范的新词汇,充斥着大量的错字、别字。如“群主”被写为“群猪”、“感觉”被写为“赶脚”、“难受想哭”被写为“蓝瘦香菇”。同时网络语言表达随便、发音含糊、表意模糊,淡化了传统汉语的规范。有的网络语言副词可以修饰名词,如“很男人”、“很克林顿”(很不诚实);有的名词可以作动词,如“你博客了嗎?”;甚至出现一些不符合现代语法的短句,如“何弃疗”(为什么放弃治疗)。这些网络语言违反了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使传统的语言规范标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二)网络语言对高职语文教学审美标准的挑战
文学语言是在艺术家的千锤百炼之下经过艺术加工之后而成的具有丰富情感的艺术作品。它优美、生动,富于高度的文化内涵,并且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就是以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为语言审美标准,进行语言教学和审美教育。
网络语言虽简捷、形象、诙谐幽默,但是形式复杂多样,表意模糊,增加了阅读难度,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谨严和雅致。如孟浩然的《春晓》被改编成:“春眠不觉晓,理工美女少。夜来睡不着,俺去网上找。”改编之后的《春晓》诙谐幽默,在高职院校传播迅速。但是,如此断章取义的改编,纯粹是搞笑,经不起推敲,且适得其反,容易造成高职学生对经典的误解。又如“坟头草已经一米多高了”,“给你厉害坏了,你咋不上天呢”,等,诸如此类粗鄙、低俗的网络语言在网络上“横行无阻”,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过于片面追求趣味、搞笑,忽视了文学语言本身的美感,严重影响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欣赏。
二、高职语文教学应对网络语言的策略
(一)疏导结合,引导学生养成规范用语的习惯
网络语言作为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代表网民们的语言特色,符合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和个性特点,越来越多的高职学生将其带进语文课堂。对此,教师若要强烈阻止高职学生使用网络语言,必会加深师生之间的代沟。当前,网络语言不仅存在于网络交际中,而且已经渗透到现实生活,这证明它有一定的存在价值。因此教师应该顺势引导,变堵为疏,而不是纯粹将其视为洪水猛兽加以拒绝。在平日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摒弃那些低级粗俗的网络语言,学会披沙拣金、去伪存真,从而提高他们对网络语言的鉴赏能力,并逐步养成规范用语的习惯。
(二)区分虚拟和现实,引导学生恰当运用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是网民们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空间进行交流的一种语言形式,它把现实生活中的物质能量都转化成信息。但是,现实生活中的物质能量是虚拟空间无法取代的,人们在虚拟空间中的体验仅限于一种信息体验。“因此,不论是网络语言还是现实语言都应当作为一种传播绿色健康信息的让人们能够遵守社会道德素质要求的让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途径。”然而网络交流环境的宽泛性导致网民交流随意,出现了“我靠”、“你妹”、“蛋疼”等低俗、粗鄙的网络语言。作为网络语言使用的强势群体,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在虚拟空间对此类失范语言不加选择地使用,甚至将这种网络语言运用到语文学习中。
网络语言的使用环境主要还是网络,不应毫无控制地被泛化,更不应使其明目张胆地全盘入侵语文课堂。在平时的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网络语言同规范用语进行正确比较,区分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不同的使用环境,从中选择运用那些健康向上、形象生动且富于创造力的网络语言,从而创造一种崭新文明的网上生活方式。
(三)强化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因其诙谐幽默、新奇独特而备受高职院校学生的宠爱。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开展一系列以网络语言为主的课外活动。这样既可弥补语文课堂上教学内容的缺失,又能调动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文创新意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如可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语言自编课本剧、相声、小品、诗歌等。对于剧本的编写,教师可组织学生在准备好资料之后进行全班探讨,对剧本来个“大审查”。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有条理地引导学生创造性的运用网络语言,既可培养他们对网络语言的鉴别能力,又能提高他们的语言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
综上作述,网络语言是把双刃剑,它的兴起给现代汉语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对我们的高职语文教学提出了挑战。是以在语文教学中,对于网络语言,教师既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能横加指责;而应该采取客观、公平的态度,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并正确运用网络语言,从而规范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李咏亭.网络语言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申诊丽.试论网络语言的挑战与语文教学的应对[D].湖南师范大学,2013.
[3] 孟庆兵.正确应对网络语言对高职语文教学的影响[J].科技资讯,2015,(31).
作者简介:姜志云(1974-),女,山东昌邑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传统文化及大学语文教学,潍坊科技学院,讲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9689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