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视角看冯塔纳的矛盾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托马斯·曼《老年的冯塔纳》成文于1910年,是著作集《多难而伟大的十九世纪》中最后一篇,中文版本于2013年由朱雁冰翻译、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文中托马斯·曼从一卷冯塔纳的晚年时期的书信集出发,论述了作为长篇小说作者的“老年的冯塔纳”这一个案的不朽之处,书信中体现他的智慧、个性、文学天性、谦逊、风格、现代性、矛盾性和进步性。
【关键词】冯塔纳 书信 矛盾性
文章一开始,托马斯·曼欣喜于冯塔纳的一卷新的书信集的出版,并呼吁期待更多的冯塔纳最后时日发表言论的出版,托马斯·曼指出:老年的冯塔纳活成了他自己,展现了老年时期所应有的理想的优点,重现了人性在更高层面上的最完美方式。通过对比冯塔纳中青年时代与晚期的形象,说明在晚期冯塔纳的智慧达到顶点,个性日趋完美。作品和书信中表现了不朽的冯塔纳,盛年时期冯塔纳对于巴黎的议论对比说明了晚年时期冯塔纳的“蓬勃朝气”。对比冯塔纳与瓦格纳的神经过敏秉性,发现两人性格上的差别很大,冯塔纳表现的较冷静、有节度,但书信中的内容展现了他的内心,易于疲倦、疲于奔命。书信和人们回忆中的冯塔纳展现了一位属于伟人家族的冯塔纳,他们共同特点是自认为停滞不前、永远有一种失败感、且本人不讨喜。
冯塔纳很谦逊,自尊而不自大。冯塔纳谦逊的称自己只有“点滴”的文学天性,托马斯·曼引用多处书信集中的句子例证冯塔纳的谦逊,书信中粗略的描述了他的平淡的、受压抑的生活,托马斯·曼评价冯塔纳的安于守贫、表面上小市民的狭隘生活是陈旧而过时的,时代已改变,知识分子的社会处境已经改善。冯塔纳的谦逊不仅植根在社会土壤中,而且深深扎根在其创作本身之中。冯塔纳认为,若想从事艺术创作并有所作为,首先得有天赋,然后必须有良好的教育、冷静的认识、鉴赏力和钢铁般的勤奋。托马斯·曼从冯塔纳的书信集中找到相关例证,并从中窥探冯塔纳的内心世界。在创作时一切都是虚构和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冯塔纳反对风格上的校正,让客体讲话是冯塔纳最喜爱的艺术思想之一,并在对凯勒的评论中更加苛刻的提到这点。在冯塔纳看来,凯勒的创作缺乏自己的风格,基本上是一个童话作家。冯塔纳认为布丰的风格定义已经陈旧,越是客观的作品越有风格,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凯勒的作品毫无风格可言。然而,在托马斯·曼看来,冯塔纳针对凯勒所提出的异议几乎同样适用于他本人,他以自己的方式让客体讲话。
托马斯·曼表达了对冯塔纳晚年风格的喜爱,尤其是书信中的散文,轻松、明快、沉稳、凝练,是持久创作练习积淀后可能达到的内在形式,具有诗的良知、诗的需求,以诗为鉴而成,而他的诗在风格上接近他的散文。冯塔纳的品味包含了更多的艺术,更少的市侩气,托马斯·曼的时代缺失这种品味,对此托马斯·曼表示遗憾。
冯塔纳的新的长篇小说“Likedeeler”的创作计划融合了古老与现代、浪漫与现实,是一种混合风格,缺失的是知识,冯塔纳搜求文献、书籍,查寻文档资料,但计划最终破产。托马斯·曼寻求这一计划破产的原因,并得出结论,长久以来,冯塔纳伟大而高雅,这归因于他的受限地位和市民地位,他既是长篇小说作家亦是隐秘的歌者。托马斯·曼猜测,冯塔纳新的长篇小说“Likedeeler”的构思源于冯塔纳对他天性受到的粗暴的不理解的愤怒。
冯塔纳的浪漫情怀源于诗情画意,是一种在诗的旗帜下战斗的浪漫主义,甚至有恐怖的主题,但其本质是理性主义。冯塔纳的突出特点是激进的现代性,这也是冯塔纳的矛盾性所在。七十岁的冯塔纳在创作上处于“文学革命”的顶端,他创作格言诗,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他愈发年轻。对古典作家的反叛性意见的发表体现了典型的冯塔纳色彩,冯塔纳对“第四等级”的热情体现了他现代性意识的逐渐觉醒。冯塔纳身上并存两种观点,即保守的和革命的观点。他的复杂性导致他未能为官方所认可。统治者将作家素材上的问题看成思想倾向,伟大作家的人格地位、魅力和价值之所系的一切,思想的色调、表达出的问题、充满责任感的无拘无束的自由,使冯塔纳的素材在统治者看来是有害的。对于冯塔纳的政治态度可用“充满责任感的无拘无束的自由”来进行说明。对于可否认定冯塔纳是“一个不可靠的人”,托马斯·曼通过书信集中的例证说明冯塔纳乐于顺应大势。
冯塔纳多次颂扬俾斯麦,托马斯·曼认为,冯塔纳是用一双怀疑的,甚至仇恨的心理学家的眼睛看俾斯麦的,既非常伟大又十分可疑。从书信集中可以看出,冯塔纳对俾斯麦充满混杂的情感,认为俾斯麦与席勒笔下的华伦斯坦相似,冯塔纳作为心理分析型作家持怀疑态度的赞赏俾斯麦这一伟人,获得的是神话的和敬畏的、伟大的观察风格。作为神话的保护者的诗人是保守的,但心理学却是民主启蒙运动的最锐利的挖掘工具,从冯塔纳的书信中能够发现强烈革命和民主特点的表达、和平主义和饭军国主义的言论,这说明冯塔纳适应1880年的时代氛围,亦是他的本质的体现。在政治态度上冯塔纳显得复杂不可靠,只有未来才能化解这种矛盾。
托马斯·曼认为:在老年冯塔纳身上所展现出来的高龄之时的年轻化是思想史上的个案,是真正的青春和成熟,随着年龄的增长,冯塔纳的生命活力更加蓬勃,冯塔纳的一生似乎在告诫人们,只有死的成熟才是真正生命的成熟。托马斯·曼认为“老年的冯塔纳”具有可亲可爱的天性,自由、智慧、成熟,是一位“得永福者”。
托马斯·曼《老年的冯塔纳》一文,通过冯塔纳书信中的例证,论述了文学思想史上个案人物冯塔纳的不朽与独特之处,充分展现了老年的冯塔纳的成熟与伟大。
参考文献:
[1]傅琪. 男性研究視域下的冯塔纳经典小说重释.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8年11月
[2]周美华. 论冯塔纳小说《艾菲·布利斯特》的对话叙事艺术.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11月
[3]谢敏. 充满“鬼”气的婚姻围城——《艾菲·布里斯特》和《金锁记》之比较. 安徽文学. 2015年10月
作者简介:
侯宇晶(1985年7月 山东烟台 讲师 研究方向:德语教学法及德国教育政策研究)
朱惠东(1986年9月 山东临沂 讲师 研究方向:德国文化及德国职业教育政策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9700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