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现状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前,网站、论坛、QQ、博客、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已经成为高校学生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场所,对青少年特别是高校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有调查显示,在中国有80%的危机是网络引发出来的。网络已经渗入到高校校园的方方面面,占据重要的地位,同时也逐渐成为校园舆论主导的媒介工具,由此使得高校网络舆情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关键词】互联网  高校网络舆情  内涵与特征  发展现状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与特征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
   网络舆情是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下催生的产物,是在一定的空间与时间内,通过互联网交流平台,由个人或者群体引发的与个人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类话题,其內容涵盖政治、文化、社会、思想、价值观等多个方面,是个人或群体对于情绪或是自我意识的一种表达形式,并透过互联网的载体映射到SNS的各种平台上。高校网络舆情是建立在这种大众舆情基础之上的,其主要的内容基本都是反映高校学习生活当中的师生关系或者学习生活的一些典型事件,是高校老师与学生对于当下社会当中的一些热点问题的一种自我表达方式。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
   时效性与扩张性。与传统传播媒介相比,互联网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任何网络用户包括电脑端和手机端都能够进行快速的网页浏览与信息发布。譬如曾经在国内多个网络平台集中发布的“于欢案”,最初就是通过个人的微博发布出去,之后经各种论坛、微信朋友圈、QQ说说等形式不断扩大转播,最后在短时间内极速发酵,引发几十万的网民积极关注与激烈讨论。对于处于新时期的青年大学生而言,在网络时代,多媒体信息高度融合,他们不仅获取各种信息的途径更为多样,而且随着网络区域的全覆盖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其获知各种信息的速度更快,量也更大,甚至一件可能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有可能诱发巨大的舆论地震。
   突发性与控制性。高校各种网络平台上的各种热点事件或是问题,经常会在事件发生后或问题出现后的极短时间内上传到网络平台上,在微博、朋友圈、直播平台、论坛贴吧等处迅速扩散,这便是网络舆情的突发性。个人可以通过E-mail传递信息,可以通过IM(即时通讯工具)沟通和交流感情,可以在BS、Bog和wiki自由发表言论和表达意见,还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站,发表自己的见解,“出版”自己的著作,但是网络并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可以不受任何纪律、条例、制度的约束,不用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因为网络也是身在社会之中,它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没有管理者的绝对自由空间,网络也要遵循“游戏规则”。正如德国批判学派学者哈贝马斯所说:“科学技术的合理性本身也就是控制的合理性,即统治的合理性。”
   隐匿性与随意性。加里·马克思曾提出过现实社会中个人身份识别的七大要素:合法姓名、有效住址、可追踪的假名、不可追踪的假名、行为方式、社会属性(比如性别、年龄、信仰、职业等)以及身份识别物。在网络环境中,网民都可以把这七个方面隐匿起来,增加了身份识别的难度,具有隐匿性。网络的这种隐蔽性导致了它的随意性,容易造成一些网民舆情表达失真、失控的现象。网络是一些大学生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片面认识,等等,都会利用网络得以宣泄,因此,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
   情绪化与非理性。非理性舆情在网络上的产生和弥散主要是社会现实和公众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网络的匿名性特征,很多网民以为在网络上发表言论可以不负责任,因此借助网络发泄自己对社会的不满情绪,表现出舆情的情绪化倾向。网络舆情的非理性化主要是网民往往在对社会事件本身没有全面了解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情绪发表言论,甚至只是根据自己的不公正遭遇和经历发表的一些偏激的言论,借以宣泄紧张、焦虑、困惑、不满等情绪。
   个性化与群体极化性。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匿名状态下容易摆脱角色的束缚,容易个性化。舆情表达总是受个人的情感、意志和认识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征。一般而言,网民中的“个性化”在Blog上比较明显。再者,网络的主体是民众,特别是一些年轻的民众,追求个性,个性化的倾向更为明显。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现状
   网络生活已经渗入高校校园的方方面面,占据重要的地位,同时也逐渐成为校园舆论主导的媒介工具,由此使得高校网络舆情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逐渐成为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面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可谓悲喜交加。
   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在个人成长阶段中还处在一个复杂的过渡时期,其心理特征、思维方式理想信念以及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在表达个人观点、态度和情绪所呈现出来的方式。他们逐渐摆脱家人、老师以及周围的人的想法牵制,思维不再局限在所谓“唯一答案”上,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批判性想法和观点,不再只是一味畏畏缩缩、亦步亦趋地踩着别人走过的路,而是勇于表达自我认知。大部分大学生在网络奥论中以尊重、平等和理性为前提积极展开讨论交流,使这种态度理念向网络世界扩张和延伸,体现了大学生这一群体较好的文化素养。
   此外,大学生是一个知识储备比较充分的群体,是社会的栋梁,很多大学生会比较关注国家内政外交和社会焦点的动态,对于一些时政热点和社会重大事件,他们会在网络上通过开设论坛或在博客上发表文章等方式迅速发起议论,而这类刺激性话题很容易触动学生敏感的心理和活跃的思维,在短时间内引发较大的讨论热潮,甚至发起一系列活动以表达个人的感情。
  另外,因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复杂性和隐匿性使得网络舆情呈现消极的一面,且学校的网络技术管束能力有限,主动引导正面情绪的意识不强,网络舆论的盲目性和无导向的情况使得校园网络上弥漫着流言蜚语、极端言论,低俗的、反动的、色情暴力等负面的信息和情绪,这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不利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给学校的网络引导工作增加了难度。
  
  参考文献:
  [1]CNNIC.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刘瑾.和谐校园建设与高校舆情引导[J],科技视界,2014(22)
  基金项目:网络舆情视域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编号:lnccjy201829)
  作者简介:崔波(1980-),男,汉族,辽宁省沈阳人,本科,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9816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