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相关分析法的区域传递机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四川省政府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发展战略,建立区域传递机制,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本文在研究区域传递动力的基础上,从区域信息传导、区域组织协调和区域利益保障分析四川省区域传递保障机制,为四川省区域间协同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协同效应 传递机制 区域经济
0引言
受自然资源分布、工业基础条件和经济政策差异的影响,四川省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如2018年,成都市经济总量达到15343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比排在第二位的绵阳市高出6.5倍,与其他市(州)经济体量差异悬殊,区域经济“一强多弱”特征显著。2018年7月,四川省政府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提出要充分发挥成都市的主干作用,积极培育川南、川东北等经济增长极,优化区域传递机制,加强各市(州)的资源、产业、公共服务协同连接,构建区域发展共同体。
1区域协同发展理论及传递机制概述
区域传递是指区域之间各种经济要素相互影响、彼此渗透和波及的过程。区域内部性外部化和外部性内部化是区域传递的两种基本形式。对于发达地區,区域内的资源和要素向区域外辐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经济要素的流动也为本区域的发展拓宽了空间,从而实现了区域内部的外部化;对于欠发达地区,区域外部性的影响占主导作用,优于内部的外部经济因素向区域内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区域内相对落后的经济技术条件,从而实现区域外部的内部化。区域内部性外部化或外部性内部化,都是区域间相互合作、实现增效的一种经济活动。区域间通过协同发展,实现产品、资源、产业的传递,从而优化区域间的资源配置,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2区域传递动力机制分析
区域传递动力包括内生动力和外部助力。内生动力是区域传递的直接动力,外部助力只有在内生动力不足时才会介入,引导区域传递过程。成都市内生动力主要来源于人口集聚、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带来的“大城市病”,在区域传递中内部性的外部化带动了集聚人口和产业的疏解,优化了区域发展空间;欠发达地区的传递动力主要来源于自身经济技术条件的匮乏,区域外部性内部化为欠发达地区带来了发展契机,推动区域的转型升级。四川省十一届三次全会确立了绵阳、德阳等七个经济实力较强、区位条件优越、城镇化水平较高的中心城市,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通过基础设施对接、规划对接、产业对接、公共服务对接等形式实现资源产品的传递,从而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3区域传递保障机制分析
3.1区域信息传导机制分析
区域协同发展应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共享平台,信息传导模式的构建分为三个阶段:信息获取、信息整合以及信息反馈。信息反馈既是第三方平台对政府职能部门进行决策所提供的效果监测,也是企业和个人对于区域协同发展中存在问题所进行的实时监督。四川省8市已构建融合发展、监测评价等五大信息共享平台,各市州统计部门也对当年发展进程进行了数据化展示,但这些共享信息多是以政府部门为服务主体,用于政府部门进行绩效评估和政策制定,对于社会发展主体如企业、个人目前尚缺乏具体的反馈机制。
3.2区域组织协调机制分析
四川省区域发展不协调的矛盾尤其突出,要通过内部组织协调的方式解决区域发展问题难度较大。2018年,四川省通过《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纲要对四川省协同发展起到了纲领性的作用,为四川省区域协同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政府的推动下,各市州也相继出台政策,在推动“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上形成了共识。除顶层设计和专项政策的制定外,四川省还应成立区域协同发展工作小组,形成多层次各部门共同参与的组织框架,将政策落实到金融、产业、教育等具体专项上,形成长效激励机制。
3.3区域利益保障机制分析
要实现区域间的协同发展,保障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须建立健全完善的利益保障机制。企业作为区域协同发展的主体之一,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需要保证不以破坏资源环境作为经济增长的代价。四川省政府按照差异化协同发展的要求,结合资源利用上线、生态保护红线等进一步完善了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在区域协同发展过程中,政府应作为组织协调机构建立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使参与各方获得均等的发展机会和分享利益的权利。除此之外,因交通配套、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因此对于个别城市,如甘孜、阿坝等发展相对较缓的城市给予一定的利益补偿机制,逐步形成利益共同体。
4结论及建议
区域协同发展是政府和社会发展主体共同参与的结果,各市州在区域传递动力机制的基础上,应着重构建完善的区域信息传导、区域组织协调和区域利益保障机制。地方政策的出台为四川省区域间更深层次的协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合作基础,未来应以各节点城市为主体建立更为完善的政策落地和监督机制,加强社会主体在区域传递过程中的反馈功能。
参考文献:
[1]弓联兵,马天宇.“一带一路”背景下国内节点城市协同发展的动力条件与路径机制[J].青海社会科学,2019(2):50-57.
[2]王雪莹.基于协同理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机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
[3]陈群元,喻定权.中国城市群的协调机制[J].现代城市研究,2011(3):79-82.
[4]Sahin F,Pobinson E.P.Flow Coordination and Information Sharing in Supply Chains:Review,Implications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Decision Science.2002,33(4):505-536.
基金项目:四川省科技厅软科学课题:“一干多支”战略下四川省区域经济联动发展协调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9JDR0101)。
作者简介:熊仁恺(1995.05-),男,汉族,四川江油人,硕士,主要从事协同理论、区域发展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9819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