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创业型城市视域下地方高校“双创”教育路径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徐海涛

  摘 要:地方高校是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参与者、推动者,“双创”教育是地方高校参与创业型城市建设的切入点,但地方高校大学生“双创”教育与创业型城市建设还存在一些差距,需要从认识理念、课程与教学体系、教育模式和保障体系等方面加以完善。
  关键词:创业型城市;地方高校;“双创”教育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6.050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十八大报告重审“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十九大报告提出“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和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2008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建立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创业型城市”,自此拉开了我国创建创业型城市的序幕。2008年10月,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下发《关于推动建立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创业型城市的通知》,明确了创建创业型城市的条件、创建工作任务、验收评估标准以及工作时间安排。2009年1月,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公布了首批82个国家级创建创业型城市名单,除河南省的郑州市和福建省的福州市外,其他25个省、自治区的省会城市都在其中,4个直辖市不参与创建。自此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创建全国创业型城市、省级创业型城市的热潮。经过2009-2010年两年建设,2011年考核评估,2012年国务院通报表扬了首批71个全国创业先进城市。此后,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创建国家、省级创业型城市行列。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明确了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措施,提出“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贡献度”。 2018年9月26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创新创业”的提法首次出现,提出“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体系”。地方高校的“双创”教育已经成为创业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
  1 创业型城市与地方高校“双创”教育
  1.1 创业型城市的内涵与特点
  创业型城市是伴随着创业型经济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城市发展的新模式,是创业环境优良、创业活动活跃、创业能力强、创业效果显著、创业前景广阔等各项创业指标比较突出的城市。创业与创新密不可分,创业型城市必然是学习型城市、创新开放型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城市建设与创业型经济互为促进,建设创业型城市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要求,是推进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创业型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包括创业培训体系在内的各项支持体系。创新型城市是指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对其它区域具有高端辐射与引领作用。创新型城市通常又是创业型城市,二者相互促进。
  1.2 创业型城市与地方高校的互动
  (1)创业型城市建设离不开地方高校的大力支持。大学是城市的灵魂,如美国的斯坦福大学推动了硅谷的繁荣,创业型城市建设离不开高校的智力支持。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份子,从国家首批创業型城市名单和现有的创新型城市来看,绝大多数都是地市州城市而非省会城市,地方高校的师生注定是创业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参与者。
  (2)地方高校在服务创业型城市建设中发展壮大。城市是大学的母体,为高校的发展提供开放的外部环境和强大的硬件支持。地方高校大多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和行业特色,若能直面城市的发展需求,在支持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大有作为,一定会与城市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地方高校以主人翁的姿态推动城市的发展,城市也为地方高校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助力地方高校走向辉煌。
  1.3 “双创”教育是地方高校参与创业型城市建设的有效途径
  “双创”教育是地方高校参与创业型城市建设最好的切入点,创业型城市建设丰富了高校“双创”教育的内容,促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促进地方高校的“双创”教育与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相结合。地方高校通过开展全面、系统、务实的“双创”教育,激发城市的创业活力,浓郁城市的创业文化氛围,为创业型城市建设提供持续的智力和人才支持。
  2 地方高校“双创”教育的差距:以创业型城市建设为视角
  近年来,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各高校的“双创”教育看起来轰轰烈烈,但不少地方高校的“双创”教育“内生性动力”不足,仅仅依靠“政府政策文件和大学生就业率提升的外部推动力”,呈现出一种“外热内冷”的功利化景象,离创业型城市建设的要求还有诸多差距。
  2.1 地方高校“双创”教育的定位和目标离创业型城市建设的要求还有差距
  创业型城市建设要求地方高校能够培养大批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且符合地方产业布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方向的“双创”型人才,但目前不少地方高校的“双创”教育还普遍存在着定位不清晰、目标不准确,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关注、回应不够等问题。比如,将创业教育等同于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和在校自主创业、开办企业,注重学生竞赛获奖数量和名次、学生创办企业的数量和创业孵化基地的级别与荣誉,而忽略了创业教育的“教育”本质,缺乏培育城市创业精神和创业文化应有的担当。
  2.2 地方高校“双创”教育的覆盖范围离创业型城市建设的要求还有差距
  目前,地方高校的“双创”教育还游离于创业型城市的创建体系之外,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双创”教育的覆盖范围还远远达不到创业型城市建设的要求。一是校内学生尚不能全覆盖。只是对少数有创新创业兴趣或意愿的学生、热衷参加创新创业竞赛的学生,提供了创业培训和指导,大量学生还没有纳入“双创”教育范围。二是校外城乡劳动者尚未覆盖。创业型城市的创业教育对象具有全员性,仅仅依靠人社部门根本不可能完成如此巨大的工作,本应有所作为的地方高校却没有参与这一业务。   2.3 地方高校“双创”教育的课程离创业型城市建设的要求还有差距
  创业型城市建设要求地方高校应逐步建立起完备的、能够支撑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创”教育课程体系。目前,各地方高校基本都开设了《创业基础》、《SYB创业培训》等相关课程,但课程种类不多,针对性不强,尤其是结合专业知识创业的课程少,实务类课程少,没有系统完整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有些学校甚至将双创教育等同于第二课堂,等同于为少数学生设置的竞赛培训,忽略了第一课堂,直接略去了课程建设环节。
  2.4 地方高校“双创”教育的模式离创业型城市建设的要求还有差距
  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的“双创”教育还是依托学工部门或招生就业部门开设相关创业教育选修课的“外挂模式”;近年来一些地方高校纷纷成立了“双创”学院,尝试“独立模式”或“混合模式”,但虚体多,实体少。这两种模式,创业教育都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没有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产教融合不够,创新与创业结合不够,不能起到以专业知识支持创业的目的。还有一些高校尝试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嵌入模式”,但收效甚微。
  2.5 地方高校“双创”教育师资队伍離创业型城市建设的要求还有差距
  创业型城市建设一支既有丰富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又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和资源整合与对接能力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但地方高校受自身局限,资源获取能力相对有限,师资问题一直是困扰其创业教育效果和水平的核心难题。专职从事创业教育工作的老师几乎都是学工队伍中年轻的辅导员或部分思政课教师,他们普遍缺乏创业实践经验和企业工作经历,创业教育对他们来说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专业教师由于认识的误区和学校考核导向的影响,对“双创”教育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甚至有些老师以大学生在校期间不宜创业为由认为不宜大面积开展“双创”教育,即使开展“双创”教育也是学工部门的事情。
  3 以创业型城市建设引领地方高校“双创”教育
  3.1 摒弃认识误区,厘清地方高校“双创”教育的定位和目标
  一是校领导和全体中层干部要端正对双创教育的认识,将“双创”教育作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突破口,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从完善学校治理结构的高度出发,构建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校友等不同群体组成的董事会或理事会,为“双创”教育提供原始的市场需求动力和坚实的资源与平台支撑。二是地方高校要摒弃认识误区和功利化倾向,“双创”教育是一种全员育人和“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回归创业教育的“教育”本质,强化融入地方、服务地方的“地方”意识,着眼于地方创新型、创业型经济发展的需求,将包括校内全体学生的城市全体劳动者纳入创业教育范围。三是建立分层次、多元化的创业教育目标体系。对在校大学生以“主动就业+岗位创业+个人创业”为目标,将“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育的全过程,开展分阶段、分层次、全覆盖的双创教育,唤醒全体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对城市劳动者注重就业技能培训,以增强就业能力实现就业、择机创业为目的。
  3.2 理实结合,建立开放的“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
  一是科学设计“双创”教育的课程体系设计,做到多样化、分层次、全覆盖,创业通识课、专业课与实践课相结合,针对不同需求的主体,设计不同层次的课程。二是整合校内、校外,线上、线下资源,打破各单位之间的藩篱,鼓励本校老师开发专业创业课程,与本校或同城异校老师联合开发、开设跨校、跨学科的特色课程,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视野。三是增设“双创”型经济相关的行业、产业概况类课程,邀请地方政府和行业专业人士为大学生讲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和产业、行业知识。四是建立以高校为主、企业广泛参与的大学生双创实践平台,充分发挥“创业大赛-实习实践-创业实训-创业孵化”第二课堂的作用,让学生在实习实践中训练自己的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
  3.3 深化专创融合的“双创”教育模式
  一是引导地方高校结合自身特点、各专业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为导向,大力提倡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引导教师和学生将创业实践的重点放在解决企业、产业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上。二是建立“创业学院-专业学院”协调互补的创业教育模式,理清创业学院、二级学院(系、教研室、实验室)与学校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职责与权限,充分发挥二级学院依托专业教育开展“双创”教育的主体作用。三是完善学校考核制度,提高专业教师参与双创教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引导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双创”教育的内容。
  3.4 政校企联动,建立开放的“双创”教育保障体系
  一是深化政校合作和校企合作,充分发挥政府在整合城市资源上的主导作用,逐步构建包括多个利益相关者在内的开放式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和创业实践平台,重视发挥各利益主体在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中的资源保障功能。二是鼓励当地同城高校组建“双创”教育结盟,促进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地方高校和城市一体化发展。三是建设专兼职结合的“双创”教育师资队伍。一方面加强校内“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力度,积极鼓励有专长、有创业教育兴趣的专业教师担任学校“双创”导师,同时加强对学工队伍老师创业教育的培训力度;另一方面聘请成功企业家、优秀创业校友、投资人、金融、法律等行业专家担任学校双创兼职导师。
  此外,创业型城市建设离不开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需要大力弘扬以企业家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创业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文化,为城市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创业型城市建设非一日之功,地方高校的“双创”教育没有终点,地方高校只有牢牢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大胆解放思想,积极融入创业型城市建设,为城市创新创业教育积极作为,才能实现与城市良性互动,共同走向繁荣和辉煌。
  参考文献
  [1]李新生,国秀琴.众创时代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研究——基于创业型城市建设视角[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7(01):19、21.
  [2]张永奇.论创业型城市与城市创业体系的构建[J].科技创业月刊,2008,(04):1.
  [3]同玉洁.大学与城市的互动——基于比较视阈下的地方大学发展之路探寻[J].当代教育科学,2009,(11):15.
  [4]黄兆信,王志强,刘婵娟.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之维[J].教育研究,2015,36(02):61.
  [5]徐海涛,缪勇.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对策探究[J].教育评论,2019,(04):83-86.
  [6]张银银.高度联通社会下高校-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研究[J].教育评论,2018,(07):8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123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