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生态文明思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吴彩红

   摘要:生态文明思想是针对当代中国环境发展问题作出回答,生态环境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小康全不全面,关键在于生态环境。文章对生态文明思想来源、主要内容以及为何这么做的原因进行了简要的阐述,旨在运用生态有机整体思维方式来指导人类行为,提高保护人们保护环境的自觉性,把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与和谐作为衡量标尺去发展经济,实现自然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教育
   一、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影响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伟大工程。我国在大力发展经济时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环境的恶化已经危害到社会的发展,反过来制约经济的发展,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根据现实需要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理念。本节从理论背景和现实需要两个方面对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进行了分析。
   (一)理论背景
   绿色理念源于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的经济领域,随着不断的发展和扩充,绿色理念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所谓绿色发展就是研究生态与环境之间的联系,萌芽于人类对现代性危机的思考,是一种社会文明病的体现。由于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绿色发展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绿色发展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扩充,但是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就国内而言,绿色理念是一个舶来品,虽然对走绿色发展之路已经达成一致,但对其概念还存在一些分歧。生态文明思想是关于发展与生态之间关系研究成果的系统化和理论化,追求的是人类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二)现实需要
   绿色发展被人们公认为继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的第四次革命,中国作为世界经济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经济的协调发展,应遵循绿色发展的理念。面临着金融危机和生态危机的局面,中国需要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来指引其发展方向。其次,中国对国内的环境污染有着鲜明的危机意识,对目前我们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一个清醒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实现了总体水平的小康,但过去的那种以资源要素较量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增长模式——高消耗高投入已不可持续。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资源约束越来越紧张、环境承载力脆弱、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十分严峻,已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矛盾和隐患。中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而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实现双赢,是实践中亟待破解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些经济发展难题,中国提出了绿色发展观,以此作为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思想,今后这也是我们在发展中不可动摇的方向。
   二、生态文明思想的来源
   我国的生态文明思想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和现代国外绿色发展理论,提出了绿色发展的概念。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结合中国特殊的国情,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认为,人与自然都有内在的统一性,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首先,人类依赖于自然,自然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也是从自然界进化而来的自然产物。其次,人是社会存在物,其社会本质高于自然物质。因为人具有理性、道德和劳动的能力,人们之间可以通过语言中介沟通交流,并且生产与生活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以劳动方式、理性方式、道德方式、语言方式存在的人,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拥有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这几点,环境问题需要以一种文明的方式来进行转变,走向生态文明。馬克思主义生态观强调劳动的重要性,人们的劳动行为既可以摧毁自然也可以维护自然的生态环境。我国生态文明思想的引入一方面是源于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另一方面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念的立场。中国的所有发展都应该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二)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是一个古老的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命题。为中国许多派别的思想家如道、儒、佛教的思想家所重视。在儒家思想中,所谓的“天”是道德原则的起源,人心中的道德原则与它们同在。因此,这个“天人合一”是一种自然的而非自觉的统一。然而,由于人类被各种物质欲望所蒙蔽,他们无法理解他们心中的道德原则。人类修行为何要修行?这是因为有必要消除外在物质欲望的盲目性,并有意识地履行道德原则。在道教的观念里,天就是自然,人是自然中的一部分。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这就突破了中国古代哲学一直以来以政治或伦理为中心的局限,把思索的范围延伸到整个宇宙,树立了朴素的整体观念,并用这个角度来审视世间的各种问题和事物。在佛教看来,佛性就是人性,因此,他们提出“烦恼即菩提,凡夫即佛”,真正达到觉悟后的境界是一切顺应自然之意。在我国形成的生态文明思想的过程中,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文化,倡导人与自然是一体的。在规则的范围内,即客观规律,即“天人合一”的范畴得以实现。
   (三)近代国内外绿色发展的思潮
   在过去200年的工业革命中,肆无忌惮的人力资源开发破坏了地球自然生态的演变,引发和加剧了生态危机。到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生态危机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绿色生态运动应运而生,推动了生态政治学和绿色政治的发展,在西方政治中,出现了一种名叫“绿党”的新兴政治力量。绿党主张维护生态平衡,反对经济无限增长,认为应当承认自然界的价值独立性,人类只是自然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对自然界中各事物之间存在的联系表现出应有的尊重,人具有一定的理性可以去干预自然界,但没有权利去改变自然界的存在。
   我国在总结了国内外的绿色发展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生态文明思想,摒弃旧的发展弊端结合时代特色走环境友好发展之路。
   三、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我国的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各个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对如何建设生态文明进行了简要的阐述,我国的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重要的民生福祉;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碧水蓝天”工程。
   (一)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要优先考虑生态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在某些地区仍然存在不惜以环境为代价而谋求经济一时发展的现象,这也是造成森林植被锐减,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枯竭等问题的主要原因。大自然已经在沉默中为人类的所作所为敲响了警钟。对于任何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绝不手软,下不为例,谁敢触碰到这条生态红线,就必须受到严厉的惩罚。
   在经济发展规划中坚持资源开发与保护环境并重,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切实抓好节能减排工作,环保从根源抓起,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兼顾经济、社会和环保效益。注重增强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意识,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开始,把环保行为融入生活中,物尽其用,例如洗脸,洗菜和淘米的水可以用来拖家里地板、冲马桶或浇花种草,对垃圾进行分类,再回收利用等等,让每一个人都可以养成坚持环保的良好习惯,形成一种意识感。
   (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生态资源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是社会财富构成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将自然资本作为无价值的长期待遇使人们处于灾难的边缘。所谓的生态资源就是人们能够用来满足自己的劳动生产和生活需要的资源与环境。如今,生态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为了满足人们对环境的期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应运而生。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为可持续发展留足空间,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家园。关注区域的规划问题,最大限度地优化土地开发模式,这是实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核心前提。从卖资源到卖风景,美丽的风光变成了美丽的经济。人改变了自然,自然又反过来改变了人。
   生态文明思想深刻的剖析了经济与生态在进化过程中的辩证关系,充分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三)良好生态环境是最重要的民生福祉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生态环境作为一种独特的公共产品,比其他的任何公共产品都要更为重要。因为生态环境中清洁的空气是每个人生存所必须的,干净的淡水是每个人都需要饮用的,不受污染的土壤是人居住和生产粮食的基本要素,因此,作为特殊公共产品的生态环境比其他公共产品更重要。在过去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经济发展迅速,但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淡水资源被破坏,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增多,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严重,这些问题已经危害到了人类的基本生存,人类的健康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如果是这种不计代价的发展,人民幸福感何在?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所在。党的十八大把治理生态环境问题放在了突出的位置,着眼于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针对水资源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老百姓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给老百姓带来的是能真实感受到的实惠,同时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碧水蓝天”工程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指导下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碧水蓝天”工程的重要举措。“碧水蓝天”工程指的是将我们的家园建设成为随处可见的蓝天和碧水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百年环保工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不仅要在21世纪中叶实现经济绿色发展,现代化程度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并且使百姓都享受到现代社会的发展成果,在发展经济同时能够拥有蓝天白云,保持绿水青山。适当减少农业和工业的占地面积,增加湿地沼泽面积,还天鹅、白鹭、苍鹰、 燕鸥、苇莺等湿地生物一片宁静的家园,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設”强调“扎实”二字,运用法律、经济、技术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使得自然生产力逐渐恢复,这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郝栋.绿色发展道路的哲学探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2.
   [2]海竹.政治局会议首提“绿色化”:“四化”变“五化”[N].中国青年网,2015-03-25.
   [3]范伟.为什么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N].学习时报,2015-11-12.
   [4]冯晓霞.国外治理环境污染的启示[J].封面故事,2015(07).
   [5]黄娟.生态财富与物质财富的关系思考[J].海派经济学,2012(03).
   [6]慎海雄.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惠普的民生福祉[J].学术期刊,2013.
   [7]张明.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J].前线,2016(10).
   [8]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人民出版社,1984.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478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