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金融风险管理工作决策风险偏好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金融活动中,风险和收益是并存的,如何在提高收益的情况下,有效地规避金融的风险,是金融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金融风险管理工作会受到相关管理人员的影响,比如工作能力、风险管理决策、风险防范意识等等。因此,在金融风险管理工作中具有很大的主观性。本文就风险管理工作决策风险偏好进行研究,提高金融防范意识,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
  【关键词】金融风险管理 工作决策 风险偏好
  
  对于金融工作而言,金融风险管理是其中一项最为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到金融的工作者和各个金融机构之间的收益。而金融风险管理又受到很多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在决策的时候无法逃脱个人思想,就会在决策中产生风险偏好。所以,加强对金融投资风险偏好的研究,有利于削减风险偏好对投资产生的消极影响,保证决策的正确性,获得更多的收益。
  一、风险偏好的基本概述
  风险偏好是金融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概述,其描述的是在决策过程中,管理者权衡对风险和收益的一些利弊。在金融投资的领域方面,风险偏好往往会得到很好的利用,但是在金融风险管理的工作中却很少应用。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人们的工作中,决策都是必须存在的。每一项决策其实都会有一定的风险,同时也伴随着一些利益。
  在决策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主观偏向风险性,风险型不一样,侧重方向也不一样,这也就是俗称的一种风险偏好。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管理者通过自身的手段和策略在决策时获得了大量的收益,那么,管理决策者就可以以此获得较多的奖励,得到领导的重用,获得升职的机会。相反,如果在决策中出现失误,造成公司大量的损失,那么决策者也需要进行一定的惩罚或者赔偿,这就是在金融决策过程中所带来的一系列的风险。
  因此,相关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必须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选择一个自身可以接受的风险和收益范围,权衡利弊,这就是风险偏好。金融风险管理这个工作比较特殊,其工作的性质就和风险挂钩,因此必须加强对风险的研究和评估,才能保证在决策的时候把风险降到最低,提高金融的收益。
  二、金融风险管理工作决策风险偏好研究的背景
  自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也给金融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目前我国金融行业发展迅速,但是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业还不够完善,一些金融机构内部规避风险的方法并不适合我国的金融行业的发展。并且缺乏中国金融学相关体系的支持. 导致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的决策中,风险偏好的研究较少,管理的体系也难有大的成效。
  从风险偏好的整体视角进行研究,产生风险偏好的原因主要是来自于工作人员的心理。因为人和人之间存在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风险偏好,在传统的经济学中以风险厌恶为基准进行了研究. 研究的步骤进行了简化,最终的结果却不能真正的显示工作人员的心理动态,对于风险偏好的研究水准明显存在不足。因此,在新一代进行决策风险偏好研究时,应该对于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进行肯定,保证风险偏好研究具有一系列的科学性。
  根据金融风险管理工作决策风险偏好的测量视角,研究可以发现,有一些风险偏好是可以通过操作进行规避的,从而促进决策人员的能力的提高,削减因为主观因素造成的决策风险。保证管理人员能够及时的发现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欠妥的地方,并针对此进行金融风险的控制。
  三、风险偏好在金融管理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金融风险管理工作其风险偏好大多都是由人而产生的,虽然内部存在很多不可抗的因素,但是却可以对相关可控因素进行控制。这就需要研究人员不断的自省,去研究风险偏好对金融管理工作的影响,找到相关可控的因素,降低风险偏好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为金融投资提供一定的策略,从而促进金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关注重点存在的风险
  在金融的管理市场中,其是瞬息万变的,风险也是无处不在的,如果金融风险管理决策者仅凭着个人的一些经验,市场的变化进行投资,就会得出各种各样的风险管理的策略,这也就是导致风险关注的重点出现了差异,最终所造成的结果也是各种各样。
  通常情况下金融风险管理工作中关注的并不是风险指标或者是相关业务的具体情况,而是根据整个金融行业近期发生的一些事件或者媒体所关注的风险点,国家政策的变化,或许和金融工作没有特别大的联系,但是却是风险决策中的关注重点。如果有些工作人员對此进行忽略,就会导致金融投资的收益产生影响,发生金融投资的风险。
  (二)主观判断风险的程度
  在金融风险管理工作中,会存在决策者的主观臆测,一般在决策时,相关管理人员都会凭借自身以往的工作经验、自身的风险管控能力、自身的直觉、还有自身对于金融产品的理解等等,结合相关因素进行决策。这些因素之间并没有任何的主次,都是权衡之后最终得出一个主观的判断,这种主观臆测的结论一般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太过于高估风险,风险被高估,确实可以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但是未必能得到恰当的收益。在工作中夸大风险,工作的灵活性缺失,无疑增加了金融风险管理的成本,错失了最佳投资的机会。第二种方法就是在决策中低估风险,对所存在的风险不去进行合理的应对,从而导致风险加大,亦或是投资失败,收益下降,造成一系列的消极后果。
  (三)表达方式的风险
  风险报告和其他工作类型的报告并不相同,且具有很大的差别,就会使得他人在阅读的过程中造成一定的影响,最终降低报告所具有的一些实际效果。就金融风险管理工作决策的相关风险偏好而言,阅读者可能会因为报告中的一些语言理解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产生不一样的效果,还有一些管理者特意的暗示或者扭曲金融风险过程中的风险大小,有意的降低金融风险管理过程中的难度,就为了完成工作的目标,但是最终却无法真正的实现金融风险管理的工作。
  四、如何有效规避风险偏好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根据上文风险偏好对金融管理工作的影响可以得知,风险偏好主要受关注的重点,主观的臆测,还有表达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而这些都是来源于管理者的主观的问题,也致使其所产生的决策差异,必须加强这方面的改进,才能够规避风险偏好所产生的一系列消极的影响,促进金融行业的和谐发展。
  (一)制定金融风险关注点的评估机制
  在现如今的市场上,金融风险管理工作都拥有着比较完善的工作体系,很多金融的工作都已经迈向系统化、科学化、规模化。其目的也就是为了在金融风险管理的工作中将其风险降到最低,不断的提高金融的收益,规避风险偏好在金融风险管理过程所产生的一系列消极的影响。
  具体的做法可以建立对常规工作和非常规工作金融风险的关注评估机制。比如,在一项常规的金融项目中,可以根据其所出现的风险指标进行一系列的监管工作,及时的关注一些风险的事件和突发的情况,如果在金融工作中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体系,这个时候可以减少在这方面的人力和财力的投入,不断的去加强风险关注度的评估,减少风险偏好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提高风险管理。对于一些非常规的金融管理工作,就需要结合市场环境,经济发展的相关趋势,产品的类型等等多方因素,去权衡评估机制的类型,在此之前可以制定一系列风险关注的参考标准,保证评估的结论具有导向性,保证评估机制能够突出金融风险管理的工作节点,为后期的工作指明方向,削减因为风险偏好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二)制定客观的分析机制
  金融风险管理工作,在决策时受到管理人员多方面主观因素的影响,比如自身的认知水平、风险管理的能力、风险管控的意识等等。有时候管理人员并不能全面的对风险管理的细节进行关注,无疑就给投资增加了一系列的风险,影响了金融风险投资管理工作的最终效果。因此,在其内部可以制定一个公平,客观的分析机智。制定分析机制时,可以结合金融行业发展的情况,市场的现状,保证决策人员的主观判断性,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降低因为主观的偏好所产生的一系列消极的影响。通过客观科学的分析机制,将风险偏好进行良性的引导,保证研判机制和分析机制具有时效性。在此过程中,金融风险管理的决策人员也需要不断的进行工作经验的总结,了解金融风险管理工作的风险偏好,不断的去提高自身在行业中的能力,保证在工作的决策更加具有科学性,降低风险,提高金融风险管理工作的收益。
  (三)金融风险管理报告形式的固定
  在金融管理中,报告的形式不一也成为决策中风险偏好的原因之一,因为每个人的语言表述习惯都不同,在他人理解的时候存在差异也是难免的。尤其是在金融风险管理工作中,如果因为表述理解造成偏差,影响了最终投资的成效。相关决策者就需要在这方面对风险管理报告形式进行固定化,同时可以添加一些附件或者表格,对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补充,保证他人在看到风险报告时,可以及时的了解其中的内容,不至于产生一系列的偏差和歧义。
  同时,在日常工作中也需要规范金融风险的术语,尽量采用比较能够理解的表述方式,减少因为彼此双方理解偏差所造成的一系列问题,在风险管理报告等内容中必须直接了当地表明最终的风险结果。让决策者在决策的过程中可以一目了然,科学的做出决策,规避风险偏好对决策者所产生的一系列不良的影响。
  总而言之,在金融风险管理决策的工作中,会受到风险偏好的影响而降低决策的效果,影响金融的收益。因此,相关决策人员必须要提高自身的决策能力,建立健全相关评估机制,制定公平公正的分析机制,对于报告的形式也要采用固定化的格式,削减因为风险偏好的因素对金融工作所产生的影响,促进金融风险管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張天然.金融风险管理工作决策风险偏好探究[J].智富时代,2018(3):6.
  [2]佚名.金融风险管理工作决策风险偏好研究[J].纳税,2018,12(25):15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708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