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资源共享下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提要]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获得迅速的发展,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断地发展壮大。民办高校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如资源短缺、办学成本高、教师流动性大、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等。“校-校-企”合作是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降低教育成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本文首先介绍“校-校-企”合作下资源共享的内涵和实现途径,接着分析“校-校-企”合作下实现资源共享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加强资源共享推动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路径。
   关键词:民办高校;“校-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1月14日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伴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民办高等教育已步入内涵式发展的转型阶段,如何推动民办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已成为国家教育部门、各级政府和各民办高等院校共同关注的热点之一。教育资源对高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发挥重要的作用,教育资源的形成和获取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功效,资源共享成为有效的途径。目前,基于资源共享的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起步阶段,迫切需要我们加大对校际合作、校企合作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探讨,以期通过资源共享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合作各方达到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实现良性循环发展。
   二、“校-校-企”合作下资源共享的内涵和实现途径
   校际合作和校企合作是高校与高校、高校与企业之间互相合作,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利益双赢的过程,本研究打破传统的单一校际合作或校企合作模式,构建“校-校-企”合作形式,从校际合作和校企合作两个方面来剖析资源共享的内涵。“校-校-企”合作是指两个或其以上数目的高校和企业在实习实训基地共建、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合作,实现人力、物力、财力、课程等资源的全方位整合,以实现一定的目的。“校-校-企”合作模式既能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又能联合培育社会所需的人才。在“校-校-企”合作形式下,资源共享的内涵和实现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实训实践资源的共享。充分、优质的实践教学资源是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首先,在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上,可采用聯合构建的形式,高校之间以及高校与企业之间针对校外实践基地共同加以建设,补充和完善实践教学条件,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其次,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展示各高校的教学优势和学科重点,应立足于各高校间多边共享的原则,通过多边互补建设,充分发挥各高校内部实训基地构建优势,以解决各高校间实训资源发展不均衡的状况。例如,财经院校的经管实训基地和医学院的医学类实训基地可以保持资源共享,校内实训基地的共享模式可由双边向多边延伸发展。
   (二)企业硬件资源的共享。伴随着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发展趋势,企业的硬件资源是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宝贵资源,高校联合企业合作开发企业硬件资源成为资源共享的又一表现形式。不同类型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重叠部分”,硬件资源的开发应体现学校间的相互合作,围绕企业资源开展高校间硬件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确立学校在这一过程中的主体性。
   (三)师资资源的共享。民办高校的专职教师队伍具有职称起点低、年轻化、教学经验不足、流动性强等特点,总体而言,民办高校的师资力量较薄弱,青年教师虽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但实践水平较低。因此,加强师资资源的共享,是提升教学质量和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同时,不同高校由于教学优势的不同,师资队伍的力量也各有侧重,合作企业也需要高校提供相应的技术理论指导。因此,加强人才资源的共享,有助于校-校-企各方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
   (四)信息资源的共享。校-校-企共建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和技术研发平台,企业定期发布人才供求信息,举办针对不同类型岗位的专场招聘会,将企业的项目实施情况与学校共享,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服务。学校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为企业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撑,实现资源共享,承担企业一部分的技术研发任务,根据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组建课题研发团队,开展立项研究,共同解决企业在生产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真正实现共享共建,互利共赢。
   (五)培训资源共享。高校和合作企业都需要通过理论或实践方面的培训,来提升自己的实力和竞争力,高校和企业应利用各自的优势,通过培训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互利和共赢。一方面高校可利用自身的知识储备优势,积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开展各种类型的培训,将自身打造成企业的“培训基地”,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管理、技术和科研难题;另一方面高校也可以利用企业提供的培训机会,定期选派专业对口的教师去企业参加相关的实践和技能培训,通过与企业内实践技能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沟通与交流,丰富校内教师的专业知识,深化对工作实践的认识和理解,提升其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
   (六)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精品课程资源共享是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以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和普及为目的,通过网络传播的形式,实现各类型群体自主学习。精品课程资源共享是高校与社会之间实现信息共享的桥梁,也为深化校际合作和校企合作提供新的结合点,“校-校-企”合作下进行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的建设,为应用型高等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七)管理资源的共享。在现代社会,一名优秀的员工,不仅要拥有较强的技术水平,也需要具备一定的现代企业管理意识。在“校-校-企”合作形式下,高校可与企业共享讲座资源等管理资源,并通过实习期间的企业内部管理教育,培养学生遵守工作纪律的习惯,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
   “校-校-企”合作下,一方面各主体通过资源的“共建、共享、共用”,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的重复建设,节约教育成本;另一方面通过产学研合作,有利于提高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使高校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技能型复合型人才。    三、“校-校-企”合作下实现资源共享面临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障碍及大环境不成熟。在校际合作方面,各高校从保护自身优势资源和校际之间存在激烈竞争的角度出发,不愿与其他高校共享自身的优质教育资源。在校企合作方面,校企合作的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校企签订合作办学的相关协议,但开展实质性的深入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联合育人的比较少。
   (二)缺乏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指导。虽然国家鼓励和支持高校向应用型方向转变,倡导校企合作和资源共享,但是详细的、具有可实践性的关于资源共享方面的政策和实施细则较少。
   (三)合作主体校企双方在资源付出方面的不对称。在资源共享的合作机制下,企业为高校提供实习实训、师资培训等机会,前期投入较大,收益期却较长,有些学生在毕业时由于各种原因违背签过的就业协议,会使企业蒙受前期的资源投入带来的损失。由于民办高校起步较晚,科研设备不完善,不能给予合作企业方较好的科研及技术方面的支持,而且对企业而言,收益周期较长,不确定性较大,因此缺乏与高校实现资源共享的动力。同时,由于高校自身的教学计划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企业与高校的日程安排可能无法做到一致,这些因素影响校企合作主体实现资源共享的积极性,阻碍了校企合作广泛而深入地开展。
   四、加强资源共享,推动民办高校人才培养发展
   (一)增强各主体的共享意识。一是倡议启动地区高校合作联盟计划,吸引该地区的高校加入,联盟组织可通过合作编写教材、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发展师资共享模式、开展教学和科研交流等途径,充分利用成员学校的优质办学资源,积极开展互补性交流与合作,不断丰富共享内容层次。二是高校和企业共同探索“订单班”等新型育人模式,将不同高校之间以及校企之间结成共同体,联合培养人才,形成“以行业标准选用教材,以岗位需求培育人才”的需求导向性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将其从单纯的人才需求主体转变为人才培养主体,实现其对人才培养由“入”到“出”的全过程严格把控。
   (二)政府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第一,建立资源共享的管理机构,并制定科学合理的资源共享管理制度,加强对资源共享一系列流程的监督和管理,同时还应制定相关的考核和激励管理制度,对表现积极的高校或企业予以奖励。第二,教育主管部门和政府相关部门应设立专项资金并积极制定相关支持政策。设立“校-校-企”合作研究和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支持和鼓励高校与其他高校、企业的合作;制定各级政府应用类科技计划及横向研究项目计划,优先支持“校-校-企”合作项目;支持高校之间、校企之间建立资源共享和员工互访制度,鼓励高校之间、校企之间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入合作;在相关政策制定上,注重可实施性和明确实施细则。
   (三)注重平台建设和技术引进。第一,大力推进基于互联网的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支持和鼓励社会多方力量开设中介服务机构,为校际及校企的联系提供更多的渠道;加强高校之间以及校企间的信息渠道建设,进一步发展科技创新载体,积极扩大载体的覆盖面,使校际、校企之间能更便捷地实现对接。第二,注重引进国外先进的网络和多媒体等技术手段,推进精品网络课程等优质教学资源和资源库的建设,并将精品课程建设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借助先进技术手段完善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
   (四)探索“校-校-企”深度融合的合作模式。一是“校-校-企”共享师资资源、企业资源和培训资源等,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聘请企业专家和行业能手到高校担任兼职教师、辅导校内教师研发核心专业课程、开展就业创业方面的讲座等,借助企业资源为校内教师搭建实践平台,通过定岗实践提升其实践技能,并借助企业的培训平台,组织校内教师参加合作企业的培训活动,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改善其思维模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二是促进高校与企业间的文化相融合,在校园的建设上适当引入合作企业的文化,通过展示就业创业优秀毕业生、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职场风采竞赛等形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良好的职業素养。
   五、结论
   总之,资源的共建共享是当代教育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个多向全方位互动的过程,是高校之间、校企之间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教育成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充分发挥宏观指导作用,充分调动高校和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探索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资源共享路径,促进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1]蔡乐才.高校人才培养的共享经济模式建构[J].江苏高教,2017(2).
  [2]洪涛.人才培养视域下高校资源共享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3).
  [3]王霞,王贤昌.北京地区高校教学资源校际共享现状和发展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21).
  [4]王燕,贾绪红,姜作鹏.民办本科院校校企资源共享路径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2).27.
  [5]赵伟,王琳,孟庆勇,肖斌,吴志东.高校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现状及其分析[J].中国培训,2017(2).14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291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