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视野下我国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实践机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为了实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必要从企业本身入手,增强企业竞争力。人才是公司竞争力的核心,而在经济全球化方面,我国国际商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强弱。随着国内市场近来的逐步发展,社会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稳步增长,因此社会和教育界将重点放在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上。考虑到这一点,本文对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型进行了研究,并讨论了适应性人才培养策略。
【关键词】全球化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实践机制
全球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随着国际和区域贸易活动频率的增加,极大地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但是,地区和国家之间的文化,习俗和机构差异如此之大,以至于在开展贸易活动时需要一支优秀的国际业务队伍来开展相关工作。满足许多国内公司的人才需求非常困难,这极大地影响了公司的国际业务发展(肖芬和唐聘莉,2015)。
1国际商务人才建立有效培训机制的必要性
1.1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国内市场的逐渐放松管制带来频繁的国际交流,使用全球资源进行公司发展已成为公司经理的共识。支持国际业务活动和相关业务人员如果人才短缺,或者素质不足,企业将无法有效开展国际业务活动,会限制其生存和发展空间,并逐渐被市场淘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从国际商务人才的培训开始,建立职业、本科和硕士学位的人才培养模型的层次机制,为社会以及企业生存和发展提供许多高质量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杨惠,骆筱秋和王晴,2018)。
1.2教育改革的需要
学院和学校是社会人才发展的基础,通过教育活动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同时,大学的扩张增加了社会所需的专业人员数量,缩小了社会人才之间的差距。
1.3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
学术教育是学生提高素养和获得专业知识的重要方面,通过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以形成一个相对全面的知识框架体系,提高个人专业素质,满足企业需求并达到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就业和发展。为达到上述目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是学生个人发展的必要条件。
2当前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机制分析
2.1学徒培训模式
学徒培训模式是德国当前国际商务人才培训的主流模式,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特点。培训目标是“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受过训练的人才数量相对较少,因此保证整体处于精英水平。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学生有完全的控制权,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组织培训计划。同时,学生根据老师的设计进行相关的研究工作,老师掌握学生所需的技能。与国内社会人才短缺的情况相比,这种培训方法的产出率较低,不一定适合我国的人才培训需求。
2.2训练实操模式
所谓的训练实操模式,是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学,充分利用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业优势,为学生提供质量更好的教育服务,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灵活选择教育方式,更为符合教育目标多样化的学习内容。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美国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之一,为学生提供了较高的自由度,增加了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并形成了具有优秀专业素养和独特个性的各类人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差异化需求。
2.3合作培训模式
国际商务人才有两种:一种是应用型人才,另一种是研究型人才。人才的培训内容一般是相同的,期望学生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具有出色的工作技能,因此主要的培训目标是发展复合型人才。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和研究中,很难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从而带来商务人才培养“完整但不完美”的问题。有鉴于此,合作培训模式通过两次协作形成了完整的培训体系,根据未来工作的内容将培训内容分为两种类型的应用程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通过树立从业人员主要的教育目标,侧重于实践技能的培养。而相关研究的商务研究型人才培养,侧重于学术研究,通过主修国际业务课程,促进商务理论的发展。
3如何培训国际商务专业人员
3.1加强政策准则
面临经济全球化,各国政府和教育界都意识到国际商务人才培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为职业环境和人才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并有效地促进国内外商务人才的建立和发展。具体来说,首先是政策支持,应将国际商务专业尽快纳入不同层次教育学位专业目录,鼓励大学开设国际商务专业。其次,国际商务专业应作为大学发展的重点,高度重视学科建设,从而确保同等学历基础上的教学重点培养(蔡南珊和朱琴, 2017)。
3.2明确专业定位
国际商务专业定位应以社会需求为指导,通过分析各个社会领域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和专业知识来明确专业定位。就国内高等教育系统而言,高职院校应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发展,而本科院校应注重研究型人才的发展,同时要兼顾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的并存。在明确专业定位之后,相关高校需要根据自身教学特点和教学实际,通过设置合适的专业培养方案,实现人才的分类培养,为社会不同领域提供高素质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
3.3建立健全人才发展规划
人才培养发展规划的改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开设专业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发展(刘利琼和徐松,2019)。我们一定要从理论与应用的融合实践角度出发,选择课外语、计算机、经济和贸易等课程作为教育的重点。其次是校内外教师资源的整合。通过招聘和其他方式,提高大学教师师资力量,并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第三是增加学生实践活动,通过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例如校企融合建立动手实践教育平台,了解国际商务活动的规范流程,掌握国际商务活动的关键技能和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全球化视野下,建立和完善我国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实践机制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政府机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应从人力资源开发和社会提供人才的双重角度,更好地满足和服务于国际商务活动的社会和企业需求。
参考文献:
[1]肖芬,唐聘莉.新常态下国际商务人才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路径[J].学习与实践,2015(06):116-121.
[2]杨惠,骆筱秋,王晴.科技期刊国际化过程中的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1),13-15.
[3]蔡南珊,朱琴.中外合作開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实证分析——以天津商务职业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17):8-12.
作者简介:武春雨(1998年2月13日-),女,汉族,本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323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