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豆全要素生产率比较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文章对中美大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进行研究,对于促进我国大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有重要意義。文章运用索洛余值法,通过对中美大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对比分析,试图找到中国大豆全要素生产率低下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豆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呈下降趋势,美国大豆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呈波动状态,中美大豆全要素生产率差异巨大,中国必须通过大量的投资才能缩小这个差距。
[关键词] 大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索洛余值法
[DOI]1013939/jcnkizgsc202008012
大豆含有人体所必需的植物蛋白,主要用于生产豆油和豆粕。中国是大豆主要的消费国和进口国, 2018年大豆消费量是1079亿吨,其中进口量在2018年是1015亿吨,可知中国对国际市场依赖很深,大豆作为我国的国计民生资源,严重的依赖世界市场会造成国民经济的短板,如何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保证每个产业的均衡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研究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方法主要有索洛余值法(SR)、包络分析法(DEA)、随机前沿法(SFA)。将这三种方法应用于农业方面的文献很多,张永霞[1](2006)采用指数法测算全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在此基础上,利用面板数据,采用生产函数法分析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因素;时悦,赵铁丰[2](2009)运用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1983—2006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并且分析了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余康,章立,郭萍[3](2012)测算了1989—2009年中国总量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陈志建,陈明丽,吴玉鸣[4](2012)测算了桂林市城区及所辖12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杜培珍[5](2014)运用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对中美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罗芳,马卫民[6](2015) 测算了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苏洪[7](2015)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比较以及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源泉进行了分析;罗浩轩[8](2017)测算了1981—2013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李华旭,孔凡斌[9](2018)梳理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有关文献;曹明霞,高珊[10](2018) 以江苏省为例研究了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从有关的文献中可以看出,对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测算主要集中在农业和省等层面,很少有涉及对大豆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测算和国内外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比较,并且在很多论文中不能区分全要素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全要素生产率是指生产单位作为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的综合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是指全部生产要素的投入量都不变时生产量仍能增加的部分。本文主要运用索洛余值法(SR)对中美大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进行测算,从而找到中美之间的差距,为进一步的改进提供参考。
1理论模型
本文使用的理论模型是索洛余值法。
索洛余值法(SR)是指总产出的增长中减去由于资本投入增长和劳动投入增长带来的变化,剩余的增长是由除劳动和资本增长以外的其他因素带来的总产出的增长率,称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在这里生产函数[7]用:
柯布-道格拉斯(CD)函数:Yt = A(t) Ktα Ltβ(1)
其中A(t)=A0eλt 表明技术进步呈指数增长。
对数线性化得:ln Yt =lnA0 + λt + αlnKt + βlnLt(2)
则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公式可以表示为:
TFPG=ΔY/Y–αΔK/K - βΔL/L(3)
在这里,Y:大豆的总产量或者总产值;A(t):t时间的技术水平;A0:初始的技术水平;t:时间;λ:平均的TFPG;α:资本对产出的贡献份额;β:劳动对产出的贡献份额;Kt:t时刻的资本投入量;Lt: t时刻的劳动投入量;Yt/Lt:t时刻的人均产出;Kt/Lt:t时刻的人均资本;ΔY/Y:产出变化率;ΔK/K:资本变化率;ΔL/L:劳动变化率;TFPG: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2数据来源及说明
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中国的数据使用的是1978—2016年的数据,美国的数据使用的是1999—2015年的数据,在测算的时候中国的Y表示大豆的总产量,而美国的Y表示大豆的总产值;由于存在通货膨胀,且通货膨胀率不同,因此对相应的价格用通货膨胀率进行转换;K表示的是当期投入的资本,折旧已经包括在内,这里用物质与服务费用数据代替;L已经折算成了相应的金额,这些数据中1990年以前的物质与服务费用用物质费用数据代替,当时的服务费用不太明显,没有统计在内,数据来自《建国以来全国主要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1953—1997)(上册)》,1990年以后的物质与服务费用数据来自《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经过折算后得到。大豆产量和种植面积来自中国统计局网站。索洛余值法(SR)使用的软件是Stata14。
在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体制的差异,限于资料的可获得性,中美大豆成本数据统计结构有一定差异,处理上也存在一定的不同。
中国大豆的种植成本关系如下表示:
总成本=物质和服务费用+人工成本+雇工费用+流转地租金+自营地折租
文章对中国大豆成本的处理方式是将物质和服务费用,流转地租金,自营地折租之和作为资本投入K,把人工成本作为劳动投入L。
美国大豆的种植成本关系如下表示:
总成本=运营成本+雇工成本+家庭劳动机会成本+固定资产折旧+土地机会成本+税金和保险费+管理费
文章对美国大豆成本的处理方式是将雇工成本和家庭劳动机会成本之和作为劳动投入L,其余作为资本投入K。 3实证分析
31中国大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实证分析
对中国大豆历年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TFPG)的计算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大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TFPG)大多数年份都是负值,只有在刚刚改革开放的几年是正值,并且生产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这说明在改革开放之初,农户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释放,这里TFPG增加主要来自人们的劳动,而不是固定资产的投资。另外在1999年其值是13779,表现出异常高值,这一年进行了固定资产更新,使用了很多机械,尤其是在大豆的主产区东北,并且是由于以前的劳动生产率太低,所以才会如此的凸显。从整个趋势上看,TFPG一直是负值,这和国家的政策有很大关系,在国家的战略做出调整和实行最低收购价以后,大豆的单位产量低下,效益不高,大豆的原产区逐步被玉米种植所替代,剩下种植的大豆不是农户自给自足,就是政策性种植,前者人工使用比较多,后者积极性不高,所以表现出TFPG值为负数。表1符合中国的实际,较好地解释了现实。
对中国的实证分析得出:α中=1039961,β中=-01983331。α中+β中<1,说明是规模报酬递减;α中是资本的贡献份额,α中=1039961,说明资本的投入对TFPG有持续的正向影响,也说明我国对大豆生产投入的欠账,需要持续不断地资本投入来改善以前的不足;β中是劳动的贡献份额,β中=-01983331,从这里看出劳动力的边际产出是负值,说明劳动力过剩,这与中国人多地少的实际相符合,大量人口聚集在农村,没有合适的就业岗位,这样造成了低效和资源的浪费,改进的潜力巨大,吻合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综合来看,大豆是有一定的最优经营规模,要想大幅度提高TFPG,必须增加资本投入,减少人工的使用,这些都和中国的实际相吻合,也是今后发展的趋势。
32美国大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实证分析
对美国大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TFPG)计算如表2所示。
对美国大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实证分析得出:α美=1154617,β美= -1949972,α美 + β美 < 1, 所以是规模报酬递减。从表2可以看出,美国大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TFPG)正负交替波动出现,联系α美= 1154617,说明美国农场主固定资产更新较快,在固定资产刚刚更新时,则生产率提高较多,之后的生产率则较少提高,往往表现出TFPG是负值。由于美国的农业抓住了信息科技革命的浪潮,农业技术水平较高,以此剧烈的呈现出劳动在TFPG中的份额急剧下降,也就是β美=-1949972,这个值远远大于中国。
β中=- 01983331,这个也说明中国对农业的资本投入和美国有相当的差距。α美+β美< 1, 表明是规模报酬递减,即使在农业发达如美国的情况,大豆的生产也是有规模限制的,同时也说明最优的规模会随着技术的提高不断扩大。
导致美国大豆TFPG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农业采用了新技术和经营规模不断提高,总体而言,美國的劳动生产率是一直提高的,其TFPG的波动也是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应用而变化,中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低的,从低点起步,虽然有很大提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和美国的劳动生产率还是有很大差距。对比美国,中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有很大发展空间。要补齐中国的短板,必须从政策上重视大豆的生产,必须加大资本投入和固定资产更新,加大对农业生产者的培训,这样才能逐步缩小我国和美国的差距。
影响大豆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有很多,不同地区有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在这里我们仅仅是关注了技术、规模效应,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受人为的控制和影响,对农业而言,影响效率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制度、自然条件(气候、地形、水源、土壤)、人员素质、财政支持、人均GDP、市场经济的发达程度、社会因素等。对于气候,云南和广西可能一年二熟或者一年三熟,但是黑龙江和吉林只能一年一熟;对于地形,在东北的三江平原上可以使用最先进的机械,最大规模农场,而在重庆这个多山的地方,只能使用小型机械或者人力进行精耕细作,两者效率差异巨大;由于我国的农业是在城市化的背景下进行的,城市化将农村的年轻人、知识分子等能够掌握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群体吸引到城市,再加上农业在我国看来是一个不那么受人欢迎的职业,因此在掌握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人员是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财政支持,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财政支持政策,但地方财政的财力和发展目标的优先次序不一样,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就不一样,就会带来不一样的结果;市场经济发达程度不同会带来生产要素流通效率的差异,最终会体现在综合劳动生产率上;社会因素,基于我国人多地少的现实,并且留在农村的都是在城市里取得不了理想岗位的群体,还要尽力保证这个群体的利益,不可能完全采用欧美那样的大农场,只是尽可能的规模化,这也是效率损失的一个原因。
4结论与讨论
本文运用索洛余值法通过对中美大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对比分析,发现中国大豆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呈下降趋势,美国的大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呈波动状态,中美大豆全要素生产率差异巨大,中国在大豆生产上的投资欠账巨大,必须通过持续不断地投资才能改变目前的被动状态。
为此,文章提出以下措施。
第一,抓住主要的大豆生产区。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大豆整体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是下滑的,具体分析到各个地区,2017年我国黑龙江省大豆的单产是1156千克/亩,折合1734千克/公顷,而美国同纬度的北达科他州大豆单产228474千克/公顷,两者相差500千克/公顷,我国大豆的单产还有很大的提高余地。而我国的黑龙江、安徽、内蒙古等大豆主产区,是大豆产量和效率提升的关键。
第二,加大培训力度。我国的城镇化率目前是60%左右,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来吸纳农村的优秀群体,在面对农业生产者老龄化、文化程度低等不利因素下,不仅要加大培训力度,而且也要在乡村振兴的行动中,吸引优秀的人才从事农业生产。
第三,加强各种合作社。合作社产生的就是规模效益,不仅是土地的规模效益,而且也是各种生产要素的规模效益。据研究,我国的很多农业合作社都处于有名无实的状态,没有发挥出合作社合作的真正作用,做实合作社,让合作社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自负盈亏,才能起到提高效率的作用。
第四,进行渐进性的制度改革。制度就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效率和公平的博弈下产生的,目前我国在农业制度方面还有很多不足,比如金融服务方面,这些都可以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永霞中国农业生产率测算及实证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
[2]时悦,赵铁丰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3-15 [3]余康,章立,郭萍1989—2009中国总量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综述[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2,29(1):111-118
[4]罗芳,马卫民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及影响因素[J].贵州农业科学,2015,43(2):204-207
[5]杜培珍中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分析[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
[6]陈志建,陈明丽,吴玉鸣桂林市城区及所辖12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2(4):41-48
[7]苏洪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比较及增长源泉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5
[8]罗浩轩新常态下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三重冲击及其治理路径———基于1981—2013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J].上海经济研究,2017(2):24-33
[9]李华旭,孔凡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评价研究:文献分析与研究展望[J].农业考古,2018(3):261-268
[10]曹明霞,高珊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基于江苏省农业面板数据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8(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376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