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清河县创建首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有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2019年9月17日—19日,由省文化和旅游厅、省财政厅组织的实地验收组对清河县进行了实地验收,清河以全省10个县市排名第三的成绩顺利通过验收,正式成为河北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经过两年多的示范区创建工作,内心深有感触,在这里分享给大家,同大家共勉。
  清河县地处冀东南黑龙港流域,县域面积502平方公里,辖6镇322个行政村,人口42万。清河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世界张氏的起源地,《水浒传》和《金瓶梅》两本名著许多故事的背景地,先后被授予“中国张姓文化之乡”“中国武松文化之乡”“中国金瓶梅文化研究基地”等称号。
  2017年4月,我县获得首批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成为全省10个创建单位之一。自创建以来,我们秉持“抓文化就是抓发展,抓文化就是抓民生”的理念,认真按照创建标准,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一、高度重视,强力推动
  获得创建资格后,我们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机遇,第一时间成立高规格的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出台了《清河县创建首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2017——2019)》《清河县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清河县创建全省一流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并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全面铺开。上下联动,坚持全县一盘棋。
  二、点面结合,分类建设
  牢固树立“共建共享”理念,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投入,构建“链条完整、功能完善、全民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县级层面。高标准建成清河大剧院、文化市场、状元广场、羊绒文化广场、图书馆等精品工程,县文化馆被认定为一级文化馆,投资3400万元、采取PPP模式新建图书馆,即将投入使用。同时,以“15分钟文化服务圈”为标准,建成文化馆戏曲分馆、书画分馆、城市书屋、未成年人图书馆等,受到群众欢迎。在镇级层面。高标准建成6个镇综合文化站,均达到一级文化站标准,在6个镇文化站及3个社区服务中心安装数字文化馆互动直播系统,让清河大剧院举办的所有活动,在各镇、各村(社区)实现同步直播。在村级层面。按照划分档次、分步建设、同达标准的原则,将全县322个村划分为示范村、中心村、一般村、村民活动站点四个档次。目前,全县建有农家书屋322个、文体广场286个、文化站点138个,让全县群众享受到丰富的特色公共文化服务。
  三、典型引路,示范带动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充分发挥典型和示范引领作用。一是突出重点村示范作用。在全县范围内选取基础条件较好、活动队伍活跃的20个村进行重点建设。建成后,以点带面,影响周围近百个村庄后续跟上。二是强化重点群体带动作用。优选50多个群众文化队伍,分两年加大扶持力度,配备文艺活动器材、演出服装道具。三是加强文化队伍建设。为解决文化从业人才短缺问题,向长期从事文化普及的业余机构,授予“传统文化传播基地”“文化艺术培训基地”称号,向一批文艺爱好者授予“文化能人”称号,激发他们扎根基层、扎根群众的荣誉感和积极性。召开文化志愿者大会,制定出台《清河县文化志愿者管理办法》,鼓励志愿公共文化服务组织,充分利用社区、各镇综合文化站开展活动。目前,全县文化志愿者达800余人,文化队伍进一步充实,文化触角进一步延伸。
  四、品牌活动贯穿群众性活动始终
  坚持以特色文化为依托,创新组织方式,构建起“5+2+N”活动体系,让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老百姓身边“多起来”“活起来”。
  “5”,即5个特色节庆。一是羊绒节。连续举办26届中国清河国际羊绒及绒毛制品交易会(羊绒节)。羊绒节在清河人民心中,已经成为一年一度的节日,成为清河展示特色文化的窗口。二是中华张氏祭祖节。清河作为华夏张姓起源地,已连续十二年举办张氏祭祖大典,每年5月28日,来自海内外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张氏族人,齐聚清河祭拜瞻仰。中华张氏传统祭祀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三是山楂花艺术节及山楂采摘节。依托马屯万亩山楂林,连续举办五届山楂花艺术节和山楂采摘节,形式多样的乡间艺术展演、非遗项目展演、山楂摄影作品展等,每年吸引全国10余万游客。四是大运河艺术联盟武术交流大赛。大运河为清河留下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财富。我们以大运河为纽带,连续举办两届中国大运河艺术文化联盟武术交流大赛,来自9省50个县市区的1500多名运动员参加比赛。五是古砚文化节。中国清河古砚论坛已连续组织五届,已成为全国最高级别的古砚论坛,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古砚收藏爱好者出席活动。特色文化节成为清河文化对外交流展示的平台,同时也繁荣带动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
  “2”,即2个品牌文化活动。一是文化直通车。为不断满足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以“群众点餐,政府买单送餐”模式,开通了文化直通车,通过前期调研、量身打造、现场演出、同步直播、定期回访、文化扎根等一系列环节,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群众文化需求的无缝衔接,实现了群众“要”和政府“送”双向沟通,构建起政府和群众长效沟通机制。截止目前,文化直通车共走进25个村庄进行演出,现场观看群众近5万人,文化馆直播间粉丝11.2万人,微信公众号点击达306万人次,得到了群众广泛好评。二是知名企业公益助演“一月一剧”。自2017年以来,采取“政府+企业”的形式,每月由一家县内知名企业赞助演出,面向群众免费发放入场券,先后举办全国京剧票友邀请赛、河北梆子《李保国》、庆祝建党交响音乐会等大型文艺节目。目前,活动总投入近430万元,已成为我县及周边县市群众的文化盛宴。
  “N”,即群众文体活动蓬勃开展。一是以清河大剧院为平台,举办春节联欢会、元宵节戏剧等节庆演出。二是县文化馆免费开设合唱、钢琴等课程培训,培训学员400多人。三是老年大学合唱队参加在香港举办的第一届国际艺术节,合唱的《走向复兴》节目获一等奖。四是县文化市场先后举办文玩交流、藝术品拍卖、书画展交流等各类文化活动123次。五是县图书馆举办读书活动及护眼知识讲座,深受读书爱好者的欢迎。六是在中国楹联学会的指导下,我县成功举办“清河文化全国楹联大赛”,编印出版获奖作品集《清河联韵》,打造了楹联文化广场、楹联文化公园、楹联文化街道、楹联文化小区、楹联文化村庄和楹联文化学校。七是各镇综合文化站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文体活动,两年累计600余场,基层文化阵地作用凸显。八是诗词学会、诵读协会、音乐家协会、乒乓球协会、羽毛球协会等协会组织多次举办文体活动,进一步活跃了群众业余文体生活。
  五、在示范区创建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在示范区创建工作中,我们坚持脚踏实地做好工作,严格按照标准要求抓好设施建设,搞好活动开展。主要体会是:一是政府主导,加大投入。近年来,我们投资近5000多万元建设了图书馆、文化站、村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配备了文艺设施器材。通过购买服务,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让全县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共文化服务的作用。二是政府引导,广泛参与。出台《关于鼓励社会文艺院团发展的意见》《清河县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整合的实施意见》《关于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实施意见》,通过公开招标,把文化直通车推向市场,小投入见到大效益,受到群众欢迎。我们还把清河大剧院运行管理委托给有管理运行经验的文化传媒公司,既搞活了大剧院,又增加了大剧院的影响力。三是抢占阵地,挤占空间。我们循序渐进、见缝插针做好公共文化工作。文化直通车每到一村,就授予该村“公共文化活动基地”牌匾,专门开辟活动室,供文艺队伍使用;谢炉镇文化站利用原谢炉镇派出所、计生办,改建成独门独院的文化站;将闲置原文化局楼房,装修成为戏曲分馆。两年来,通过有序推、挤空间的方式,农村文化活动设施面积增加了8000多平方米。四是不求大而全,追求小而精。在设施建设方面,不搞一刀切,不求大而全。比如,我们在群众自发组织的基础上,投资15万元,打造了赵立江乱弹特色文化大院,在连庄镇起到了很到的带动作用。文化馆书画分馆是低价租用文化市场几间楼房,聘用一个管理员负责日常管理,为周围居民提供服务。五是搞好宣传,营造氛围。开通图书馆、文化馆等网站和微信公众号,投资建设数字文化互动直播系统,方便了群众随时随地观看演出,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在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开辟了“每周推荐”栏目,向群众推荐好书。在文化馆微信公众号实现了文化活动同步直播,让群众随时在手机上看演出。
  作为示范区扛好红旗,当好标杆。我们做好四个保证:一是保证公共文化阵地建设不停步;二是保证工作人员编制不落空;三是保证经费投入只增不减;四是保证普及繁荣继续完善,落实公共文化服务群众评价反馈机制,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在品牌文化活动培树和群众性文化活动繁荣上下功夫,保证“群众文化活动周周有,品牌文化活动月月有,大型文化活动经常有”。让全县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更丰富、更多彩,幸福感、获得感更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614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