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如今江苏省的区域经济存在着较为突出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对整体经济社会发展造成较大影响,文章针对该问题展开研究。主要分析内容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具体解释了当前江苏省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以及经济发展状况;其次,深入分析了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和由此产生的严重后果,同时梳理提供了一些国内外在此方面的经验借鉴;最后,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并提出适宜的政策建议,以求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区域经济;不平衡;江苏
  一、历史及现状
  (一)江苏省总体经济发展的历程
  江苏省地处中国东部,属于沿海省份,全省土地面积达10.7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1%,境内所辖人口数量7998.6万。江苏省地理位置优越,地处长三角的核心区域,南接上海,北接山东;经济发达,百姓富庶。2009~2016年八年间的GDP平均值来看,紧紧跟随广东,成功跻身全国第二位,占全国总量的10.2个百分点,与同期相比增长7.8分百分点,增速与全国平均增速相比,高出6.7个百分点。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江苏省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从南部地区到北部地区经济状况直线下降,造成了整个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呈现出不平衡的态势,同时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全省经济的发展成效。
  (二)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事实上,国内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众多城市中就包含了江苏省,并且江苏省的不平衡现象持续时间很长。根据《江苏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表明,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区的发展状况存在很大的差异,体现在经济总量、人均占有量、工业发展等多个方面。
  从经济总量层面来审视,苏南地区经济总量最大,远远高出另外两大区域。从2016年的数据来看,苏南地区的生产总值达到44795.83亿元,远远高出于苏中和苏北的15319.36亿元和18160.20亿元,三个地区的结构比显示为57.2:19.6:23.2。财政总收入分别为7968.57亿元、1923.21亿元、2641.48亿元,结构比为:63.6:15.3:21.1。以上数据不难发现,从差距层面来看,财政收入比经济总量要大。2002~2013年这十几年的增速数据显示,苏南、苏中、苏北的增速分别是3.68、6.47和7.19个百分点。该数据表明,苏北地区发展滞后,但近年来实现了较快增速。
  倒三角形的人均占有量也能说明一定的问题。三大区域从常驻人口人均生产总值的角度来审视的话,其数值分别为:134569元、93228元和60225元,结构占比显示为2.2:1.5:1;从百姓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数值来审视,分别是42795元、29138元、22174元,结构占比是1.9:1.3:1。上面的数据表明,人均占有和经济总量之间正相关,然而从差距来看,人均GDP比经济总量要小。
  最后,从工业发展角度来看待江苏省的发展。苏南、苏中、苏北的工业总产值分别为78831.63亿元、36740.87亿元、40094.53亿元,相较于苏南地区,苏中、苏北地区的工业发展水平比较低,苏南的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了苏中和苏北地区的总和,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苏南地区的企业更加充满活力,从而这也是形成江苏省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二、分析及讨论
  (一)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分析
  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既有发展的内因,又有发展的外因。从总体来说,成因是多层面的,本文着重从宏观政策导向、历史经济基础、区位地缘因素、人才和技术创新四个主要因素进行分析。
  1. 宏观政策導向
  早在20世纪80年代,江苏省就确立了本省的发展方向,即优先发展部分地区,进而通过先进地区来帮助和带动落后地区进行发展,从而实现全省繁荣昌盛。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江苏省将苏南地区作为发展的重点,集中对苏南地区进行投资建设。在此基础上,在其它地区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对苏北地区加强培育特色产业,对苏中地区加强工业化的投入,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事实上,这种差异化发展战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江苏省经济的发展,同时江苏省的发展格局也初步形成。改革开放以来,苏南以及沿江地区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使得自身经济总额占江苏省总额的90%,所以造成了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
  2. 历史经济基础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苏南地区就比较富足,同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又是资本主义的起源地,再加上1908年沪宁铁路的通车,大大促进了苏南地区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发展。从根本上来说,近代以来苏南地区就积累了大量的经济资本,工商业的发展基础也比较雄厚,经济状况明显要强于苏中、苏北地区。同时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地区就抓住了自身发展的机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汇集了大量的信息、技术、人才等因素,从根本上推动了自身的发展。
  3. 区位地缘因素
  从地理位置的角度来说,苏南地区位于“长三角”的中心地区,依托于上海等发达城市的发展。到了20世纪90年代,苏南地区紧紧抓住了浦东开发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契机,依托于上海的发展,不断突破自身的发展,同时积极调整自身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产业国际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信息化,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该地区的经济质量和投资环境。相较于苏南地区,苏北地区早期受战争影响比较大,同时缺乏有利的地理位置,受长江三角洲的影响较小。
  4. 人才和技术创新
  一般而言,人才、资源、技术等有利资源都会流向经济更发达的地区,这就会造成“虹吸效应”现象。事实上,相较于苏北、苏中地区,苏南地区的经济水平更高,对于人才和技术更有吸引力,也更具竞争优势。所以,当人才和资源都流向苏南地区时,苏北和苏中地区经济又会面临很大的难题,发展又将停滞不前。通常来说,产业结构和工业发展总量的差距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才贡献程度方面的差异。据统计,苏北地区的第一产业人口占总人口的28.7%,但是对于GDP的贡献第一产业仅占10.9%。   (二)区域经济不平衡带来的问题及挑战
  综上所述,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一定会带来很多经济方面的困难和挑战。具体如下所示:
  第一、从资本的角度来说,资本的流动往往会带来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一般来说,资本具有趋利性,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往往会吸引大量的投资,一定程度上又会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同时加大该地区对于资本的需求,这样一来就会造成“马太效应”,所以先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就会越来越快。
  第二、以人才的角度来说,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往往更会吸引优秀的人才,大大提高了经济发展地区的竞争力和经济实力。但是这就会导致欠发达地区的人才流失,呈现出“虹吸效应”。
  第三、以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苏南地区的产业发展更加密集,相较于苏北地区来说,苏南地区更有竞争优势和发展中的话语权。事实上,“苏南模式”正是江苏省乡镇企业集体所有制发展成功的证明。
  (三)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经验借鉴
  经验之一:应当从科学的视角进行分层治理。例如,2008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的《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规划綱要》,进而推出了本地区三大经济圈,进一步形成了圈内一体、三圈联动的经济格局,也为实现共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验之二:将政策进行具体细化,并根据这些细的政策条目进行实践。例如欧盟所做的实践,作为成功的经济体之一,欧盟对不同的地区实现不同的政策细分工作。仅英国就将24.4万平方公里的地区细分为多达165个小型开发区,不仅如此,还将它们分类为“特别开发区”、“中间区”以及“开发区”,实行差异化政策。
  经验之三:加大财税政策的投入力度。一方面,资金的大量投入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外资引进。例如,法国在其贫困地区设立的“无税特区”,政策的优势使得大量的人才和企业涌入。另一方面,对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进行完善,这样就使得整个地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地发展。
  三、结论及建议
  江苏省这三大区域之间的巨大差异也反映了经济的不平衡发展趋势,要想实现经济的和谐发展,必须把缩小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当成核心与关键所在。同时也要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照顾到那些落后贫困地区,使得经济能够全面均衡的发展下去。具体的政策建议如下所示。
  第一、要学会因地制宜,学会科学合理的进行统筹规划,将政策变得更加高效。比如针对苏北地区引进全面的城镇化规划体系,对于整体的布局进行全面的策划和整理,使得这种体系的内在优势得以完全的发挥。与此同时,对那些欠发达的苏北地区进行政策以及其他的扶持,使其能够渡过难关。
  第二、要把所有的力量集中起来,增加政府的扶持力度。加大对于该地区的政策支持,这就主要体现在直接的投资,也能够从税收的角度来影响投资所取得的收益,这样就会对资本的运作产生影响,使资本能够更快的流动。积极地鼓励和支持生产要素的聚集,促使产业集群化的加速推进,使得江苏地区的生产力不断攀升。
  第三、要加强软环境的建设,实行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当产业进行转移时,会带动大量的人才和技术的引进和进步,同时也会使得高附加值产业逐步发展完善。对于江苏省那些发展较为缓慢的地区,具备着产业转移的优势,这种优势是通过产业的集聚所带来的一种优势,资本的转移以及产业的转移使得江苏欠发展地区的高新产业得到了充足的发展,同时也使得现有产业链和分工低端的问题得以缓解。
  综上所述,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平衡的现状,宏观数据说明该不平衡性在总量、人均等多个方面均存在,要实现区域共同发展和全省总体经济的全面提升,就要学习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因地制宜,加快落后地区的建设和发展,才能实现“短板”不短,也才能实现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地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敏.财政政策对缩小江苏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9.
  [2]谢茜.江苏省区域经济产业及其对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
  [3]管卫华,赵媛,林振山,等.区域空间结构的调整与协调发展——以江苏省为例[J].人文地理,2003(06).
  [4]赵璟.区域经济政策促进城市群经济平衡增长研究进展述评[J].未来与发展,2014(04).
  [5]王玉明,王沛雯.珠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经验总结、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J].城市,2015(01).
  [6]王文成,杨树旺.中国产业转移问题研究:基于产业集聚效应[J].中国经济评论,2004(08).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672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