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社会网络创新绩效研究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徐泾
摘 要:
产学研协同创新正成为提高企业创新研发、发展学研机构研究能力、建设新时代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同时社会网络理论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研究将二者相结合,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已成为企业和社会创新的趋势。本文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对社会网络理论、产学研协同创新及产学研社会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三个方面的研究现状及趋势进行研究。
关键词:
社会网络;协同创新;产学研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3.049
0 引言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后,不同行业的创新主体间产生频繁互动,这些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对行业间创新绩效有一定的正向影响,例如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的形成,带动了企业、高校、社会的进步,由此,社会网络理论研究越来越被重视,应用到研究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的领域中。美国Facebook、Google与常春藤高校的合作项目,中国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企业与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清华大学等顶尖院校与科研所的研究课题,让人们开始意识高科技企业、高校与研究机构所构成的产学研合作网络,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 社会网络对产学研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现状
产学研合作、社会网络理论、创新绩效这三个看似不相关的研究领域,学者们尝试将这三个学科内容相结合,通过社会网络理论解释产学研合作带来的创新绩效。从已有文献归纳得出,学者们研究方向大多将两个维度相结合,如产学研合作网络的特征、产学研社会网络演化分析以及网络结构特征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等,将三个维度相结合进行研究的文献并不多。本文从产学研协作网络入手,目的是分析产学研网络结构如何影响创新绩效,将产学研合作网络结构协同创新绩效进行定量研究。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产学研社会网络、创新绩效、社会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归纳产学研社会网络对协同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1.1 产学研社会网络研究综述
1987年,英国学者弗里曼最早提出产学研相关研究,1998年,“university-industry network”即产学网络由Etzkowitz提出,首次使用社会网络理论研究产学合作。产学研社会网络在Etzkowitz基础上增加了科研机构维度,在产学研社会网络中,企业、高校及研究机构作为独立节点,相互联系、合作,构成一张张产学研协同网络。Phelps与Schilling根据1990-2000年美国高技术制造业数据,构建由1106家企业构成的产业合作网络,实证研究发现具有较高聚簇系数与可达性的社会网络能够提高企业创新绩效。刘琼从专利情报的角度,通过分析清华大学与各个协同主体之间的合作趋势及合作模式,揭示了影响清华大学协同创新因素,并对未来清华大学不断构建及优化协同创新网络提出相关建议。其格其利用1999年至2010年间信息通信产业专利数据,构建产学研合作网络,利用2600多家企业的面板数据,验证分析了聚簇系数、可达性等网络结构指标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陈逢文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从社会网络视角出发,建立4个社会子网络,从社会网络、民营企业资源及创业型企业经营绩效三个维度进行研究,发现企业资源在社会网络与创业型企业经营绩效中起到中介作用,对企业经营绩效产生正向影响。
1.2 创新绩效研究综述
“创新”理念最早由Schumpeter提出,Schumpeter认为创新必须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且创新主体为企业,创新的范围通常包含产品、商业模式及过程。通常主要使用广义创新绩效来量化企业创新,广义创新绩效主要指企业发明、创新技术等。学者对产学研创新的定义大致相同,但是学者们对于创新绩效的量化指标各不相同,且目前未有明确定义。目前学者对于创新绩效的测度可以归纳为三种:一是以Liu提出的新产品销售收入,Peng认为企业创新的最终目标在于新产品利润额,将企业新产品的产值与利润额作为衡量创新绩效的指标;Wang,Chang在评估企业创新绩效方面使用企业销售增长率、市场份额增长率、投资回报率等利润水平指标。二是以Duysters为代表的R&D投入,通常作为上市公司创新绩效衡量指标之一,但是多数企业研发投入可能不对市场公布,数据可得性较差。三是以Hagedoorn为代表的,将企业专利数量或高校发表核心期刊数作为创新绩效测度依据。根据Cloodt对美国1200家企业样本数据研究发现,企业新产品利润、研发投入及申请专利数这三项指标存在重叠,若将上述指标都进行建模分析,易导致模型共线性,所以运用任一项指标都可较好衡量企业创新绩效,且使用专利数衡量企业创新绩效时,专利数据作为时间序列数据,具有可收集性强的特点,适合对持续、动态创新过程进行衡量。对于高校及研究所,创新绩效主要根据发表在核心期刊的论文、著作、专利等角度进行测度。
1.3 產学研社会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研究综述
众多学者对于社会网络影响企业创新绩效因素研究方面主要聚焦于产学研协同网络位置、产学研协同网络主体关系、产学研协同网络结构三个方面。产学研协同网络位置主要是指网络结构洞位置,在结构洞较少的网络中,创新主体保持较强联系才能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另一方面,处于产学研网络中心位置有利于产业创新,但是企业或高校处于中心位置一般是由于规模优势和搜寻优势,处于网络中心的企业或高校在所处行业中往往具有较高的身份或地位象征,更容易获取网络外部的资源。陈伟等基于吉林省、辽宁省及黑龙江省的制造业发明专利数据,构造装备制造业合作网络,研究社会网络中心地位、结构洞和中介中心性等指标,分析网络对产业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刘凤朝等基于共同申请专利数构建高校产学研合作网络,使用UCINTE 6.0软件绘制高校合作专利网络图谱,对网络整体结构如网络边数、平均联结次数等指标进行测度分析,对我国“985高校”产学研合作网络演化路径进行研究。 2 文献述评
开放式创新已成为许多主体实现持续创新发展的模式,企业仅依靠内部研发资源进行创新活动,很难在数字经济以及互联网时代取得竞争优势,相比于封闭式创新,其本质是引入外部创新能力,创新组织通过获取、整合及利用组织内外部资源来提升整体创新绩效。综上,本文梳理了社会网络、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的研究成果,建立了“社会网络-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的概念模型,图1为概念模型的研究框架,产学研协同合作的主体主要为学研机构及企业,构成产学研社会合作网络,在量化创新绩效时,使用广义创新绩效概念,学研机构的创新绩效测度指标主要是发表的期刊、论文等,企业的创新绩效测度指标主要是R&D投入、企业规模、研发人数以及企业专利数。
在研究产学协同创新网络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绩效时,通常通过三个维度:产学研社会网络位置关系、产学研社会网络主体关系、产学研社会网络整体结构,具体拆分为中心度、平均路径长度、聚簇系数等社会网络指标进行建模分析,最终分析产学研网络结构如何影响创新绩效,及不同维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
3 结语
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需要带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优化现有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同时还需基于社会网络理论进一步指导多行业多主体协同创新,提高协同创新绩效,加速企业转型升级、提高学研机构科研质量、带动社会各行业共同发展。这不仅是国家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要求,也是提高产学研创新绩效、促使产学研不断升级、优化的有力措施。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现状及成果,但是由于社会网络理论的局限性,本文基于现有研究不足之处,提出未来可深入拓展的研究方向。
(1)产学研协同创新社会网络中,企业与学研机构的协同创新绩效影响机理尚不清晰。尽管在社会网络结构广泛运用于协同创新的研究,但现有研究结论较浅显,仅停留于“网络结构洞位置有利于创新”“提高网络中心性有利于创新”等概念性结论,并不能有效指导具体协同创新措施的实施,在后续研究中,应将重点放在主体如何占据结构洞位置、如何量化协同创新绩效等可实施措施策略中。
(2)研究对象的选择多为创新产出量大的个别或集群企业,较少从学研机构的角度来探讨产学研社会网络对于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且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进行产学研机构调研,样本量有限,未来可以通过爬虫、大数据等手段,扩充研究产学研机构样本量,通过大样本量数据深究产学研合作网络对不同企业、高校类型创新绩效的差异。
(3)关注产学研合作网络和企业创新的中介变量的调节作用的研究相对较少。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为产学研合作网络直接影响创新绩效,很少有研究对之间的中介效应进行研究。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因素较多,网络中心性等社会网络指标可能并非与协同创新绩效呈现线性相关,可能存在某些中间变量产生影响,所以对于影响机理和作用路径仍需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Henry Etzkowitz, Andrew Webster, Christiane Gebhardt, et al. The Future of the University and the University of the Future: Evolution of Ivory Tower to Entrepreneurial Paradigm[J]. Research Policy,2000,29(2):313-330.
[2]Schilling, Melissa A, Phelps, Corey C. Interfirm Collaboration Networks: The Impact of Large-Scale Network Structure on Firm Innovation[J]. Management Science,53(7):1113-1126.
[3]刘琼,刘桂锋,刘红光,等.清华大学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分析——基于专利合作网络[J].情报科学,2016,34(01):120-124,129.
[4]其格其,高霞,曹洁琼.我国ICT产业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结构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J].科研管理,2016,37(S1):110-115.
[5]陈逢文,张玉利,蔡万象.社会网络与创业型企业经营绩效关系研究——基于中国民营经济的证据[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12):99-103.
[6]Peng, Mike W, Yadong L. Managerial Ties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a Transition Economy: The Nature of a Micro-Macro Link[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43(3):486-501.
[7]Wang C H, Chang C H, Shen G C. The effect of inbound open innovation on firm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high-tech industry[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5,99(OCT.):222-230.
[8]Duysters G, Lokshin B. Determinants of Alliance Portfolio Complexity and Its Effect on Innovative Performance of Companies[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1,28(4):570-585.
[9]John Hagedoorn, Nadine Roijakkers, Hans Van Kranenburg. Inter-Firm R&D Networks: The Importance of Strategic Network Capabilities for High-Tech Partnership Formation[J]. 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6,17(1):39-53.
[10]John Hagedoorn, Myriam Cloodt. Measuring Innovative Performance: Is There an Advantage in Using Multiple Indicators?[J]. Research Policy,2003,32(8):1365-1379.
[11]蔡铂,聂鸣.社会网络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影响[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24(7):57-60.
[12]陈伟,张永超,田世海.区域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实证研究——基于网络结构和网络聚类的视角[J].中国软科学,2012,30(2):600-607.
[13]劉凤朝,马荣康,姜楠.基于“985高校”的产学研专利合作网络演化路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7):178-192.
[14]杨武,申长江.开放式创新理论及企业实践[J].管理现代化,2005,(5):4-6.
[15]胡成,李明星,朱晓钰,等.专利视域下高校技术创新能力社会网络分析比较研究[J].软科学,2018,(5):28-32.
[16]王珊珊,邓守萍,Sarah Yvonne Cooper,等.华为公司专利产学研合作:特征、网络演化及其启示[J].科学学研究,2018,36(04):701-713,768.
[17]任卓明,邵凤,刘建国,等.基于度与集聚系数的网络节点重要性度量方法研究[J].物理学报,2013,62(12).
[18]黄嘉文.企业社会网络总是有用吗?——一个文献综述[J].科研管理,2019,40(9):57-64.
[19]于天琪.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研究——文献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2019,38(7).
[20]曾明彬,游玎怡,李玲娟.社会网络在科研团队知识创新中作用的研究现状综述[J].管理现代化,2017,(3).
[21]常路,汪旭立,符正平.高校及科研院所机构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社会网络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937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