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视角的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风险管理是提高大数据视角下互联网金融风险识别规避与防范抵御能力的重要措施,对互联网金融行业乃至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等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简要介绍了加强基于大数据视角下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在结合互联网金融发展潮流及网络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新建议来提高其风险管理水平。
【关键词】大数据视角;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策略
大数据技术的研发运用在加快互联网金融发展规模化、高速化及持续化的同时,也促使其成为影响我国及全世界各行各业发展方向与速度的关键性因素,但受大数据系统漏洞、国际政治经济形式复杂多变性及金融自身风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互联网金融风险呈现出破坏力及隐蔽性强的特点,因此,应在分析概括互联网金融风险类型与危险的基础上,从管理理念、方法及技术等层面来提高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的创新有效性与先进合理性,为互联网金融系统的正常运转奠定了基础。
一、大数据视角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主要类型
(一)系统层面的风险
互联网金融平台较多,但并非全部是国营,其本身风险识别系统与防范措施并不完善,融资渠道有限,偿债能力不足,加之,互联网金融涉及金额较大,一旦发生较大风险则可能出现民营互联网金融企业倒闭或金融平台关闭的情况。经济水平的提升及人们理财观念的转变也助推了互联网金融行业规模的扩大与业务量的增长,无形之中扩大了其金融风险的波及范围与增强了其破坏力。互联网金融数据信息的片断性与局部性也加剧了其风险计量模型适用范围的有效性与应用的失误率,降低了其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的指导与促进作用。
(二)操作层面的风险
互联网金融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及网络平台而产生发展,技术平台自身缺陷及人员操作失误共同构成了其操作性风险。由专门团队共同研究发明的互联网信息系统仍然存在许多安全隐患与技术漏洞,极有可能会因黑客攻击、病毒及人为操作失误等原因出现系统崩溃瘫痪的情况。同时,移动终端设备的毁坏可能造成金融系统停止运行,导致金融交易及信息更新失败,增加了金融企业核心机密或用户账户信息等被窃取、篡改或丢失的几率。人员操作失误主要是指互联网金融工作人员及用户两大群体在具体使用金融工具的过程中因操作错误出现与自身金融操作初衷不相符合的金融交易结果。
(三)流动层面的风险
互联网金融交易必然离不开资金的取现与充值操作,可以简单理解为金融平台与银行之间的资金往来,资金支付方式、流程及标准等都需要經销商与银行协商确定。许多金融平台充值即时到账,但提现却延迟到账,且有限额要求,增加了用户资金被滥用的概率。同时,许多互联网金融平台创立了多种名称不同的虚拟型货币,对国家货币的流通及金融市场的稳定等产生了消极阻碍作用。
(四)法律层面的风险
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的建立速度远远落后于互联网金融发展速度,许多人利用金融平台来偷偷的转移或隐藏资产。金融平台监管体系存在的漏洞在降低其对金融平台监督管理及引导约束作用的同时,也降低了对金融企业创建标准及金融平台运转机制的要求。规模小、模式落后及实力弱的金融平台的风险应对能力及自身发展潜力都比较弱,更容易出现用户账户资金无法提现的情况,进而引起金融市场及社会的不安。
(五)隐私层面的风险
大数据技术在对金融用户年龄性别、消费习惯、投资理财能力等信息进行全面系统的汇总分析与研究运用的过程中,极有可能出现用户信息被泄漏的情况,这也是许多用户莫名其妙收到许多金融平台推广电话信息的原因。
二、基于大数据视角的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障碍
(一)金融信息资源利用率不高
大多数金融机构会对用户信息、金融产品盈利状况等进行严格保密,很少甚至不会与其他具有竞争关系的金融机构来分享交流这些金融信息。因此,许多金融机构会通过人员推广、调查问卷、奖励政策等方式来引导用户完善其账户信息,金融机构则会对这些信息进行重新的整理分析与评价,这在增加金融机构信息数据库建立费用与延长建设周期的同时,也增加了实现金融服务个性化与精准化的阻力。
(二)互联网金融人才不足
互联网金融人才不仅需要同时具有较强的网络素养、金融素养、数学及经济知识等,还需要具有较强的观察分析与创新发展能力,能根据当前政治经济形势及金融发展规律来预判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及潜在风险,但是当前许多互联网金融机构人员并非高校网络金融专业毕业且具备丰富金融操作经验的专业人士,没有掌握大数据技术运用方法技能,降低了其对大数据信息资源的分析与运用效果。甚至少数金融人员存在其为获取高额业务提成而弄虚作假的行为,无形之中扩大了互联网金融人为风险。
三、提高基于大数据视角的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水平的策略
(一)完善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体系
互联网金融机构从思想上重视大数据信息资源的收集开发与实践利用工作,行动上利用爬虫等软件来全面快速的汇总客户数据信息,并对这些数据信息的真伪性、完整性、时效性等进行筛选,提高大数据信息资源的真实完整性与全面有效性,利用专门软件系统来对大数据信息进行专业分析,构建用户信用评分模型,根据用户信用及资金状况来将其划分为高风险、低风险及中风险等不同风险等级用户。另外,金融平台还应在用户进行金融交易之前对其进行风险提示,对其进行风险承受等级评估测试,要求其阅读风险告知书等,促使用户明确其违约后果,强化了用户的风险意识与投资意识。最后,互联网金融机构还应将用户相关的各种信息进行归档整理,提高用户金融风险管理体系的层次性与全面性。
(二)完善金融法律体系
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对互联网金融市场的调研分析与宏观引导力度,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地区关于互联网金融法律条文内容,并在分析互联网金融犯罪案例及网络金融法律漏洞的基础上及时补充调整或更新法律法规内容,要求互联网金融企业及金融平台必须按照相关法律及互联网金融行业标准等组织开展金融相关业务,提高了大数据技术运用的规范性与合法性,为发挥其对互联网金融有序发展的积极影响力提供保障。
(三)完善社会征信体系
相关政府部门完善金融机构及金融平台的监管机制,对于其产生的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进行严惩。比如,贩卖或泄露用户个人信息等行为。完善社会征信机制,将用户在各金融平台发生的违约行为进行整理汇总,并记录到个人征信系统之内,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查询用户征信结果来明确其违约风险的大小。
(四)推行互联网金融实名制
互联网金融实名制有助于修补不良信用漏洞,降低了金融诈骗等案例的发生率。金融机构应可以适当采取强制性措施来要求用户如实填写其基本信息,利用调查问卷来初步了解用户经济实力与基本收入等信息,在进行金融交易时可以通过核实用户信息等方式来提高金融交易的安全性,降低套利风险。
(五)加强互联网金融队伍建设
高校应转变金融专业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及时根据互联网金融及传统金融行业的发展变化来调整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缩短金融教材更换周期,提高金融教学内容的时效性。金融机构应加强对金融人员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及创新发展能力等的培训力度,既要组织其参加网络金融、互联网信息技术、法律、经济学、统计学等相关专业知识的教育培训活动,也要通过案例讲解、主题讲座等方式来引导其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鼓励其利用业余时间来学习研究大数据技术,提高其应用能力。
四、小结
正视传统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模式的弊端,通过完善社会征信体系、网络金融风险管理体系、法律体系等途径来提高其风险管理效果,为实现互联网金融及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陆岷峰,汪祖刚.大数据运用的特征、问题与管理策略——基于互联网金融稳定的视角[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4).
[2]周睿敏,张文秀.金融科技创新风险及控制探析——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19).
[3]牟胜东.互联网金融利率形成、风险测度及预警模型研究——以P2P网贷利率为研究对象[D].电子科技大学,2017.
[4]冯静.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风险研究——基于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对比分析角度[J].时代金融(下旬),2017(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046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