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城市群经济承载力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以北部湾城市群范围内的成员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30个与北部湾城市群各市县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区域内市县2011~2017年人均GDP当作修正数据,以此对人口—经济承载力模型进行修正,之后再对2011~2017年北部湾城市群及其内部十五个市县的经济承载能力展开测算。
关键词:北部湾城市群 经济承载力 断裂点模型 场强模型
一、引言
承载力最初是物力学上的一个概念,它的定义为物体在免受破坏的条件之下能够承受的负荷的极限。在这之后,该词汇被广泛运用在人口学、统计学等多门学科当中。与经济承载力相关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从资源环境角度,如对城市产业、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等要素;对特定城市的研究,如对长春市的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运用一定规模的样本数据进行研究,如对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的城市经济承载力进行研究、以浙江省32个地市作为样本展开土地承载力研究等。但是当前学术界对于城市经济承载力研究方面,较少将目光放在城市群上,而且并未关注到区域系统所具备的开放性,这大大削弱了测算的精准度。本文研究遵循合理性、综合性以及非主观性的原则,分别选取与北部湾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梯度差异较小的区域内30个市县2011~2017年的人均GDP当作人口—经济承载力模型的修正数据,再对北部湾城市群及其内部15个市县2011~2017年的经济承载力水平进行测算。从学术层面为城市群经济承载力的实证分析提供补充,在实践上,更是为城市群内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进步创造理论参考的依据。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范围与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参照国务院批复的《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以北部湾城市群作为研究主体。在样本选取上,选取北部湾城市群内部15个市县进行研究,对北部湾城市群所包含市县的界定,如表1所示。遵循数据的连续性准则,本文研究选取2011~2017年共7年数据,所有样本计算所需要的数据来源于各省份的社会经济发展公报。
(二)人口—经济承载力模型
通过将人口作为承载对象,对某一区域的经济承载水平进行测度最为常用的方法是经济—人口承载力模型法,本文研究将运用该方法来测算北部湾城市群的经济承载力水平。
其中,PP代表着实际人口规模,ES为区域内经济—人口的承载水平,e为区域内人均经济承载力指数。如果e小于1,那么经济承载力比较富足;如果e等于1,那么经济承载力位于临界的状态;如果e大于1,那么经济承载力为超负荷状态。
(三)人口—经济承载力模型修正
在测定某一区域或某一时期经济承载力时,在特定标准之下,全国人均GDP是衡量人均经济最常用的指标,然而该指标在实际的应用中存在众多不够全面的地方。因为对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域而言,该指标的数值标准更低,此时测算得出的数值偏大;但是对于经济落后的地区,它的标准更高,此时测算获得的数值将会偏小。
因此,结核蔡永龙等学者的研究,本文研究选取与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较小的邯郸市、张家口市、大同市、吉林市、镇江市、金华市、马鞍山市、黄山市、景德镇市、菏泽市、许昌市、鄂州市、孝感市、韶关市、云浮市、攀枝花市、广安市、咸阳市、天水市、平凉市、丽江市、嘉峪关市、金昌市、固原市、灌云县、大安市、汶川县、武陵县、尤溪县和梓潼县等30个市县的人均GDP作为人口—经济承载力模型的修正数据。
修正后的人口-经济承载力模型为:
其中,考虑到城市间人口流动的复杂性,所以实际人口数量改为常住人口,即P代表着常住人口规模,G是研究区域的GDP总量,M代表着区域的人均GDP,N是修正之后获取到的数据。
在实际情况下,为某一地域内生产总值做贡献的主体不仅包含常住居民,還有外来游客等非常住居民。与G相比,P实际上还要更小一些,因此经济承载力的临界值也应当进行与之对应的调整。
通过以2011年、2013年、2015年和2017年这4年的数据为节点阈值,分别得到4个变异系数0.93、0.91、0.89和0.84,节点阈值之间波动不大且较为集中。因此,取变异系数的均值为经济承载力的阈值0.90:当e小于0.90时,说明经济承载力十分富足;当e正好为0.90时,说明经济承载力位于临界的态势;当e大于0.90时,说明经济承载力处于超负荷态势。
三、研究结果
(一)北部湾城市群及内部各市县经济承载力
通过式(3)可得北部湾城市群整体以及内部15个市县的经济承载力水平,结果如表2所示。利用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获取到的聚类分析树状图如图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2011~2017年北部湾城市群经济承载力指数均大于阈值0.90,但经济承载力指数由2011年的1.05降至2017年的0.92。其中2011年、2012年和2014年的经济承载力指数高于阈值1.00。这说明,北部湾城市群经济发展仍有待进一步提高。此外,2011~2017年北部湾城市群经济承载力指数的标准差为0.05,说明北部湾城市群经济承载力总体上呈现稳定的趋势,每年略有波动。
北部湾城市群内部市县的经济承载力指数均值分别为0.97、1.02、0.99、0.99、0.94、0.98、0.99、1.19、0.97、0.63、0.81、1.29、0.98、0.98、1.00。经济承载力指数均值表明,北部湾城市群各市县的经济承载力情况。其中,海口市的经济承载力指数由2011年的0.74下降至2017年的0.54,年际e值均低于阀值0.90,说明海口市具备富足的经济承载力;东方市的经济承载力指数由2011年的1.39波动下降至2017年的0.96,然而e值仍然大于阀值0.90,说明东方市的经济承载力呈现超载的态势。
北部湾城市群内部市县的经济承载力指数标准差分别为0.05、0.05、0.03、0.13、0.10、0.07、0.07、0.23、0.07、0.0r7、0.20、0.21、0.06、0.06、0.04。经济承载力标准差表明,北部湾城市群内部的县市经济承载水平每年都有一定的波动。其中,南宁市、北海市、防城港市和昌江县的波动性较小,其中波动最小的为防城港市,经济承载力指数标准差为0.03,说明防城港市经济发展较为稳定;茂名市、儋州市和东方市的波动性较大,经济承载力呈现其中波动最大的为茂名市,经济承载力指数标准差为0.23,说明茂名市经济发展处在一个不够稳定的状态。此外,北部湾城市群整体经济承载力指数均值的标准差为0.04,表明近2011~2017年北部湾城市群内部市县的经济承载力呈现均衡性。 结合图2可以看出,北部湾城市群内部15个市县的经济承载水平具备较强的层次性。其中,南宁市、阳江市、崇左市、北海市、钦州市和湛江市处于第一层级,第二层级为玉林以及东方市,下一层级为防城港市以及澄迈县,第四层级为临高县与昌江县,最后是儋州市,茂名市位居第六层级,海口市位于第七层级。
(二)北部湾城市群内部各市县经济承载力空间结构
根据2011~2017年北部湾城市群内部15个市县的经济承载力e值得到的地理空间结构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2011~2017年北部灣城市群的经济承载力发生波动变化,且各市县间的经济承载力分异化现象突出。形成了以海口市、玉林市和防城港市为纽带的区域经济承载力体系,这些区域经济承载力水平由高到低分别是海口市至临高县南部一线、玉林市到阳江市的东部一线、防城港市至崇左市的西部一线。除此以外,三个区域的经济承载力也具有明显的等级化差异,其中北部湾城市群南部区域的经济承载力要远远高于北部湾城市群东部区域和北部湾城市群西部区域。
由经济发展水平、公共设施建设以及产业集聚的发展,海口市比城市群内部其它市县的优势更明显。从交通网络密集度来看,南宁市、北海市以及海口市等交通行业十分发达。由地理方位上看,北海以及海口与广东相邻,区域优势非常大,北部湾城市群西部区域的便捷度及其地域方位处在相对劣势的地位。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交通产业发达、地理条件优越、政府政策扶持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之下,北部湾城市群南部和东部区域经济迅猛进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孵化出更多新型经济增长中心,最终建成北部湾城市群全方位经济发展新格局。
四、结论与讨论
本文将经过修正的人口—经济承载力模型引入到北部湾城市群及其内部15个市县,研究其在2011~2017年的经济承载水平。除此之外,还探讨了北部湾城市群经济承载力存在的空间结构差异,最终得出以下结论:
1.北部湾城市群总体上经济承载力较为稳定,呈现年际略微波动的态势,但经济水平仍有待提高。北部湾城市群内部15个市县的经济承载力区域间差距非常大,层级划分明显,产生地域间经济承载水平差异巨大的层级模式。
2.空间结构方面,北部湾城市群经济承载力形成三大区域关系,三大区域间经济承载力差距较大,北部湾城市群南部区域的经济承载力要高于东部区域和西部区域。
对此,加快北部湾部区域和东部区域的经济发展,降低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以此推动北部湾城市群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并以此反作用于北部湾城市群,助推城市群及周边地区经济的一体化以可持续、高质量的态势稳步进步,最终迈向新的发展台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280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