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决策理论与方法》课程教学改革尝试与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教育部推进“新商科”研究与实践的背景下,以高等院校研究生《决策理论与方法》课程为例,分析现阶段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通过整合理论教学内容、构建研究性与创新性的教学模式、改革课程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等具体措施,以便更好的提高研究生科研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新商科;《决策理论与方法》;课程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8.087
0 引言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研究生研究计划的开展,必须以知识积累为后盾,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专业基础是研究生创造性研究的基础。 为落实《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教育改革的意见》,教育部提出课程学习是我国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是研究生教育中质量保证的重要一环,在研究生成长成才中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研究生阶段应重视专业课程学习,要突出“高、精、新、宽”的特点,要重视专业知识与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深化研究生改革的重要紧迫任务。只有对本学科领域内现有的理论、观点、方法、结论和难点等有了全面的了解,才有可能明确自己的进攻目标,才有可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挥出创造力。
1 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学习主要是為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能力而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决策理论与方法》课程是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的必修课程之一。而该课程只有有限的36个课时,要完整的在课堂上讲授决策理论与方法的全部内容是不可能达到的,这就需要对该课程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因此,研究生的决策理论与方法课程学习不依赖于某一本教材,而是采用模块学习的形式。
基于基础性与前瞻性,本课程将内容分为四大模块:模块一:概念层,主要介绍决策理论的基本知识、决策问题分类、决策过程及求解过程。模块二:随机决策,该专题围绕主观概率、效用函数、决策准则、贝叶斯决策等经典决策理论进行讲解。模块三:优化决策,以线性与非线性规划、多目标决策以及组合优化学习为主。模块四:智能决策。主要介绍一些比较前沿的机器学习方法及不确定性决策。每个模块在学习核心的观点和模型的基础上,配合着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分析,以保证理论学习过程中保持其前沿性。
2 构建研究性与创新性的教学模式
为了保持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前沿性,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要对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牢固,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科研能力也得到提升,研究生决策理论与方法的教学形式也在原有课堂讲授的基础上进行改革。教学模式主要以讲授方法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2.1 讲授方法
讲授方法采用老师讲授与组会讨论的形式相结合。老师讲授主要是针对每个专题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针对学生理解起来相对抽象困难的知识点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如何构建模型以及模型扩展的思路进行分析。组会讨论形式主要是针对老师推荐的文献阅读,讨论来达到对本专题知识点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本专题知识点的研究前沿问题进行了解。通过组会讨论形式可以为学生以后从事科学研究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方式。
2.2 教学实践
为了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真正掌握知识并能够合理的运用到科研中,我们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定一个专题。每个专题需要完成两部分的任务,一是针对课堂老师讲授的专题选择一篇最具有代表性的论文,并把论文的具体内容讲解出来。在讲述过程中,学生应回答以下问题:本文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思路是什么(画出流程图)?解决问题所用的方法和技术是什么?文章的创新点和缺点有哪些?通过这篇文章借鉴到了什么以及进一步的思考是什么?二是针对本篇代表性文章结合本专题的知识点进行扩展并讨论其可能的应用背景。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及讲解状况为其打分,并纳入期末考核成绩。
实践不仅能让学生主动去理解课程内容,还能促进学生间交流讨论,在思想的碰撞过程中产生创新点,这也是一门课程应该教授的内容之一。
3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传统的《决策理论与方法》课程主要以老师讲授为主,考核内容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考核,缺乏发散性的主观试题的考核。而改革后的课程考核分三部分,分别是实践表现、课程论文和考试成绩。实践表现主要是根据教学实践中每个小组的具体表现来打分。课程论文是学生结合老师每个专题讲授内容推荐的文献,归纳课程内容和体会。学期末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决策理论与方法的基本理论的理解,对决策理论专题知识的综合归纳与运用能力,以发散性的主观试题为主。
参考文献
[1]马骥.新文科背景下《决策理论与方法》课程教学改革分析[J].知识经济,2019,(34):144-14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334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