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企业是可以设计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宿希强
2007年,45岁的刘建源应山东高速生物工程公司之邀,出任总经理一职。此前,他是国内一家大型乳企的高管,行业浸润20多年。
吸引他的是,公司的愿景和他个人的愿望高度重合。“公司提出,‘做一杯好奶强壮一个民族’,而不是一杯奶强壮一个民族。”刘建源说,“做一杯原汁原味的巴氏好奶,是我此生最大的追求。”
从建厂之初,山东高速生物工程公司就按一家“好企业”的标准来设计。产品高端、设备高端、管理高端……“好企业是可以设计的”。
“做一杯好奶”
牛奶的质量很大程度取决于奶源。
而山东高速生物工程公司已做好了准备。早在2005年,其就兴建了占地680亩的“高速现代”牧场。“公司一开始就确定了与国际接轨的战略,坚持立足于自有牧场的优质奶源。”这让刘建源充满了信心。
2005年高速现代牧业有限公司以“一头一万多元”的价格引进了500头新西兰“荷斯坦牛”。这种牛不同于国内的一般奶牛,个头小,产量比普通奶牛低,“一头奶牛每日能少产5公斤奶”,但蛋白质含量高,“国家标准牛乳的蛋白质含量为不低于2.9,新西兰荷斯坦牛的蛋白质高达3.3%”以上。
高品质的牛奶还取决于生产牛奶的类型。记者了解到,中国市场上的牛奶分为两大类,一是巴氏奶,一是常温奶。
所谓“巴氏奶”,又称“鲜牛奶”,是利用生奶作原料,利用巴氏杀菌法,即80〜85°C加热10〜15秒,低温杀灭有害的微生物而制成的商品奶。这种杀菌方法能最大限度地保持鲜牛奶的营养含量和良好口感。但巴氏奶的保质期比较短,一般为7天左右。
和巴氏奶相对的是“常温奶”。常温奶是利用超高温灭菌法,指在120〜150℃的温度下,进行0.5到4秒的瞬间灭菌处理而制成的商品奶。高温灭菌和巴氏杀菌不同的是,其完全破坏牛奶中可生长的微生物和芽孢,将牛奶中的有益和有害微生物全部杀死。但这换来的是较长的保质期,常温奶一般可以保存几个月不变质。
据刘建源介绍,巴氏奶最大的“缺点”也就是保质期短。但无论是从牛奶品质劣化程度看,还是从营养损失程度看,巴氏杀菌奶的品质都要高于常温奶。即便从环保方面来说,巴氏杀菌奶加工的能耗低,设备投资小,采用的包装材料不含铝箔、特殊涂层(PVDC)等难降解的物质,也有利于环境保护,符合国家现在节约型,环保型的经济要求。
其实早在上世纪60年代,巴氏奶就已经在中国开始形成规模,到80年代末期,中国的绝大多数省会城市都有了鲜牛奶供应点,送奶员每天早晨送奶上门是当时城市里习以为常的风景。
转机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国外新型包装技术的引进,袋装灭菌牛奶和花色灭菌牛奶开始出现。同时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全国性的大型乳企开始崛起。巴氏奶因为对物流、存储条件要求较高,不便于长途运输,其主流地位渐渐被常温奶取代。
其后,中国乳业格局彻底改写,几大乳企的市场厮杀难分难解,伊利、蒙牛、光明、三鹿等乳业巨头跑马圈地,逐鹿常温奶和奶粉两大战场。而企业迅速扩张背后的奶源质量隐忧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
直到三鹿“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市场一时变得风声鹤唳。
而这时的山东高速生物工程公司刚刚推出自己的高端巴氏奶品牌:“特地”――取“特地做一杯好奶”之意。
“可控的品质”
中国乳业的标准一直在反复和争议中备受瞩目。对于最新出台的新国标,业界有两种观点在激荡:一种认为现有的奶业标准全球最低,被个别大企业绑架;而另一种强调制定牛奶质量标准要从国情出发。
争议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为,中国应该大力提倡巴氏奶,消除现有常温奶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被经常引用的是这样一个数据:在国际市场,巴氏奶所占市场份额为95%以上,已成为全球乳品消费的主流。
中国市场从巴氏奶起步又要回归巴氏奶,完成市场的轮回?
刘建源无暇参与争论,他把全部心思投入到了巴氏奶的质量控制上。从奶牛的健康状况到生奶挤出再到加工、包装、冷链运输,“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关键点都必须是可控的。”
在高速现代牧场,中国质量万里行记者现场看到,一些牛在牧场的空地里悠然自得地晒太阳,而一些牛在牛栏里进食。“我们实行的是散栏饲养,尽管无法像国外一样放牧,但牛舍是按照欧洲标准建设的,每头牛占地38平方米。”刘建源介绍,“另外还设有专门的牛床,一方面供牛休息,一方面起到卫生、整洁、杀菌的作用。牛也不容易生病。”
在这里,所有的牛都是全混合日粮(TMR)科学饲喂,搭配好的饲料几乎全是“绿色”的,有玉米、豆粕、麸皮、牧草、青储饲料(经过40天以上发酵的玉米秸)等。“散户的生奶质量不稳定就是因为不是科学饲养,品质不统一。”刘建源说。
而每头奶牛的脖子上还挂着一个编有编号的感应识别牌,站在挤奶机前面,每次牛奶的产出情况全程都被监控,一旦产量有较大的波动,就会有兽医跑去检查它的身体状况。“生病的牛会被隔离、治疗,产下的奶会被倒掉。”
这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标准化的“生态牛庄”管理不会忽视任何一头牛,而这正是刘建源引以为豪的。
相对而言,“特地”牛奶的加工过程反而简单。记者了解到,生奶挤出后进入奶罐车,经过离心净乳、标准化、均质后,进行巴氏杀菌(温度和时间为80〜85℃/15秒)和冷却,然后以液体状态灌装。
巴氏奶的包装,目前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屋顶包”,也叫“新鲜屋”,是一种纸塑复合包装,外型有点像小房子,另外两种是巴氏塑料袋和玻璃瓶装。后两种是比较经济的巴氏奶包装,因为塑料袋的成本相对较低,而玻璃瓶可以循环使用。但比“屋顶包”的7天保质期更短,一般为3〜5天。
“特地”鲜牛奶和酸牛奶选用的都是“屋顶包”。这种包装还有一个好处,不透光,可避免产品中的维生素受光线破坏,从而保护盒内牛奶营养、鲜度和口味。“包装材料全部购自有资质的、有质量保证、信誉好的企业,以确保原材料的质量。”刘建源说。
出厂之前,还有一道检验关。所有的成品都按照比国家标准更加严格的企业内控标准检验,刘建源告诉记者,“例如国标规定菌落总数≤50000/ml,我们自己规定每毫升≤1000/ml;我们的产品不添加任何添加剂,坚决保持鲜牛奶和酸牛奶自然纯正的味道。”同时,所有的产品严格执行入库检验制度、出库放行制度、门卫复核制度,对出厂产品的销售地点都有完整的记录,万一出现问题能够迅速地追溯、召回。“我们制订了各部门的应急预案,一旦出现问题我们可根据档案将产品全部追回。”
事实上,真正制约乳业巨头们推广巴氏奶的障碍是“冷链运输”。巴氏奶要求全程冷链运输,即从生奶挤出、运输到加工、包装、存储一直到饮用之前全程须保持在摄氏0〜4℃之间,以最大限度地保持牛奶的新鲜度和营养价值。“所以现在有些企业采用杀菌温度为125〜130℃、杀菌时间为2〜4秒的所谓‘超巴氏’的杀菌方法”,刘建源说,“但这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巴氏奶了。”
“一步一步走”
在2008年到2010年这段中国奶业频频成为社会话题的时间里,山东高速生物工程公司内部也几次陷入“是不是只生产高端巴氏奶”的讨论。有人提出,全国性的乳业巨头都在主打常温奶,我们是不是也上常温奶?
真正的原因来自于不盈利的压力。从2007年到2010年上半年,山东高速生物工程公司连续四年不盈利,这在中国任何一个企业几乎都是无法容忍的事情。
好在,每一次讨论最终都在决策层“做长远的企业”的定调中平息。
对于企业何时盈利,刘建源有过精准的计算。“当我们的日生产量达到5吨,就可以实现盈利了。而且这种盈利必然是可持续的盈利模式。”他似乎并不着急,而是在耐心地“铺设管道”,培育市场。
在他看来,消费者是需要引导的。“我们一直坚持引导消费者与国际接轨,让消费者明白巴氏奶更好喝、更具营养,引导消费者形成良好的饮奶习惯;在市场运作过程中,我们突出自己的新鲜、营养,真正无添加剂的优秀品质,以质取胜,稳扎稳打扎实有效地开拓市场,引导消费者科学地饮用牛奶,饮好奶,饮巴氏鲜奶。”
2010年下半年,山东高速生物工程公司终于开始盈利了。而经过四年的铺垫,“特地巴氏奶”已培养了一大批的忠诚消费者,被市场广泛认可,产品供不应求起来。
根据刘建源的测算,按目前的发展速度,大约还需四到五年收回成本,如果规模扩大到5000头牛,两年就可以收回成本。但山东高速生物工程公司并没有盲目地“大干快上”。“一味地追求规模,追逐利润容易牺牲产品品质。”刘建源说,“我们自有牧场的原料奶现在就这么多。”
2011年,“特地”巴氏鲜牛奶和酸奶的日产量只有8吨。2012年他们的目标依然保守,“预计年产成品3500吨,销售收入4500余万元。”
牧场原料奶的逐步上升实际上缘于奶牛的繁殖。最初的500头荷斯坦牛如今已变成了1100多头。实际上,按照山东高速生物工程公司的设计,奶厂日生产30吨巴氏奶;而占地680亩的高速现代牧场迄今也只启用了150亩。
刘建源喜欢这种“小步勤挪”的稳健发展方式,他说:“我们的目标是养5000头牛,但我们得一步步走。”
和在扩大规模上显得有些“吝啬”相比,在质量管控上花钱却十分大方。2010年,在国家相关部门发布了66个食品安全标准,对乳制品的生产做出强制性规定后,山东高速生物工程公司很快投资近300万元,改造了灌装车间,建成了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配备了国标规定的所有检测设备和仪器及相应的配套设施。
“食品安全决无小事。”刘建源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403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