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海外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向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颜京宁

  刚刚过去的20世纪的最后10年,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经历了一个高速增长的过程。据联合 国贸发会议统计,世界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从1990年的2090亿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8650亿美 元,10年间增长3.1倍,年均增幅为34.9%。另据WTO秘书处公布,20世纪90年代世界GDP和 世界贸易量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仅为2%和6.5%。由此可见,世界范围内跨国投资的发展速度 远远超过了生产和贸易,并有力地推动了生产的国际化。在这一进程中,全球100家最大的 跨国公司起着重要作用,它们在全部跨国公司的海外资产总额和海外企业销售总额中分别占 1/8和1/7,跨国化指数则达到55%。生产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物质基础,因而巨大的跨国 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联合国《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称,目前 全球有6.3万家跨国公司,其海外分支机构约有69万家,资本存量共计约近5万亿美元。
  与世界趋势相适应,我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在20世纪90年代也有了长足发展,且增速远 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即由1990年的37.55亿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424.47亿美元,10年间增 长10.3倍。值得注意的是,1992年以前,我国利用外资是以对外借款(包括外国政府和私营 机构以及国际组织的贷款)为主要方式。1992年,我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达到112.91亿美元 ,占外资利用总额的58.8%,这一比重首次超过对外借款。“九五”期间,这一比重又上升 到73.74%,使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占据主要位置,而其中来自海外跨国公司的份额越来越大 。可以说,过去10年特别是“九五”期间,我国吸收国际投资尤其是海外跨国公司的直接投 资有了空前的飞跃。而如何看待海外跨国公司未来在中国的发展,是业内人士较为关注的问 题之一。近日,记者听取了有关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对此进行的阐述。
  
  十五计划:未来蓝图全方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王林生说,随着“九五”计划成功地结束,“十五”计划将为跨 国公司在中国的直接投资活动开拓更广阔的前景。对此观点,他从3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 析。
  第一,“九五”期间,我国在有效地治理通货膨胀并实现“软着陆”后,坚持扩大内需 的方针,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扭转了通货紧缩,宏观经济环境有了很大 改善。而“十五”期间,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预期为7%左右,到2010年GDP要实现翻一番, 仅就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而言,今年1年便预期增长12%左右。由于未来的投资需求十分巨 大,在以内部积累为主的条件下,还须大量引进外资。“十五”计划强调,要形成有利于服 务业发展的体制环境,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是要鼓励知识、信息密集的新型服务 业的发展。预计到2005年,我国服务业在GDP中所占份额将从目前的约30%上升为36%。而 服务业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新领域,其蕴藏着对海外投资者的强大吸引力。“十五”计划更 展现出一幅全方位的未来投资新机遇的蓝图,即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把调整产业结构与调整 所有制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相结合。在调整中,将不断涌现出新的海外投资机遇:为 了优化产业结构,须积极利用外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了加大开发西部的力度,除增加国 家财政转移支付和动员国内资源外,还须尽量吸引外资流向西部;为了加强生态建设,保护 和治理环境,也须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
  第二,20世纪9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次大规模的跨国兼并和收购。据联合国贸 发会议估算,跨国并购在1990年和1999年分别约为1506亿美元和7201亿美元,即10年内增长 3.8倍,其中在发展中国家占1/3强。这种趋势反映出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变化。而我国“十 五”计划规定:“鼓励外商特别是跨国公司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积极探索采用收 购、兼并、风险投资、投资基金等各种方式,促进利用外资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这 将为海外跨国公司以并购方式进入我国铺平道路。
  第三,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曾是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因素,但科技革命降低了这 些因素的作用。当前跨国公司的战略重点是“抓两头”,即市场份额与研究开发并举。在其 投资决策中,十分重视东道国的“研究开发”要素,如科技队伍、教育水平、信息交流、知 识产权保护等,即所谓“战略性资产”或“创造出来的资产”。随着“十五”计划的实施, 我国将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改善人力资源发展条件,这些必将为 海外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研究开发机构创造更良好的环境。
  
  经济调整:双赢成现实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说,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经济高速发展的直接因素就是大量投 资,这其中包括国际投资。而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战略性调整,将会带来更多的国际投资。
  他认为,我国经济的调整对内是深化改革,对外是扩大开放,因而对国内外的投资者都 提供了极佳的商业机会。首先,我国是一个大国,虽然20多年的高速增长使收入水平迅速提 高,但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很大,尚有巨大的市场潜力需要开拓。据测算,在 目前产能最过剩的家用机电产品中,只有自行车和电风扇基本饱和,彩电、冰箱、洗衣机等 11种产品的全国平均普及率仅为25%。若全面激活中国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家电产品至 少还可以高速增长20年。其次,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仍然较低,无论是研究开 发和技术创新,还是产业组织和经营管理,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制造业、金融与零售等服 务行业,都存在着巨大的后发优势。再次,我国的改革尚未完成,还有很大的制度创新空间 。
  我国政府一贯鼓励外国直接投资,尤其是投资高新技术企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近 年来,信息产业以3倍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速度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信息产品出口总额在全国外贸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已超过20%,成为我国外贸出口额最大的 产业。截至2000年底,我国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和有线电视用户分别达到1.5亿户、0.7亿户 和近1亿户,互联网用户达到0.2亿户,成为全球第二大互联网用户大国,为我国的信息化发 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后5年,我国将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加快信 息产业发展。这为国际投资留下了巨大的空间,“以市场换技术”、“以市场换资金”这个 我国开放的战略方针,将在双赢的氛围中进一步得以实现。
  
  加入WTO:投资空间更广阔
  
  外经贸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WTO研究中心研究员于维香说,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 经验证明,利用外资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长期快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之一。未来5年~10年, 是我国实施21世纪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 用国际资本、吸收海外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仍将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她认为,入世对我国利用外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开放新的投资领域 。我国入世后,将逐步扩大电信、金融、保险、外贸、内贸、商业、旅游、教育、工程设计 、建筑、会计、法律等服务业领域的对外开放,降低国外企业和资本进入中国市场的“门槛 ”,证券市场也将逐步对外开放。二是加深我国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按照我国入世的承诺 ,将进一步降低关税和取消非关税壁垒,并逐步放开对外贸易和分销权的限制。三是投资环 境大大改善。我国加入WTO后,执行TRIMs和TRIPs的规定,而TRIMs和TRIPs是与外国企业及 其直接投资中国的经营环境直接相关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协定,其能够保护投资企业技术优势 的正常发挥,强化跨国公司的所有权优势,为国际直接投资的扩展创造一个更有保障的外部 环境。
  对于加入WTO后国际资本对华投资趋势,于维香分析说,将出现以下3个特征:
  一是仍保持增长,但短期内增幅不会太大。我国对加入WTO所作出的一系列承诺,将对 外商特别是海外跨国公司带来更大的吸引力。同时,据权威机构预测,未来5年,全球跨国 投资将在2000年的1万亿美元基础上继续保持增长,这种跨国资金的大量流动将为我国吸引 外资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但也应该看到,我国利用外资的基数已经很大,加上自1995年以 来跨国收购和兼并的比重逐年加大,而目前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市场机制尚不成 熟,资本市场也未全面开放,外国对华直接投资的70%采用合资合作方式,仅有少部分采用 独资方式,这也限制了外资的大量流入。
  二是已进入的三资企业及相应的外国直接投资可能要作较大调整。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 来引进的外资总额中,有80%以上是1993年实施“市场换技术”的引资战略后引进的,而且 这些投资主要分布在关税、非关税保护比较高的行业中,如汽车、化工和电子等。也就是说 ,大部分进入我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属于“市场寻找型”投资。这些投资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跨国公司产品直接出口形势受到我国高关税的限制,即为了绕开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而为之 。我国加入WTO后,随着相关产业的关税及非关税保护的大幅度降低,产品直接出口将有可 能成为许多跨国公司替代投资的选择。而一部分三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则有可能因其国 际竞争力不强而退出。
  三是国际资本对华投资存量结构将发生变化。我国加入WTO后逐步放开的电信、金融、保险和新技术产业,将会吸收更多的外资流入。欧、美、日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在这些 领域处于竞争优势,投资比重会有较大上升。我国港、澳、台中小企业则难以与之抗衡,加 上加入WTO后实行国民待遇,那些利用政策优惠来大陆投资的中小企业投资将有可能减少。
  但不管怎样,我国未来尤其是“十五”期间,给海外跨国公司带来的发展空间将会比以往任何时期都会更加广阔。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616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