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成本会计教学现状
成本会计是一门理论性较强、实践应用性突出、方法体系复杂的专业课程。成本会计作为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更需要进行准确成本核算与管理,来提高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
成本会计在高校的会计专业以及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已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从目前各高校的成本会计教学来看,主要包含这三个方面:第一、通过对各种生产要素费用、辅助生产费用和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及时而准确地进行成本核算;第二、进行成本报表的编制与分析,为企业内部管理需要提供信息;第三、成本的预测、决策以及控制职能的实施,为企业进一步降低成本提供保障。从教学的内容我们也能够看出,在成本会计教学中重中之重在于成本核算,都是从企业内部出发、在技术层面上降低成本,而尤其重要的一点是忽视了科学技术对传统制造业的冲击。现代高新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企业生产,企业制造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原来的劳动密集型逐渐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因而使得产品成本结构中三大要素的比重发生了变化。
在20世纪70年代后有些企业直接人工的比重由原来的40%急剧下降到10%左右,其中一些高新技术现已低于5%。然而制造费用的比重却大幅度提高,产生制造费用的原因更加复杂多样,有些企业已高达75%,基于这样一个现状。对我们的成本核算中的间接生产费用即制造费用的分配提出了挑战,如何准确分配制造费用,给成本决策提供可靠信息,已成为我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理论界基于这样复杂多变的局势,已将成本会计发展的重点由事中控制成本、事后计算分析成本转移到预测、决策和规划成本,形成了新型的重在成本管理的新型的成本会计体系,提出了目标成本、作业成本以及战略管理成本等理论。
二、成本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目前的成本会计教学依然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书本知识的讲解,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式,“灌输与注入式”教学方法,而不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课程的前半部分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而到了大量的成本计算有些学生如果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就开始走神,使得课程的学习质量不高。同时学生在学校学到的成本会计知识都是以一个统一的成本核算为前提,核算方法较为单一,学生很难应付毕业后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如何依据不同的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选择哪种成本核算方法?如何确定恰当的制造费用分配标准?如何做到从经济着眼,从技术着手,把经济与技术结合起来,有效降低成本?然而我们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学习都是非常被动,很少主动去思考,也就无法形成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任课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由于近年来高校的大量扩招,在严重的师生比不足情况下,学校引进了一些刚毕业的硕士与博士。从一个高校毕业又走进另一个高校校门,绝大部分教师都具有较深的理论功底,并且能够把握比较前沿的会计理论知识,但是缺少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使得从客观上造成了教育界与实务界的脱离,不利于营造良好的会计教育环境,无法满足教育界与实务界双方的要求。而我们的成本会计课程本身不但需要较深厚的理论功底同时也要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只有做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三)缺少实践教学环节
在成本会计教学中一般都是以制造业成本核算为基础,成本核算过程中计算材料费用、人工费用和制造费用以及涉及到的制造费用都是通过老师单纯的理论讲述的方式进行的强化训练,而没有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很难对整个成本核算系统掌握,并对于成本费用来源并不清楚,也不理解制造业中涉及到的专业术语,对后面采用何种计算方法更是不理解。因此无法将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现在多数的学校设置会计实训及实践环节,多集中在对凭证、账簿以及报表编制的训练,而对于成本核算过程中制造企业的经营背景、成本管理全过程没有作为单独一部分列示,这样也就不利于将成本会计知识体系运用于企业的具体实践。
三、实践教学法实施中应注意事项
(一)教师教学模式的创新
要改变传统成本会计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单向式、“填鸭式”教学,就应该改变教学模式。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变学生被动为主动,形成一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统一的双边教学活动,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启发为指导的前提下引入具有代表性的个例以及案例,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由于案例多来源于实践,具有一定的仿真性、可操作性,能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对于案例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当然对于答案可以不唯一,这样可以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根据案例以及课堂讨论中涉及到理论知识老师进行精讲,学生也能够带着问题听讲,深入思考。这样会大大提高课题的教学质量,使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因此也就能灵活地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和知识,恰当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并且做到主动探究以及发现前沿理论。
(二)学生深入企业调研
目前,我们成本会计教学中体现出来的就是理论与实践脱节。在课堂上,教师转变教学模式引入个性化案例,在课下老师可以安排学生主动深入企业进行调研。比如在成本核算方法讲完之后让学生到企业了解企业的背景、生产工艺和管理上的要求,搜集成本核算的资料之后做出成本分析及调研报告。这样可以通过校外实地调研使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制造业的专业术语以及生产的全过程,正确进行成本核算并且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做到融合,满足了学生缺少实践经验的空缺,同时也为学生以后快速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
在成本会计教育中,教师是第一要素,教师一方面应具备高水平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应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教师保持对现实环境始终有新的认识很重要,要求教师经常接受后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更够与社会接轨,使得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高分低能,而是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比如说教师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深入到制造业的企业中参加知识学习,进行必要的调查与研究,了解最新的发展动态等。
我们国家的会计教育界与实务界相互脱节的现象也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我们也可以借鉴一些的经验鼓励高校教师到实务界进行兼职或者从实务界聘请兼职教师。这样我们就能够不断改善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现象,同时也能为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提供便利,使得学校与实务界联系更为密切。
(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引入了案例教学以及学生深入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我们的课程学习质量不断提高呢?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改变以往的教学风格,与学生处在一条水平线上,把引入的个性化案例进行激烈的谈论,然学生由针对性地踊跃发言、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教师应该对于积极发言的同学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表扬。鼓励学生的积极创造和发现。
成本会计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也就要求我们这些会计教师要不断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重新安排我们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并且做到活学活用,真正实现了成本会计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能够使我们培养的成本会计人才适应毕业后的新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水秋.论案例教学在成本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研究,2010(3).
[2]杨颖.浅析成本会计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2009(5).
[3]吴水澎.会计理论[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刘乐乐(1983―),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经济学硕士,齐齐哈尔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664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