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客观因素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汤建彬
[摘要]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以苏州大学为例,首先提出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自我评价不高的问题,然后从五个方面对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客观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并得出结论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客观因素
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而目前开展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就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造就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
一、大学生对科技创新能力的总体评价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指在大学生在科技活动中表现出的创造力,包括产生新思想、提出新想法、构建新理论、形成新设计、做出新成绩、创造新知识等。科技创新能力是人的综合能力的一种外在表现。为了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现状,我们从苏州大学六个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物理学院、计算机学院、生命学院、材料工程学院、社会学院)的全部本科生中随机抽取180个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回收177份。其中男生94名,女生83名;低年级学生86名,高年级学生91名;文科学生30名,理科学生61名,工科学生86名。然后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了统计分析。
从问卷资料来看,大学生对于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总体评价中,回答“很强”和“比较强”的各占6.2%和13.0%,合计为19.2%;而回答“比较弱”和“很弱”的则分别为23.2%和6.2%,合计29.4%(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对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总体上不理想。如果以5、4、3、2、1分别代表“很强”、“比较强”、“一般”、“比较弱”和“很弱”5个度量等级(下同),这一态度测量的得分平均值为2.90,标准差为0.92,说明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比较一般。
二、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客观因素
1.大学生个体特征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
从性别来看,男生和女生在对创新能力的自我评价方面差异不大,平均数较为接近。通过卡方检验,表明男生和女生在创新能力的自我评价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从年级来看,高年级大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评价在“很强”和“比较强”两个指标上比低年级大学生分别高出4.9和18.6个百分点。通过卡方检验,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在创新能力的自我评价上存在显著差异(X2=10.9,DF=3,P<0.05)。从学科来看,文科、理科和工科的学生在自我创新能力的评价方面差异不大,平均数较为接近,通过卡方检验,不同学科的学生在创新能力的自我评价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表2)。
2.大学生创新实践对于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
从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情况来看,凡是有过创新实践的大学生认为自身创新能力“很强”和“比较强”的比例合计为33.3%,而没有参与创新实践的大学生的这一比例只有19.6%(表3)。通过卡方检验,有无参与科技创新的大学生在创新能力的评价上存在显著差异(X2=6.03,DF=4,P<0.05)。说明创新实践活动对创新能力有着一定的影响。
3.大学生科技创新基本训练对于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
从大学生接受科技创新的基本训练情况来看,没有受过科技创新基本训练的大学生认为自身创新能力“很强”和“比较强”的比例合计为16.3%,而有时受过训练的大学生的这一比例为22.4%,经常受到训练的大学生的这一比例为33.3%(表4)。通过卡方检验,有无接受科技创新的基本训练以及训练的次数与创新能力的自我评价上存在显著差异(X2=13.01,DF=6,P<0.05)。说明科技创新的基本训练对创新能力有着一定的影响。
4.校园科技文化氛围对于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
从校园科技文化氛围的影响来看,随着大学生对校园科技文化氛围评价由好到差的变化,他们对于创新能力的评价也相应地呈现出由强到弱的下降趋势(表5)。通过卡方检验,校园科技文化氛围的好坏与创新能力的自我评价上存在显著差异(X2=32.8,DF=16,P<0.05)。说明校园科技文化氛围对创新能力有着一定的影响。
5.学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重视程度对于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
从学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来看,随着学校领导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从重视到不重视的变化,大学生自我创新能力的评价也相应地呈现出由强到弱的下降趋势(表6)。通过卡方检验,校园科技文化氛围的好坏与创新能力的自我评价上存在显著差异(X2=26.7,DF=16,P<0.05)。说明学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重视程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有着一定的影响。
三、结论和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影响大学生自我科技创新能力的客观因素主要包括大学生个体特征,大学生对于科技创新实践的参与程度,大学生接受科技创新教育与训练情况,校园科技文化氛围,以及学校对于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视程度。从个体特征来看,性别对于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不显著,说明科技创新能力不存在性别上的差异。年级对于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显著,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教育训练的增加以及经验的增多会对个体创新能力产生显著影响。专业影响不明显,说明不管文科、理科和工科都可以进行创新,只不过不同专业创新的侧重点不同。文科注重思想创新,理科注重科学创新,而工科则侧重于技术创新。
从个体特征之外的其他因素来看,都涉及到了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一些制度的和环境的因素,为此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创造力形成的外部条件。
第一,扩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覆盖面。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增强离不开创新的实践和锻炼,需要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为契机,在全校范围内宣传和发动,吸引同学们积极参加。也可以通过少数骨干分子带动和辐射周围同学,使科技创新活动成为一项群众性的活动。
第二,加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与训练。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方法要领,因此离不开学校的创新教育与训练。创新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为目标,强调科学的观念、思想和方法的教育。创新教育内在地包含对学生进行创新技法的训练,使他们在如何选题、查找文献、开展实验、撰写论文等方面掌握要领。
第三,营造良好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大学生科技创造力的激发需要一定的外部环境,尤其是良好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可以通过举办校园科技文化节、科普宣传周等活动,使大学生参与其中,聆听专家讲座,感受创新氛围,激发他们的科研兴趣和求知欲,促进创造力的形成。
第四,从制度上重视和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需要得到校方的重视和支持,校方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并在资金、场地、设备、监管等方面出台相应的政策并付诸实施。
作者单位:苏州经贸学院
参考文献:
[1]辛雅丽.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J].心理科学,2003,5:926-927.
[2]杨霞.试析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J].创新创业月刊,2006,4:47-4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849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