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战略之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卫平

  摘要:从产业价值链角度,分析了中国民营企业在世界市场经济竞争中的战略定位后,具体提出了中国民营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理论模式及程序模式。
  关键词: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模式
  
  一个国家拥有跨国公司的数量和规模已成为衡量其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作为中国市场经济的主体之一,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国门跨国经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已势在必行。但对于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说,如何能够成功地“走出去”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因此,有必要从战略的角度,探讨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的理论模式及程序模式。
  
  一、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战略定位
  
  按照美国著名战略学家麦克・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企业的任务就是创造价值,而企业创造价值是由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的增值活动组成的。它包括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两部分。基本活动包括生产加工、材料成品储运、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这是企业围绕物质形态的改变和能量的转换所产生的活动;支持性活动包括企业基础设施(管理、法律、政府事务等活动),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采购等活动。支持性活动对许多行业来说常常是至关重要的,是最重要的价值活动之一,是企业进行价值活动过程中效益和效率的体现。
  当今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将企业由过去的封闭组织结构变成了开放式的组织结构。每个企业的研发、采购、零部件制造、组装、储运、销售等环节,再也没有必要在空间上集于一处,组成那种小而全或大而全的具有社会性的 综合企业,而是在进行价值链分析的基础上,定位自己的战略环节,在全球寻求相对优势环节作为落脚点,抓住某些相对关键环节,以获得这些环节上的垄断或领先优势,控制整个价值链或在其价值链中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民营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也必须毫无例外地加入各行业的价值链当中去。首当其冲的应从整体价值链中进行分析从而找到自己的定位。对于中国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来说,由于其资金技术开发及企业基础设施的能力较弱,所以现阶段应着眼于价值活动链的基本活动为主,即从价值链的低端切入,积极参与开发采购网络,开发市场营销网络,发挥“中国制造”优势,这样不断加强内功,同时借用外力,将自己融入相应价值链中去,在完成整条价值链效能的过程中实现增值目的,并不断提升价值活动地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模式
  
  走出国门进行跨国经营,首先要解决为什么要出去,怎么能出去的问题。从理论上讲,跨国经营的理论基础是国际经济贸易,其切入点是优势的内涵及其应用方式方法的研究。[1] 至今最普遍的主流理论有垄断优势论和内部化理论及派生的国际折中理论等。对于中国民营企业来说,由于其工业化进程及市场化进程、跨国经营进程较晚,所享有的垄断优势寥寥无几,能够在竞争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中间产品也是弱项。但中国民营企业近年来“走出去”进行跨国经营之势头潮涌,说明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进行跨国经营具有独特的理论模式。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是与中国民营企业参与国际分工价值链中的定位、地域、行业及中国民营企业组织机构运行特点相关的。
  1.“蚕食经济”模式
  “蚕食经济”模式始于“OEM”,即贴牌生产模式,[2] 是国外企业提供品牌或原料及技术标准给中国企业,由中国企业加工出产品,从中赚取加工费。贴牌生产加工企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环节,是一个被动的角色,所赚到的加工费及其利润与产品实际价值相比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贴牌生产模式具有“中国制造”的特点,而民营企业又是其主力军。
  民营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求得在国际市场上持续发展壮大需要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由小及大、由表及里、由外围到核心的渐进过程。我们不妨把这种渐进过程称为“蚕食理论”。作为一只“蚕”的中国民营企业要想在市场上有所作为,首先需要生存的“叶”,这个“叶”就是国外的“牌”。在为这个牌的生产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其核心能力的内容,继而与当地生产条件市场情况相结合,进行整合、创新,最终蜕变为自己的品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如我国著名企业格力仕从事OEM时,对其生产方式进行重新组合与创新,把国外企业的生产线、装备、模具、技术等融入格立仕,促成格立仕成为全球家电生产中心。
  2.“小狗经济”模式
  “小狗经济”模式[3] 是著名经济学家钟朋荣教授提出的,他将小而精的专业化企业称为“小狗”,把大而全的大型企业称为“斑马”。“小狗”看上去很弱小,但如果几只“小狗”对目标同时进攻是难以阻挡的。所谓“小狗”经济就是指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小范围内求精,大范围内分工细作,通过大范围的协作来达到团体竞争的实力。
  “小狗经济”得到许多事实的印证。如德国经济发展就是一例。德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总量的八成以上,许多小企业并不引人注目,但其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却相当惊人,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相当可观的份额。德国正是靠这样一群“小狗”,使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击败了美国、日本的许多大型企业“斑马”。另以“温州模式”著称的温州地区,数以千计的中小民营企业,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条件及在产业价值链上所处的位置,以小商品兴大产业,充分发挥专业化、社会协作化的作用,形成了集群化、规模化优势,实现了共赢局面。
  民营企业实施“小狗经济”模式战略具体运作上应根据自身的产品经营战略、组织结构等联系而定。从产品与规模角度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多产业小规模;另一种是小产业大规模。前者可体现规模小体制活、灵活出击的特点,而后者体现发挥集中优势降低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的特点。从具体运作上看,应把家族制和规模经济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在家族体制中,其家族成员有“主人翁”股东意识。他们积极参与经营,这与一般股份公司的股东只看业绩不问经营形成明显的优势。这里的规模经济优势是指整个区域的规模经济优势,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就是要把单个企业的规模经济和区域的规模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单个的民营企业可能只能生产产品的一部分,企业规模一般不可能很大,但在整体范围内形成了较大的规模。民营企业要“走出去”,单个企业的力量有限,必须在企业内部抓住自身最有核心能力的生产环节做精做强,占领细化分工的一方田地。同时,也要与相应产业环节的其他企业求得协同合作,这样就使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内部、外部处于配套的状态。其内部配套形成了相对垄断性配套,外部配套则形成了竞争性配套。企业如果做到比较优势环节集中,则企业内部的产权合作及管理关系就可以由外部配套的市场交易来完成,有效的环节集中与规模效益的区域性产业协作,应该说是民营企业竞争力与获利的完美结合。
  3.“相对优势”经济模式
  按照国际竞争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差别(如时间差、规模差、成本差等),即在于比较优势,这是国际分工中比较成本与比较利润原理的作用。民营企业“走出去”进行国际化经营的关键是突出或寻找比较优势。现阶段应紧紧抓住成本优势与需求差别的机会。
  从企业内部条件来看,我国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企业规模小、产品技术档次低、管理水平落后的比较劣势,但它的比较优势也同样明显。首先,它的责权制高度集中,决策机制反映比较快捷,企业的产品初始往往定位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初级产品和一般工业制成品,从而在国际市场细分中占有一席之地。其次,大部分民营企业存在着组织规模扩张的内在动力,但在行业整体组织规模的演变趋势上,存在着大、中、小企业专业化协作的规律。我国民营企业大多属规模小、经营产品单一,应发挥“小狗经济”优势来拓宽国际市场的生存空间。另外,按照利润分配原则,利润分配在产业价值链的分布上有从高到低的分配规律,中国大多数民营企业尽管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产业价格的低端,但由于中国的原材料尤其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相对可得性,其比较成本的优势将在一定时间内得到延续。从企业外部市场看,民营企业要利用市场需求状况的差异适时地找准“走出去”经营的切入点,发挥产品与生产相对优势。需求状况差异指的是各国或地区消费的“时间差”及消费需求的“规模差”。所谓需求状况的“时间差”指各国或地区消费需求的先后次序,所谓消费需求的“规模差”是指各国或各地区市场消费某类商品的强度,也即购买能力。不同国家或地区在消费习惯及不同的需求层次导致了对产品消费的强度也不同。一国市场最畅销的产品在另一国消费结构中可能占次要的地位。其生产也就不为该国企业所重视,这不但使领先国家企业可以凭借大规模的成本优势向其后进国家大量出口,同时也为小企业提供了进入的机会,这种机会中国民营企业在实力上不大可能引领世界消费潮流,但可以利用需求的“时间差”与“规模差”,寻找“走出去”的机会。操作上不妨借鉴日本小岛清的关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主张:以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为主要目标进行投资 “地缘”分析;以中小企业为主体,从技术差距小、容易转移的技术开始,按次序进行转移,以便容易被发展中国家接受;投资的技术和规模要适应发展中国家的需要,对其经济发展能起“示范的作用”,以求得到扩散的效应。

  
  三、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战略程序
  
  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与当时国际经营环境通讯手段及观念密切相联,根据现有的跨国经营的过程理论,中国民营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程序可参照下列模式进行。
  1.“渐进主义”模式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以约翰森和瓦尔尼为代表的北欧学派在研究瑞典国家企业海外经营过程时发现,其在海外经营战略步骤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一般经过产品的零星出口,通过代理商销售产品,在海外设立自己的产品销售子公司到海外直接投资四个阶段。并认为四个阶段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这种渐进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市场范围扩大的地理顺序,通常是本地市场――地区市场――全国市场――海外相邻市场――全球市场。二是企业跨国经营方式的演变,最常见的类型是纯国内经营、通过中间商间接出口、直接出口、设立海外销售分部、海外生产等。这种渐进过程说明一个企业的海外市场的卷入程度或由浅入深的国际化程度。模式有极大的概括性,传统的企业基本上是沿着这几个阶段“走出去”的。
  2.“企业国际化网络方法”模式
  该模式应用网络化理论来分析产业内企业的跨国经营行为。其网络指的是企业与它的商品伙伴如客户、经销商、供应商、竞争对手、政府之间的关系。网络模型认为,产业系统是由众多从事生产、销售、服务的活动的企业组成。企业在产业内部活动,企业之间存在着彼此相应的依赖关系。企业建立、维持、发展这种网络关系是一种不断积累的过程。正是这种“网络积累”决定了企业的市场地位,企业跨国经营就是企业在国际市场网络中建立、发展网络关系,以最快的速度和合理的资源配置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国际生产体系。[4]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企业合作伙伴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将给他们创造新的商业机会,获得经营技巧,提供相互学习的可能,从而实现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综合促进作用,这对于我国民营企业来说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学习主义”模式
  该模式用 “市场知识”来解释企业跨国经营的渐进特征。认为企业从事跨国经营所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国外市场知识。国外市场业务知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一般的企业经营和技术,即客观知识,可以从教育过程中学到。另一部分是关于市场的知识和经验或称为经验知识,只能通过工作实践来积累。当前中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有其明显特点:第一,他们是跨国经营的“后来者”,但更是快速的跟随者。第二,他们是新技术的模仿者,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新的组合优势。第三,他们有较强的学习吸收与消化能力,并结合当地市场条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鉴于这种特点,中国民营企业要争得跨国经营的后发优势,就要充分利用国际生产分工体系,将密集型生产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契机,积极学习吸收先进的生产体系和管理方式,实现产品质量与低成本的比较优势,结合实际,选择合适的进入方式,实现外向发展。
  4.“小站模式”
  该模式是由剑桥大学教授乔治・S・耶伯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使用系统化方法是企业国际化成功的重要保证。这个系统方法包括六个阶段(即“小站”),企业国际化进程经营中必须顺序沿着这六个“小站”做实实在在的工作:一是动机与战略规划。一个企业所形成的国际化动机是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开始,这些动机可以是多样的,如寻求资源、跟随竞争者转移、开拓潜在市场等等。但必须指出的是,企业的国际化动机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是一种主动的“预谋”。当企业形成了主动的跨国经营动机后,战略规划就要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同时要认真论证战略规划的可行性。二是市场研究。当企业形成了强烈的跨国经营动机并确立了最佳的战略选择后,就必须进行广泛的市场研究,以选择正确的投向。即解决“做什么”的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必须注意将企业的目标及能力与选择的投向相吻合。如何选择正确的投向,其相关的知识是关键。这些知识的获得是通过收集与研究有关信息来实现的,其研究的重点是国外市场特征的分析及政府政策分析等内容。三是市场选择。在对信息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企业就要确定要进入哪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市场。在这阶段受到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国家特征、企业能力、协同努力的可能性及企业与市场需求特征之间的适应性。四是选择进入模式。当确定了“到那里去”之后,企业就必须确定“如何去”。在企业跨国经营的过程中可供企业选择的进入外国市场的方式主要有出口贸易、许可证、特许经营权、销售联盟、合资公司、独资企业等。这些不同进入的方式的选择会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取决于对国外业务的控制需求与能力、可利用的资源、经营者的风险态度、目标市场的法律规定及竞争情况等。五是规划权变因素。当企业已决定进行跨国经营时,必须考虑一些权变因素与一个国家相关的具体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并通过评估的方法发现这些对企业经营将会造成影响的潜在问题,以便制定相关的对策,做到防患于未然。六是进入后的战略投入。投入是企业完成的最后阶段。当一个企业进入了国外市场,就必须将资源投入到国际化项目或业务的实施中去。投入包括人力资源、组织结构、市场营销战略等,直接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提升并导致经济效益的改变。所以,要遵循系统的方法对每次投入进行认真全面的分析论证,以确保投入效果。“小站模式”描述了企业国际化逻辑顺序,也为企业国际化提供了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思考架构与系统方法。只有具有明确的国际化动机,通过缜密细致的市场研究,合理科学地选择目标市场,精心规划适当的市场进入模式,准确预测与评估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一个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才可能成功。
  当然,一个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不只是由企业国际化进程决定的,还会受到其他诸如企业所有权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必须根据情况和条件的变化,迅速调整其国际化发展战略及路径,才能保证无往而不胜。
  作者单位:广东培正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志乐 . 走向世界的中国跨国公司[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118.
  [2] 刘光尧.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理论探讨[J]. 山东经济,2003 (1):12-15.
  [3] 林康. 跨国公司与跨国经营[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0:189.
  [4] 钟朋荣.“小狗经济”有优势[J]. 企业活力,2003(1):14-15.
  编辑:扬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863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