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绿色物流――21世纪物流管理趋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恶化程度加深,物流活动同样面临环境问题,需要从环境的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形成绿色物流管理系统,这是21世纪的新的物流管理趋势。文章分析了绿色物流的三大理论基础,并从政府和企业的角度提出实施绿色物流管理的诸项措施。
  关键词:绿色物流;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
  
  绿色物流(Environmentallogistics)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随着环境资源的恶化程度的加深,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威胁加大,因此人们对环境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也越来越重视,现代物流的发展必须优先考虑环境问题。现代绿色物流管理强调了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强调全方位对环境的关注,体现了企业绿色形象,是一种新的物流管理趋势。
  
  一、 绿色物流理论基础
  
  1、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过程威胁。在1987年国际环境与开发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有的未来》的研究报告中提出,当代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有利于下一代环境的维护及其资源的持续利用,因此,为了实现长期、持续发展,就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维护我们的自然环境。这种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同样适用于物流管理活动。由于物流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消耗能源和资源,产生环境污染,因而为了实现长期、持续发展,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维护自然环境。
  
  2、生态经济学理论
  生态经济学是研究再生产过程中,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转化和价值增值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物流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它既包括物质循环利用、能量转化,又有价值转化与价值实现。因此,物流涉及经济与生态环境两大系统,理所当然地架起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联系的桥梁。而传统的物流管理没有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过多地强调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环境效益,导致了社会整体效益的下降。绿色物流以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为指导,以生态学为基础,对物流的经济行为、经济关系和规律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以谋求在生态平衡、经济合理、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生态与环境的最佳结合以及协调发展。
  
  3、生态伦理学理论
  生态伦理学迫使人们对物流过程中造成的环境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义务感。为了人类自身更健康和安全地生存与发展,为了千秋万代的切身利益,人类应自觉维护生态平衡,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人类对自然应尽的权利与义务。绿色物流正是从生态伦理学中得到了道义上的支持。
  
  二、 如何实施绿色物流管理
  
  绿色物流管理作为当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无论政府有关部门还是企业界,都应强化物流管理,共同构筑绿色物流发展的框架。
  
  1、政府的绿色物流管理措施
  对发生源的管理:主要是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环境问题的来源进行管理。由于物流活动的日益增加及配送服务的发展,引起在途运输的车辆增加,必然导致大气污染加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对发生源进行控制:制定相应的环境法规,对废气排放量及车种进行限制;采取措施促进使用符合限制条件的车辆;普及使用低公害车辆;对车辆产生的噪音进行限制。
  对交通量的管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推动企业从自用车运输向营业用货车运输转化;促进企业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发展共同配送;政府统筹物流中心的建设;建设现代化的物流管理信息网络等,从而最终实现物流效益化,特别是要提高中小企业的物流效率。通过这些措施来减少货流,有效地消除交错运输,缓解交通拥挤状况,提高货物运输效率。
  对交通流的管理:政府投入相应的资金,建立都市中心部环状道路,制定有关道路停车管理规定;采取措施实现交通管制系统的现代化;开展道路与铁路的立体交叉发展。以减少交通堵塞,提高配送的效率,达到环保的目的。
  
  2、企业绿色物流管理措施
  (1)绿色运输管理
  运输是物流活动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运输车辆的燃油消耗和燃油污染,是物流作业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物流管理活动的变革,如集中库存和即时配送,也对运输和环境造成了影响。
  不合理的货运网点及配送中心布局,导致货物迂回运输,增加了车辆燃油消耗,加剧了废气污染和噪音污染;过多的在途车辆增加了对城市道路面积的需求,加剧了城市交通的阻塞。
  集中库存虽然能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物流费用,但由于产生了较多的一次运输,从而增加了燃料消耗和对道路面积的需求。
  即时配送(JIT)强调无库存经营,从环境角度看,JIT配送适合于近距离企业间的输送。如果供应商与生产商之间距离较远,要实施JIT就必须大量利用公路网,使货运从铁路转到公路,这样又增加了燃油消耗,带来空气污染、噪声等,从而使环境遭到破坏。
  进行绿色运输管理的措施有以下几点:
  开展共同配送:共同配送指由多个企业联合组织实施的配送活动。几个中小型配送中心联合进来,分工合作对某一地区客户进行配送,它主要是指对某一地区的客户所需要物品数量较少而使用车辆不满载、配送车辆利用率不高等情况。
  采取复合一贯制运输方式:复合一贯制运输是指吸取铁路、汽车、船舶、飞机等基本运输方式的长处,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多环节、多区段、多运输工具相互衔接进行商品运输的一种方式。这种运输方式以集装箱作为连结各种工具的通用媒介,起到促进复合直达运输的作用。
   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是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方式。由这些专门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为供方或需方提供物流服务,可以从更高的角度、更广泛地考虑物流合理化问题,简化配送环节,进行合理运输。
  除此之外,企业对各种运输工具还应采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和环境的原料作动力,如使用液化气、太阳能作为城市运输工具的动力;或响应政府的号召,加快运输工具的更新换代。
  (2)绿色包装管理
  包装具有保持商品品质、美化产品、提高商品价值的作用。当今大部分商品的包装材料和包装方式,不仅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严重污染环境。
  目前市场上流行的塑料袋、玻璃瓶、易拉罐等包装品种,使用后会给自然界留下长久的污染物。
  相当一部分工业品特别是消费品的包装都是一次性使用,且越来越复杂。这些包装材料不仅消耗了有限的自然资源,废弃的包装材料还是城市垃圾的重要组成部分,处理这些废弃物要花费大量人力、财力。
  不少包装材料是不可降解的,它们长期留在自然界中,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绿色包装是指采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包装。绿色包装的途径主要有:促进生产部门采用尽量简化的、以及由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包装;在流通过程中,应采取措施实现包装的合理化与现代化:
  包装模数化:确定包装基础尺寸的标准,即包装模数化。包装模数标准确定后,各种进入流通领域的产品便需要按模数规定的尺寸包装。模数化包装利于小包装的集合,利于集装箱及托盘装箱、装盘。包装模数如能和仓库设施、运输设施尺寸模数统一化,也利于运输和保管,从而实现物流系统的合理化。

  包装的大型化和集装化:有利于物流系统在装卸、搬迁、保管、运输等过程的机械化,加快这些环节的作业速度,有利于减少单位包装,节约包装材料和包装费用,有利于保护货体,如采用集装箱、集装袋、托盘等集装方式。
  包装的多次、反复使用和废弃包装的处理:采用通用包装,不用专门安排回返使用;采用周转包装,可多次反复使用,如饮料、啤酒瓶等;梯级利用,一次使用后的包装物,用毕转化作它用或简单处理后转作它用;对废弃包装物经再生处理,转化为其他用途或制成新材料。
  开发新的包装材料和包装器具:发展趋势是,包装物的高功能化,用较少的材料实现多种包装功能。
  (3)绿色流通加工
  流通加工具有较强的生产性,会造成一定的物流停滞,增加了管理费用,不合理的流通加工方式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也是流通部门对环境保护可以大有作为的领域。
  由消费者分散进行的流通加工,资源利用率低下,浪费能源,如餐饮服务企业对食品的分散加工,既浪费资源,又污染了空气。
  分散流通加工产生的边角废料,难以集中和有效再利用,造成废弃物污染。
  流通加工中心选址不合理,也会造成费用增加和有效资源的浪费,还会因增加了运输量而产生新的污染。
  绿色流通加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措施:一是变消费者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如饮食服务业对食品进行集中加工,以减少家庭分散烹调所带来的能源和空气污染;二是集中处理消费品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以减少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的污染,如流通部门对蔬菜集中加工,可减少居民分散加工垃圾丢放及相应的环境治理问题。
  (4)废弃物物流的管理
  废弃物物流指将经济活动中失去原有的使用价值的物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收集、分类、加工、包装、搬运、储存,并分送到专门处理场所时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废弃物物流无视对象物的价值或对象物没有再利用价值,仅从环境保护出发,将其焚化化学处理或运到特定地点堆放、掩埋。降低废弃物物流,需要实现资源的再使用(回收处理后再使用)、再利用(处理后转化为新的原材料使用),为此应建立一个包括生产、流通、消费的废弃物回收利用系统。这是21世纪绿色物流管理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作者单位: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
  (编辑 雨露)
  
  参考文献:
  [1] 林敬松,钟唯希.《对发展绿色物流的思考》[J],物流,2002(8)42―45.
  [2] 张铎,周建勤.《电子商务物流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0―22.
  [3] 刘志学,《现代物流手册》[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1(12):62―6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869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