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条件下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袁 曦
摘要:在社会经济制度转型的深刻影响下,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动力主要来自成才、就业需要。大学生的行为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行为方向的选择与确定、行为的进行与调节、行为目的的实现与评价三个阶段;学校培养目标、市场因素、个人目标始终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及其过程,共同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方向与目标。
关键词:社会转型;成才需要;学习行为;大学生;目标
行为科学认为,人的行为是个性与环境的函数,大学生的学习行为也应如此。大学学习是一种追求知识为未来高质量生活准备的活动,显然,生理与安全性需要不会也不可能成为大学生学习行为的真正动机,只有以获得尊重与实现自己价值为内涵的成才性需要才可能成为他们学习行为的动力。社会经济制度的转型,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根本性改革,进一步强化了大学生的成才需要,并且使成才需要更多的偏向个人的目标,这一切必然在大学生学习行为中得到反映。
目前,有关对大学生学习行为的研究集中研究在校内的学习行为,而且分散在学习动机、学习目标、学习兴趣、就业率影响等方面,很少有人从系统的角度将整个学习行为联系起来研究。我们认为所谓大学生的学习行为是指与大学、专业选择以及学习直接相关的行为总和。从行为的发展来看,大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在“成才性需要”驱使下的较长而复杂的行为过程,从时间地点顺序看,大学生的学习行为不仅限于在大学内的学习――学习行为的进行与调节,学习行为目的的实现与评价,它还应该包括大学与专业的选择过程,即学习行为方向的选择与确定。
一、大学生学习行为方向的选择与确定
大学生行为方向的选择与确定是指大学生根据自己的成才性需要与大学培养目标的比较,对就读学校、专业的选择。这一阶段,大学的培养目标与学生的成才需要是影响行为倾向的关键因素,其中成才需与将来职业密切联系着。
虽然,大学培养目标与大学生成才性需要在总体方向上同向,这是大学与大学生发生关系的基础。但是,在具体的学习行为即学校与专业的选择与确定方面,它们存在着一定的偏离。学生一方面要对学校培养目标与个人具体成才目标进行比较,其中将来就业的问题是其中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又要充分考虑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有资料表明,51.2%的学生在填写志愿时,主要看重专业的就业前景,31.1%的学生出自自己的爱好,57%的学生是自己确定专业与学校,但是对所学专业与市场需要比较感到满意的人所占比例不足为30%,尤其非自己选定专业的学生70%不满意现学专业[3]。可见,市场因素,个人兴趣与学校培养目标在影响学生行为方向选择与确定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这一影响会伴随着大学生度过整个大学生活。因此,这一过程实质上是大学生从许多学校招生信息中挑选符合自己成才性需要的学校,对学校培养目标与规格进行初步认识与价值筛选的过程。
二、大学生学习行为的进行与调节
大学生学习行为的进行与调节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对学校培养目标的再认识、再评价过程,它是大学生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学生学习行为的进行与调节受到学校培养目标、就业前景、个人目标的影响,表现出多元性。
就业前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非常明显。“自费上学,自主择业”原则的基础是市场经济,学生及其家长不惜数万元教育投资绝非仅只想得到一张大学文凭,而找到满意职业、发挥自己的能力才是他们真真的目的。资料表明[3],51.2%的学生在填写志愿时,主要看重专业的就业前景,31.1%学生出自自己的爱好。从近年来招生工作信息中也得知,许多考生宁愿冒落选的风险而只填报就业前景广阔的学校与专业,对其它学校与专业均填报“不服从分配”。设想如果投入数万元学费并在大学学习四年后而无法找到自己认为相对满意的工作,或者不能就业,从投资的角度来讲,这种人才资源的开发投资是低效益的。从自主择业来说,如果不能选择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显然不可能充分就业。因此,在当前仍至将来,就业前景是影响大学生学习行为最直观的因素。
学校培养目标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学校培养目标通过影响教学体系及设施建设、学生管理的评价指标,对大学生的学习行为有着直接的激励作用。按行为方向和行为强度两个维度对比大学生的个人目标与学校培养目标的关系,存在四种类型:第一类,大学生学习的个人目标方向与学校培养目标的方向完全一致。这是一种理想的状况,完全一致的前提是目标的双向适应性。学校在定位培养目标的时候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核心需要,学生也充分理解了学校培养目标的意义,使得学校培养目标与学生个人目标相互吻合。第二类,大学生学习的个人目标方向与学校培养目标的方向总体相同。学生对所学专业与学校基本满意,表现出学习努力、积极向上,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与专业能力。第三类,倾向于个人目标。对所学专业与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很满意,学习中行为选择性明显,对学校各项活动的参加不积极 。第四类,明显于个人目标方。 这种情况虽然不多见,但的确存在,例如,完全为自己个人目标学习等。实证研究证实,当代大学生学习目标可分四类(见表1):
显然,当大学生学习行为的方向与学校培养目标的方向完全一致时,学校培养目标对学生行为的促进是积极的。但是如果学生学习行为的方向与学校培养目标的方向明显不一致,学校培养目标对学生行为难以发挥导向作用。实际上,大部分的学生应该归结为第二、第三种类型,学校培养目标对学生行为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不协调的地方。当前,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学校培养目标相对滞后市场的需要,使得大学生的学习行为方向与学校培养目标导向常常发生偏离、甚至表现出相悖。许多学生淡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并热衷于各种“考级”就缘于此。因此,这一环节是大学生在众多因素影响下对学校培养目标再评价与认同的过程。
三、大学生学习行为目的的实现与评价
大学生学习行为目的的实现是指大学生通过大学学习实现了专业学习的目标、形成了一定的专业能力和一定的专业经验(实践能力)。大学生学习行为目的的实现受到就业市场的有关信息与学校教学体系二大因素的影响。
就业市场主要从三个方面影响着大学生行为目的的实现程度:第一,人才的竞争制度。就业市场是否完全按照市场法则“公平、公开、公正”的进行人力资源的配置等,它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就业的到位与到位的心理感受。第二,人才的经济待遇。人才的经济待遇关系到对人才的肯定性与重视程度,从“自费上学,自主择业”的角度,它是个人教育投资能否得到回报,因此,它影响着大学生心理的稳定性。第三,对待人才的观念。是否重才、用才、量才而用,它不仅影响着人才心理的稳定性,也影响着人才的潜能的发挥。这一切对于大学生行为目的的实现无疑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学校的教育体系通过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程设计等影响着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的形成,影响到大学生的经验建构,从而影响到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面对着知识经济的挑战与市场的竞争,我们的大学教育与教学应该从承传文化、传授知识这种面向过去的教育中摆脱出来,上升到应用、创造和发展知识的教育,将“知识库”转变为能力源,为学生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大学生行为目的的实现与评价最直观的标志是就业的成功率。就业率的大小直观地反映了人才市场对大学学校培养目标的肯定程度,就业的区域与职业特点直接影响着学生成才性需要的满足程度。大学生将多年来的学习成果转化为作用于社会的行动与能力,并受到社会的评价与检验,其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就业。因此,就业成功率是衡量大学生学习目的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志。可见,这一阶段实质是学校培养目标通过大学生的行为转化为他们的知识与能力,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的过程。
四、大学生学习行为三个阶段的关系与研究结论
上述大学生学习行为的三个阶段并非彼此独立,而是相互影响的。大学生行为方向的选择与确定是在学校有关信息、市场因素、个人经济条件以及个人兴趣共同作用下筛选的结果,但是这样的选择毕竟发生在大学校园之外,与真实的大学存在着差异,差异的状况会引起情绪上的波动,差异大情绪波动大,差异小情绪波动小,进而影响到大学生入校后的学习行为。
同样,大学生入校后的学习行在大学培养目标、个人目标、专业特点、就业信息的影响下进行为调整,或者认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或者偏离该目标指向个人目标(如考证等),对大学生行为目的的实现产生直接影响。
而大学生行为目的的实现与评价的结果不仅检验了大学生学习行为方向的选择与确定的正确性、也评价了大学生学习行为的进行与调节的有效性。这种验证与评价不仅作用于大学毕业生,而且也直接影响着在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着他们对学校培养目标的认同与评价。随着政府对各大学就业率的公布,各校毕业生传播,它影响着大学在生源市场上的形象,最终影响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从这一意义上讲,这一阶段又是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开始。
综上所述,大学生为行为方向的选择与确定、行为的进行与调节、行为目的的实现与评价三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系统过程,大学培养目标、就业市场因素、个人目标始终伴随和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共同决定着大学生的行为方向与目标。
作者单位:邵阳学院
(编辑 雨露)
参考文献
[1] 赵叶珠.九十年代大学生专业选择行为研究[J].青年研究,1999(4):12-15
[2] 姚利民.当代中国大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2):104-108
[3] 车艺.当代大学生需要结构发展趋势研究[J].青年研究,1998(11):21-26
[4] 高顺文.社会转型期大学生行为的工具合理性趋势探析[J].青年研究,1999(2):32-36
[5] 王勤、童腮军.高考学生专业选择与专业兴趣相符性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9):20-22
资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研课题(04C59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870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