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论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因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冽

  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是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的重要内容之一。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是多元的,剖析成因有利于解决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就业困难 因素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5-0152-02
  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出一种相悖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在劳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还相当低,其数量也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而另一方面相当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这种现状的消极性在于:从人力资源有效利用角度看,高校毕业生失业率过高,意味着我们耗费巨大代价所培养的高素质人力资源的积压和浪费,表明中国有限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尚未得到充分利用。而从人力资源质量提升和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它不利于激励广大适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制约着中国人力资源整体质量的提升,并终将影响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概述
  中国为了促进毕业生就业,已于2010年启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包括岗位拓展计划、创业引领计划、就业服务与援助计划,同时做实“三年百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会给予较大扶持。同时,随着金融危机影响逐渐减小,2009年第三季度起各地的就业市场有所回暖,社会上对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的舆论很多。虽然2009年第三季度以来,普遍出现订单增加带动就业需求增加的情况,但具有区域性、行业性和结构性特点,新增就业还未恢复到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对人才的需求缺口很难预测。而且国企关闭破产、淘汰落后产能、困难企业解困、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职工安置和再就业问题仍十分突出,由此分流出来的人员对毕业生都有较大冲击。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是多元的,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方面:
  1.国家总体就业形势的影响
  中国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不高,供需矛盾突出,市场容量严重不足,解决就业的能力十分有限,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从国际上看,一个国家99.5%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劳动者65%~80%在其中就业(包括社区与中介),但中国中小企业太少,日本1.25亿人,中小企业有660万个,中国13亿人,中小企业有700万个,在发达国家,平均1000人50个中小企业,而中国1000人只有6个,差距太大。中小企业发展不足,是中国就业、再就业和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的最大症结。另据资料表明:近几年,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在以每年20%速度增加,而国家为大学生提供的岗位却以每年22%的速度在减少,大学生的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还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这是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2.结构性失衡的影响
  中国文化教育欠发达,劳动者素质偏低,人才资源相对匮乏,按理,每年100万左右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不成问题的。但由于社会需求变化很快,高校的专业设置及调整工作相对滞后,招生及培养工作存在盲目性,结构性矛盾突出,毕业生就业难易情况差别很大。从近几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看:在学历层次上,研究生抢手,本科生一般,高职高专生就业相对较难;在专业结构上,工科类的电子技术、土建、机械、自动化、医药、外语尤其是小语种及部分经贸类专业就业形势看好,有些专业的需求数是供给数的一倍乃至数倍,而有相当多的专业却供大于求,就业十分困难;在办学水平上,重点学校,包括全国重点学校和地方重点学校的毕业生较易找到工作,而一般院校、特别是某些单科性专科学校,毕业生就业极其不易;在学校隶属关系上,教育部直属学校的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就业较为顺利;原国务院其他部门所属院校,由于设置的专业针对性较强,且多数仍实行计划指导为主的办法,就业中的矛盾暴露的尚不明显。地方院校中,重点学校较少,专科学校多,各地方还要消化中央部门院校按生源分配回来的毕业生,因而就业难度很大。在人才分布上,中国东部与西部、沿海地区与偏远山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每万人中大学生占有量差距也很大,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由于存在上述多种结构性矛盾,使得一些地区,一些学校和某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十分困难。当然,这中间也有用人单位在用人上盲目攀高的问题,本来中专生即可胜任的工作,却要大专生、本科生;专科生即可胜任的工作却要本科生和研究生,这种用人上的高消费,不仅加剧了毕业生结构性矛盾,也造成人才的严重浪费。
  3.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
  在择业上,不少毕业生仍抱着“三大”、“三个一点”的观念,即希望到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要求工资高一点、工作轻松一点、生活舒适一点。不愿意下基层,不愿意到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害怕承担风险,仍想到国家机关当公务员,捧铁饭碗。尤其不愿意下基层,去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认为到那里工作是“屈才”、“不光彩”。由于在择业观念上存在上述种种误区,使毕业生失去许多就业机会,造成了就业的困难。
  4.就业政策的制约
  中国高等学校长期实行国家、部门、地方三足鼎立的办学体制,由于条块分割,互为壁垒,难以形成统一、开放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在毕业生就业上,部门、地方都有各自的规定,难以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如果跨部门、跨地区就业,有许多条条框框制约,不仅要层层审批,还要收取高额的培养费或出省(部门)费,使得许多毕业生望而却步。其结果,有的地方或单位人才积压,有的又有事无人做。另外,多年来在毕业生就业上一直有一个“地方包生源”的不成文规定,即不管是哪类高校,不管隶属关系如何,如果学生毕业时找不到接收单位,统统回到生源地,由当地政府消化。限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专业门类的实际需求,这些毕业生要么长期无法就业,要么难以发挥所长。在户籍管理、用人指标上也存在不少问题,城市的学生一旦出了本市,就很难把户口再转回来;外地的学生要进某市某单位,除了要过户口接收关外,还要有用人指标、人控卡,有的城市还要收取城市增容费。这些政策、办法固然都有各自的“正当理由”,但无疑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5.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欠缺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国培养的大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知识单一,动手能力差。号称培养“工程师的摇篮”的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人,到了工作单位,没有几年的实践和再学习,是无法胜任工程师工作的。现在的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复合型和技术应用性的人才,注重人的综合素质。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到岗就能工作,而且要一专多能,一人多岗。显然,现在的大学毕业生还有一定差距。从综合素质来看,大学毕业生缺乏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不愿到艰苦行业工作,重工资待遇,缺乏艰苦创业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团结协作精神。知识面窄,人文知识欠缺,适应性差,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这些因素都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
  6.职业准备不足,职业生涯模糊
  对于80%的大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就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在选择社会职业的同时,也接受社会的选择,正确地迈出人生这关键的一步。而在中国的高校中,有8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够及时完成角色转换。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的学生为了能从大学毕业,上了大学才开始认真学习,在读大学时也在研究市场,把知识放在实践中学习感悟(如斯坦福大学),中国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了。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60%的大学生没有“生涯”概念,更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哪些职位能成功,自己潜能有多大一概不知,到了大学毕业才“临时报佛脚”,一大批学生有就业恐慌表现。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23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