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高校食品安全机制优化的路径选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杜殿虎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化发展和食品社会化程度的提高,高校食品安全问题显得更加重要。由于多种因素,高校食品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安全隐患,食品安全监管往往流于形式,侵权追究难以有效落实,食品安全信息也存在不对称现象。对此,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高校食品安全预警机制和监管体系,成立大学生食品安全保障委员会,创新食品安全信息管理体制等多种路径,优化高校食品安全机制,有效地保障高校食品安全。
  关键词:高校食品安全机制;预警;监管
  中图分类号:G47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2-0192-02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全先。“对于食品而言,安全性是最基本的要求,在食品的三要素中(安全、营养、食欲),安全是消费者选择食品的首要标准。” [1]2009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当前既定的社会状况、市场状况、食品状况和法制状况下,对高校的食品安全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积极探讨更加优化的高校食品安全机制,对于保障高校师生的身体健康,维持高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食品安全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就高校食品安全问题,我们在一些高校进行了抽样、问卷等多种形式的调查。调查的结果表明,在一些高校存在以下问题。
  (一)高校食品呈脏、杂、乱并举的态势
  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高校产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但是许多高校的食品安全现状并不乐观,很多没有营业执照和健康证的投机商贩在学校周边随意搭建小摊点、小卖部;有一些学校虽然统一规划建设小吃街,但准入门槛仅以钱论道,而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基础设施不完善,原料放置、食品加工、食品买卖混为一处。
  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建立完善的高校食品安全预警机制。首先,摊点小吃加工具有灵活、流动性强且收益快等特点,商贩受利益的驱使而轻视食品的安全卫生,而高校无法对学校周边的社会环境有效治理;其次,当前许多地方高校的财力无法支撑起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而赤字严重,致使高校的决策者不得不想各种办法吸纳资金,那些商贩便趁机而入,由此就导致了学校在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规定时大打折扣了。
  (二)高校食品安全监管流于形式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61%的同学选择了学校非常关注食品安全,其他同学则选择了一般关注和不太关注。事实上,高校关注食品安全的举措在各种文件中数见不鲜。既然如此,学生们为什么认为学校不重视食品安全呢?这是由于学校的食品安全监管流于形式。主要体现在:第一,高校产业大多是由学校斥资兴建,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集监管与被监管于一身,这样的监管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不能取得巨大成效的;第二,监管规范体系不健全,高校的食品安全监管大多还停留在临时分散的规定等方面,没有形成一系列严格的制度,漏洞较大;第三,高校食品安全监管是被动低效的,学校的食品安全检查是例行公事,很容易被表面文章迷惑。
  (三)侵权追究难以有效落实
  有损害就要有救济。我国先后颁布实施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侵权责任法》等相关法律制度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而在高校中,学生们接触的食品大多是零星的、低价位的,一旦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他们往往会因为标的额小、追偿成本大而放弃追究,甚至学校也从维护学校秩序方面鼓励大家息事宁人。调查结果显示,学生遇到食品安全问题大多是食品过期、饭菜中有异物、食品异味、食品质量低劣等,当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多项选择),63.74%的学生选择向政府相关部门投诉,38..46%的学生选择向学校相关部门求助,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了忍气吞声。这些说明了高校学生的维权意识相对较高,但据进一步调查得知他们大多数人是没有付诸实施的,这就暴露出国家在侵权责任追究特别是小额侵权追究方面的机制还有待完善。
  (四)高校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指有关交易的信息在交易者之间的分布是不对称的,即一方比另一方占有较多的相关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另一方则处于信息劣势地位。”[2]调查结果表明,高校学生主要是通过广播报纸、身边人议论、互联网等方式获取食品安全信息的,而这些途径得来的信息大多是由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发布的,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学生只知道自己买的是食品,至于该食品的原料有哪些,该食物是怎样从田间到餐桌的基本不知。食品安全信息的隐藏性、获取食品安全信息的专业技术性以及我国食品供应结构的多元性和复杂性等特征造成食品信息获取成本较高,导致食品安全信息严重不对称。
  基于上述这些原因,使得高校食品安全机制的优化显得更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高校食品安全机制的优化对策
  “学校食品安全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严密的监督机制和一整套规章制度来控制,因此,各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食品安全长效机制,为学校食品安全树立坚实的保护伞。” [3]
  (一)建立和完善高校食品安全预警机制
  “食品安全预警机制的目的,就是对食品安全隐患进行预警预测,随时监控食品生产、加工行业,对一些不正常的现象进行分析,找出可能发生事故的动态,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开展监督检查和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提供数据。”对于高校来说,首先应力求将食品安全隐患消灭在校园之外,这就需要社会和政府的支持和配合,通过法律约束、市场监管和社会监督的手段,促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安全生产,保证食品在源头上的安全;同时由政府相关部门依法取缔在学校周边非法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的小摊点、小吃店,然后利用招标等有效形式建立规范的小餐饮市场,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其次,高校应建立严格的食品准入制度,设置专岗专人对进入校园的食品进行“安检”,防止不卫生不安全食品流入校园;要求在校园内的事食品生产加工人员定期体检,并通过合同的形式与业主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和食品安全监管协议,使得高校食品监管更有力。第三,高校应有条件有步骤地实施联合办学。通过寻求产学合作、联合办学、共建办学等途径,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还能为学校吸收大量资金。第四,积极促成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成立行业框架组织,加强行业自律,鼓励食品企业在高校创品牌、争名牌,激励小生产者创特色,制精品,通过提高食品生产者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二)构建严格的高校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教育部与卫生部联合颁布的《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强调,对学校食品卫生负有监管责任的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的主要负责人和直接管理责任人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食品卫生职责等失职行为,造成学校发生食物中毒事故的,应当追究行政责任[4]。并明确了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行政责任的若干具体条款。首先,国家可以在《食品安全法》的统领下,制定和完善食品生产、加工、检测、运输、存储、出售等相关标准和法规政策,形成严密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体系。其次,高校应在促使校园餐饮单位积极执行ISO2000 (质量管理体系)、ISO22000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下,通过建立领导责任制,由学校安排分管领导主管学校食品安全,学校定期并对其工作进行量化考核,直接与绩效工资挂钩;建立岗位责任制,从食品流入、加工、存放、出售等环节设置专岗负责,密切关注人为隐患和自然隐患;再次,建立学生伙食自治监管组织,赋予其一定权力,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些确定的监管制度和不间断的内外监督可以使得学校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更富有成效。

  (三)成立大学生食品安全保障委员会
  根据调查结果得知,54.51 %的大学生消费者非常关注如何维权、如何索赔的问题。首先,应由学校出面协调组织成立大学生食品安全保障委员会。多元化的主体更有利于兼顾各方利益,所以委员会成员可以由学校领导、食品加工人员和学生构成,但应保证学生比例不低于1/2。针对那些零星、涉及金额较小的食品侵权问题应当场解决,对于那些严重的食品安全侵权或复杂的食品安全纠纷应提交工商部门、公安部门进行解决。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学生因侵权标的零星、涉及金额较小而放弃诉求,还可以改善学生因力量薄弱而无法胜诉的局面。其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大力支持和引导各个高校加强联系,成立高校学生食品安全保障同盟,作为学生联合会的一个分支部门。通过参观考察、实地调研、学生访谈等途径掌握校园食品安全侵权的种类、特征、高发期等有效信息,然后及时向学校和食品监管部门报告,以便主管部门“对症下药”,制定相关制度和应急措施,真正实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和“以学生为本”的食品安全保障。
  (四)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管理体制的创新
  “治理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措施之一是完善食品安全信息管理体制,消除食品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 [5] “食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让我们对市场上所有的产品都产生怀疑,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容易在公众中造成恐慌,而信息披露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根本途径。” [6]全面的信息采集和充分的信息交换是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制度的前提条件。高校应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和食品企业的联系,积极促成搭建食品安全信息交流平台,通过点面结合的网络把食品安全信息汇总、分类,并在校园内通过报纸、网络论坛、社团活动以及食品安全专题教育等方式向学生公开和宣传食品安全信息,提高学生对安全食品的选择和认购能力。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及时掌握食品安全信息,减少校园食品安全事故,还能有助于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服务形象,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信誉,增加企业无形资产。
  
  参考文献:
  [1] 李克增,钱茜,王玉秋.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建议[J].农产品加工,2008,(7):61-63.
  [2] 许得甫.中西药不合理联用150 例[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2007:390-399.
  [3] 白志军.浅谈高校建立食品安全长效机制的重大意义[J].管理,2007,(7).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6,第1、2 期.
  [5] 鲍长生.食品安全信息管理体制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0,(5).
  [6] 万珍应.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信息披露反映行为的调查分析[J].新西部,2008,(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52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