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食品安全团体标准共建机制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从团体标准的定位和特点介绍入手,分析了青浦区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管理团体标准的研制工作在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中的积极作用,并详述了本团体标准研制的技术路线和主要内容。
  关键词:团体标准;食品生产业;安全管理;青浦区
  中图分类号:TS207.2 文献标识码:A
  1团体标准的定义以及功能定位
  201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以下简称“新标准化法”)正式颁布实施,赋予了团体标准法律地位,构建了政府标准与市场标准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根据新标准化法和《团体标准管理规定》的规定,团体标准是依法成立的社会团体为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制定的标准。由本团体成员约定采用或者按照本团体的规定供社会自愿采用。
  随着标准化在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提质增效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通過新标准化的出台,鼓励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进而形成如国家新型标准化体系格局,见图1。
  2青浦区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管理团体标准的研究路径
  2.1研制背景和意义
  2.1.1青浦区在长三角发展一体化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长三角发展一体化战略是国家重要的战略决策,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上海青浦区作为上海的“西大门”,秉承背靠虹桥综合枢纽、面向江浙广阔腹地的区位优势,具有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天然禀赋。加之青浦目前正全力打造成为“上海对外服务的门户城市”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综合性节点城市”的“双城”定位,恰为青浦打破一体化发展中的“边界效应”、加深与周边省市的合作、打造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提供了结实的基础。
  2.1.2青浦区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根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有1481户食品生产企业获得1608张《食品生产许可证》。其中青浦区共有135家食品生产企业持有149张食品生产许可证,区食品生产企业数量占全市总数的10.1%。此外,根据2017年上海市食品生产企业分级监管结果,A级企业(守信)670家、B级企业(基本守信)534家、c级企业(信用缺陷)79家。其中青浦区全区A级企业共41家、B级企业共61家、c级企业5家,占全市比重分别为6.12%、11.42%和6.33%。
  从上述数据可看出,青浦区食品生产企业数量占全市比重较大,辖区内B级企业(基本守信)占全市比重略高,而这些企业上升到A级企业(守信)的进步空间较大。加之恰逢青浦区永久承办进博会的契机,服务保障进博会食品安全己成为青浦区重点工作之一。与此同时,食品安全是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12个重点合作专题之一,青浦区作为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如何率先借助标准化技术措施推动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管理一体化新模式至关重要。
  因此,青浦作为进博会的永久举办地和上海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最前沿,如何研制适用于本辖区乃至上海和长三角区域的科学的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管理团体标准迫在眉睫。
  2.1.3以团体标准为抓手构建长三角区域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管理一体化新模式
  从目前各级现行有效的标准来看,还未出台与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管理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而科学有效的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管理团体标准的出台,不仅填补了该领域标准的空缺,而且还对食品生产企业关键环节的安全控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范,同时还为企业安全管理等级的评估建立了相配套的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采用属地化原则,在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发挥团体标准的力量,打破区域限制,为构建长三角一体化食品安全监管网络提供技术支撑是该团体标准研制的初衷。通过团体标准的研制和实施,旨在借助标准化的技术手段,打通制度的“断头路”,推进长三角区域食品生产企业提高生产技术、扩大产能规模,推动长三角区域食品安全生产技术的互通性,促进区域优质食品的流通性,提高区域食品生产企业的共赢性和互通性,从而构建长三角区域食品生产企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
  2.2团标研制思路初探
  青浦区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管理团体标准的研制,主要是对生产企业食品安全和质量管理、检验检测相关基本要求、人员资质和培训、企业诚信管理等多方面进行探讨,结合企业现状和生产实际,对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管理所涉及的不同要素予以详细规定。同时,为了推动团体标准各条款要求在食品生产企业的有效落实,本团体标准起草小组对各条款进行提炼总结,在结合食品企业生产实际的基础上,形成安全管理等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内部标准实施与外部等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推动企业贯彻实施团体标准的基础上,促进了食品生产企业的长远发展。
  安全管理等级评价指标体系的研制,主要是考虑从生产企业的硬实力与软实力两个层面着手,建立一套双层综合评价模式(见图2),并借此激励生产企业建立硬实力与软实力相结合的双轮驱动模式。硬实力是基础保障,软实力是长效驱动力。硬实力建设与软实力建设既相辅相成,又相互依托。故青浦区行政管理部门可考虑在鼓励辖区内食品生产企业采用双轮驱动模式的基础上,通过成熟经验的积累,以点带面,辐射带动本市乃至长三角区域外省市食品生产企业同步建立安全管理模式,进而在长三角区域范围内实现市场间互通、企业间共赢、产品间互补的一体化新模式。
  在双轮驱动模式下,团体标准编制起草小组考虑将企业质量管理常用的PDCA循环(戴明环)模式纳入到企业软、硬实力的建立过程中,企业可通过建立“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
  处理(act)”双循环体,在标准实施过程中不断地对企业安全管理模式进行持续改进,实现双循环体的持续完善直至成熟。
  2.2.1硬实力策划与建设   硬实力建设是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保障。硬实力建设的核心是企业安全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企业安全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阶段,企业应以食品生产产前、产中和产后为主线,将组织架构、资源管理、应急预案、污染源控制、安全产品生产控制、检验检测技术、产品包装管理、贮存和运输以及召回管理等重要的评价因素纳入其中。
  第一,组织架构核心因素包括但不限于承诺、方针、职责和权限、信息沟通等,其中需说明的是:承诺和方针均是针对企业最高管理者而言,指其建立健全、有效实施和持续改进安全与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承诺和方针;沟通包括外部沟通和内部沟通两方面,外部沟通指企业为有效从整个食品链中获得充分的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方面的信息而有效制定和贯彻实施的相关措施,内部沟通指企业为保持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方面的信息在内部充分上传下达而有效制定和贯彻实施的相关措施。
  第二,资源管理核心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工作环境和技术标准等,其中需说明的是:人力资源包括工艺生产人员、化验分析师、生产工程师等影响食品安全和质量活动的人员所应具有的适当技能、意识和经验,及企业为人员配置的教育和培训安排;技术标准指企业围绕安全与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做所采用或参与制定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等各级标准。有实力的食品生产企业应制定比国家标准更严格的企业标准或积极参与到长三角区域相关团体标准的研制中,推动长三角区域团体标准的共建共享。此外由于食品标准更新较快,企业应对采用或制定的标准进行标准有效查询和评估。
  应急预案主要指食品生产企业应识别和确定潜在的可能对诚信造成影响的食品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并预先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和措施。其中突发事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食品生产商自身因素造成的食品安全事故,另一类是因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紧急情况,包括自然灾害、突发疫情等。食品生产企业应针对两类情况,分别建立健全、贯彻实施和持续改进相应的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以减少食品可能发生安全危害的影响。
  第三,污染源控制核心因素包括但不限于生物污染控制、化学污染控制和物理污染控制等,其中需说明的是:生物污染控制指企业结合原料、产品和工艺特色,针对生产设备和环境所采取的清洁和消毒措施以及针对食品加工过程(尤其是关键控制点)所建立的微生物监控程序;化学和物理控制主要指企业在分析可能的污染源和污染途径的基础上,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并辅之相配套的控制计划和控制程序。
  第四,安全产品生产控制核心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前提方案(PRPs)、操作性前提方案(OPRPsl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计划的建立健全、有效实施和持续改进,三项内容的具体应用与实施可参照国际标准ISO22000-2018《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
  第五,检验检测技术核心因素包括但不限于进料检测、生产检测和出厂检测。企业应设置与企业生产规模相匹配的检验室,室内设施设备均应获得有效的检测/计量/检验报告。此外,在人员配套方面,检验人员应具备相应等级的技术能力,并获得相应资质证书。
  召回管理主要指按召回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为主线,将召回管理措施划分为事前管理、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三个阶段,其中事前管理应涵盖企业产品召回制度的建立;事中管理应涵盖己投入市场的不合格品的停产和召回;事后管理应涵盖被召回食品的无害化处理或者销毁。
  2.2.2软实力策划与建设
  软实力建设是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管理的长效驱动力。软实力建设的核心是企业诚信管理体系的建设。诚信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是企业安全生产的保障,更是企业良好文化的体现。考虑到同一诚信因素可能涉及产业链多个环节,故不能单一地按照产前、产中和产后进行划分,而应先进行顶层设计,经统一筹划后再进行细化分解。最终考虑将生产经营、产品供应、广告宣传、服务提供、新项目开发、相关方、履约责任、社会责任、诚信文化等重要的诚信评价因素纳入到食品生产企业诚信管理体系中(见圖2)。需说明的是,新产品开发诚信因素包括新产品开发与其预期用途、技术改造等方面;社会责任诚信因素包括公共责任、道德行为和公益支持等方面,涉及安全食品提供、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立、配合政府各类监管工作(包括产品抽查、信用监管、风险监测等)、员工权益保障、信息发布真实性保障、公益捐助等元素;诚信文化因素包括企业文化传播、企业质量意识、企业品牌建设、企业遵纪守法等元素。此外,企业诚信文化建设离不开企业组织架构建立健全、员工诚信意识和能力的培育、企业有效信息的上传下达等基础保障工作。
  为有效评估食品生产企业诚信管理体系的建设情况,企业一方面应不断收集与本企业有关的内部和外部诚信信息,通过采用内部管理评审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评审的方式,评估诚信管理体系建设和运行的有效性,并不断持续改进;另一方面应配合政府监管部门对食品生产企业的信用分级监管工作,进而推进信用信息应用、加强社会诚信管理、推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8712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