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05方案”中“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姜秀英,陈春红,刘振清

  摘要:“05”方案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由高校文科学生的必修课改为高校文理工各类专业学生的公共选修课。随着课程性质和学习对象学习基础的变化,课程建设面临挑战。因而创设一种合作、对话与探究的课程文化就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05方案”;“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文化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2-0224-02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部先后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关于印发〈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见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简称“05”方案),就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作了新的规定。其中,“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由高校文科学生的必修课改为高校文理工各类专业学生的公共选修课,这就使更多的理工科学生能够有机会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更多地了解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随着课程性质发生变化,有很多问题也随之出现。如学习主体认识问题与思维方式的不同,学习主体自身原有基础的差异,课程性质变化导致学生重视程度不同等。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深感在课程建设的同时,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创造一种新的课程文化,即营造一种合作、对话与探究的课程文化,使学生在情理交融、身心统一的良好氛围中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改革教学内容:将教学重点、难点与热点结合起来,采取分专题授课的形式,增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有效性、针对性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一门以国际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跨学科的高校政治理论课,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课程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法律、国际关系史等多个学科,是历史与现实、学理性与政策、多门学科知识与方法的结合。为此,在教学内容上,通过结构优化与简明表达,按照“与中国有关的世界问题”和“与世界有关的中国问题”作为选择教学材料的基本标准,以“变革中的世界与中国”作为重点,更新教学内容,体现时代性,采取分专题授课的形式,如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政治格局多极化、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美国的全球战略与中美关系、日本的政治大国战略与中日关系、欧洲一体化进程及其影响、俄罗斯的对外战略与中俄关系、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的对外战略等。这样,将教材内容按照经济、政治、军事、主要国家主体进行分解,形成有特色的具有科学、规范和创新精神的课程教学大纲,形成有特色的详略得当、符合学生实际的教案讲稿及简明教科书。课堂上,再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热点焦点,把一周来国内外发生的大事要闻及这些事件发生的背景告诉学生,比如西藏“3・14”事件、北京奥运会当天的俄格冲突、“7・5”新疆事件、金融大海啸、美国轮胎特保案、日本民主党执政等,由此增加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兴趣,使他们关注时事热点,主动与老师进行探讨,并对下一次上课有所期待。学生学习兴趣开始浓厚起来,问题意识也明显增强,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改革教学方法:“以人为本”,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教学方法改革是“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教学的持久动力,好的内容还需要好的方法来展现才能取得最佳效果。由于本课程有综合性强、现实性强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在教学中除常规教学方法外,还可以而且应当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方法,使课堂教学融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于一体,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仅以研究式教学方法为例。
  研究式教学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它以其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为基本特征,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针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综合性强、教学难度大,内容覆盖面广的特点,在教学课时紧张的情况下,为达到将理论教育、知识教育和价值观教育融为一体,营造一种新的课程文化,以体现目前新课程改革的“以人为本”的新理念之目的,我们采用了研究式教学方法。其教学模式实施的流程可以分为:预习研读教材―设置问题―开展研究―成果表述与评价四个阶段。
  研究教材,发挥教师的组织协调作用,这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学内容与中学世界历史和政治的内容有所重复,但又有所不同。预习教材,有所侧重,特别是当前世界政治经济的热点问题学生都很关心,教师不能避重就轻。总之,要以一种有趣、感性的形式和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始学习的第一步,使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为探究问题奠定学习基础。
  设置问题,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问题的设置应当以课本知识为依托,关注世界政治经济的趋势与走向。问题可以由教师设置,也可以由学生设置,主要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可以一次设置几个问题,也可以就一个问题展开研究。在实际的操作中,要注意教师应当着力指导学生侧重一个方面作为研究方向,依据具体、可行、新颖、现实的原则来设置问题,避免流于形式。
  开展研究,发挥教师的监督作用。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常用的学习“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几种方法,如比较法、数据法、文献法、咨询法等,以网络、视频、纸介资源为主要手段,开展学习。其次,要求学生制定一个学习目标,学生就可以上述目标和方案进行自主研究学习。在获取所需的信息之后,要对已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综合。研究成果的表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教师要教会学生用恰当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
  成果表述与评价,发挥教师的总结、评价作用。这是整个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会大大增强,认识水平会因此而得到提高。常见的交流方式有探讨、辩论、模拟、论文、读书报告会、多媒体、表演、展览等。
  以《苏联解体的原因》为例,进行如下的研究过程:
  1.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苏联解体的直接和深层原因”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启示。
  2.研究的具体实施
  (1)准备和指导。事先给学生布置一些书目、文章,同时介绍研究的意义、程序,引导学生通读教材有关的内容,了解“苏联解体”的来龙去脉。为分析解体原因打下前提基础。
  (2)设置问题。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深层原因又是什么?除了教材介绍的几点外,你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它对世界上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哪些经验教训?
  (3)开展研究。学生会按照教师交给的几种方法,根据教师提供的书目或文章,利用网络等资源查找有关资料,获取相关信息,激起极大的兴趣和求知欲望。然后,把收集和整理的资料进行汇总,开展研究,得出结论,尤其是对苏联解体留给我们的经验教训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在研究的基础上,写出总结报告。
  (4)评价与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应该先进行自评,然后在班级进行交流,各抒己见。教师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把关,有一定创新观点的,也可向有关媒体(如报纸、杂志、有关网站)推荐投稿,尽量使成果得到最高效的展示。
  研究式教学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这种教学法,需要教师观念的更新和积极的引导,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误区并进行纠正,对学生认识不够深刻的地方,有针对性地加以补充讲解,从而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有机配合,让课堂成为学生主动思考的天地,学生在自己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整个教学过程实现了教的内容与学习兴趣的有机结合。
  此外,组织学生观看好的资料片,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一方面,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时事”和新华社出版发行的“参考消息”时事音像版,以及中央电视台等的一些专栏节目,如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今日关注》、北京电视台的《天下天天看》、东方卫视的《环球周刊》,因时效性强,资料丰富,观点权威而深受学生欢迎。这也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
  总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强调一种共建共享的课程文化,让学生积极参与,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参加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来。师生在共同探讨中,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王正宇.对提高“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教学效果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21).
  [2] 肖军.研究性互动式教学探析――以《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为例[J].世纪桥,2009,(9).
  [3] 陈海燕,孙红霞.《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理念探讨[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2).
  [4] 黄朝峰.《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1).
  [5] 谷炜江.利用网络优势加大研究性学习中师生交互的力度[J].教书育人,2007,(3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60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