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述新时期新农村文化建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郑长兴

  摘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目前还相对滞后,但搞好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新时期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加强新时期的农村文化建设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农村及全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新时期;新农村;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0-0049-02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如果说经济、环境等要素是新农村建设的“硬实力”,那么文化则是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它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农民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对广大农民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发挥着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破除保守习气,克服传统观念,保证新农村经济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才能增强农村的综合实力。
  一、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还相对滞后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之下,新农村文化建设呈现了较好的发展局面,为三农问题的解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总体上说来,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
  1.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令人担忧。“早上听鸡鸣,白天听鸟啼,晚上听狗叫”,这是许多农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由于社会所提供的文化公共产品不足,自己又无一定的经济实力购买文化商品,因此文化生活贫乏、孤单和枯燥,给农村消极文化现象的产生、发展留下了太多的时间和太大的空间。在急剧的社会变迁中,来自现代化和城镇化的理念极力要用都市文化来取代农村文化。同时,各种低俗和消极文化也乘虚而入,侵蚀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大量民歌无法得到传承,传统节目也在渐渐消亡,农村文化处于边缘化的境地。
  2.农村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文化动力。农民增收乏力,农村发展缓慢,农业弱势地位难以得到解决,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问题尽管是复杂和多因素的,但农村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越来越不相适应也是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表现出强劲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当前的市场经济及现代价值的侵入,使农民传统的生存价值边缘化,农民作为自己生活的主体地位,被一种强有力的外来力量所压抑和排斥,而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
  “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等重大方针政策,其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而要完成这一系列任务,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是关键。因此发展农村文化,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也成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
  3.国际文化竞争日渐激烈呼唤新农村文化建设提速。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为代表的一批西方学者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和著作,鼓励美国将其现行的文化价值观推广到全世界,为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提供理论根据。他们断言,文明冲突不可避免。并公开宣称,美国的民主制度是人类历史的终结,人类社会最终都要走向美国的模式,历史将把所有的人都塑造成抱有美国式的价值观、民主自由与个人至上的人。这就无疑与我们中华文化追求的社会理想针锋相对。
  不仅如此,文化还作为世界经济竞争的软实力,日益成为国际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跨国企业的竞争中,国外许多大企业,进入中国并取得竞争地位就是依靠其独特的企业文化优势。农业是中国的弱势产业,又是中国的命根子;农村是中国发展的难点,又是中国发展的希望所在,是中国政治经济安全的大后方。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在农村,农村不仅要抵抗国际竞争的强势冲击,要在强大的国际竞争中保持稳定并赢得发展机会,更为重要的是要建设具有我们民族时代特色的农村文化,增强中国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实力,抵御国外强势的文化侵蚀。
  二、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1.农村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有机统一。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同样要三大文明一起抓,既要有快速发展的农村经济、环境面貌等硬件建设,更要有农村文化、村风民俗等软件的要求,还要有基层民主等政治文明建设。因此:农村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不仅是主要内容之一,也是评价新农村建设成败的主要标准之一。可以这样说,没有农村文化的推进,就不可能真正地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
  2.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是互为作用的有机体。物质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备条件,快速发展的农村经济为农村文化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不可否认良好的文化氛围能对经济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农村文化反过来促进农村的经济建设,良好的民风民俗、邻里关系等文化内涵将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村投资环境。
  3.农村文化有力地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文化是农村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农村精神文明的主要力量。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也是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农村文化将以自身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改变着农村的生活习惯、邻里关系、村风民俗,在继承历史的传统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吸收当代文化健康科学的因子,推陈出新地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
  三、如何加强新时期的农村文化建设
  针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我们应从四个方面来着力加强新农村文化的建设。
  1.重视突破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制度瓶颈。首先,要强化文化职能部门的独立建设。过去县乡两级文化部门很大程度上是“养人”式的文化运行体制,根本就没有足够的能力和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入到为农民提供文化服务中,特别是乡镇七所八站由于机构的精简,文化站早已是名存实亡,致使乡村文化体系“空壳化”运转;其次,转换乡村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从政府行为上看,由于在文化建设方面不仅难以像经济建设和招商引资一样看到高楼大厦的崛起、工厂林立的壮观,也不可能带来立竿见影的财政收入和显著增加老百姓的收入,因此沿行的文化体制一向缺乏积极性。特别是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政府考虑的还是房屋规划、公路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如何活跃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则很少投入。这样就形成了今天这种怪现象:应该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应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却长期依赖政府。“政府出钱办、群众围着看”送去的“文化大餐”却往往很不合农民胃口,农民并不领情,以致“来了就热闹,人走就茶凉”,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文化温饱”。因此,唯一的对策只有政府充分认识到农村广泛活跃的文化中介组织的重要性,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从当地的基础和条件出发,将政府力量作用于社会力量,将时代资源嫁接于传统资源,才能使政府力量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才能唤醒农民的参与热情,从而形成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力。
  2.重视选拔高素质的乡村文化建设干部队伍。在文化建设体制进一步理顺的情况下,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应该是农村的高人、能人、强人和文化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者,更应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分子,他们应该集领导者、组织者、参与者、活动“专家”于一身。有这样的身份和本领,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就能够纵横捭阖、得心应手。这给选拔乡村两级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乡村干部培训提出了更新的要求。通过传授具有乡土特色的文化知识和文化技能,让他们去编织农村文化绿洲,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3.重视村民全面素质的提高,发挥农民的主体创造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是要遵循农民主体的原则,鼓励农民主动参与,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要坚持依靠农民、发动农民、相信农民,农民的事情农民自己做主,农民的事业,由农民来办。如果在文化的创造上,农民成为了旁观的局外人、简单的劳动者,这种身份不仅造成农民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冷漠,而且使我们传统的民族文化的发展没有了源头活水。因此,能否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人翁精神,让他们能积极参与、积极融入到新农村文化和经济建设中来,是决定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速度和成败的关键要素。
  4.重视传统乡土文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当前文化产品的提供者、制造者和传播者把眼光主要放在反映都市生活上,却不熟悉农村、不了解农民,以为想当然的情况就是农村的情况,以为自己的喜好就是农民的喜好,坐在空调房里闭门造车而非深入田间地头调查研究。脱离了沿袭和传承的乡土文化,新农村文化建设只能是纸上谈兵、缘木求鱼。事实上,在广大农村遍布着巨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的民族文化就“活”在广大农民日常生活中。如红白喜事、修谱祭祖、庙会仪式、逢圩赶集等,具体到吹唢呐、扭秧歌、舞狮子、赛龙舟、放孔明灯、听采茶戏等项目,实质上就是农民在自娱自乐。在这些活动开展时,农民的情感得到大释放、精神得到大愉悦、眼界得到大开阔,也是他们信得过、学得来、接受快的一种途径。只有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文化遗产价值,只有重建文明的健康的有凝结力的风俗,才能保持乡土社会的淳朴和憨厚,才能与构建“和谐、稳定、富裕”的新农村宗旨相统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62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