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高校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的几点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嘉琳
摘要:网络信息的海量和易传播性、共享性促使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必须向网络空间拓展,这样就对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及信息资源建设提出了挑战,促使图书馆的馆藏文献信息必须由单一的现实馆藏,变为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并进。作为信息传播中心的图书馆,是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因此必须尽快由传统模式向网络化、数字化图书馆过渡与转型。
关键词:图书馆;资源共享;图书情报;网络化
中图分类号:G25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0-0279-02
一、图书情报组织网络化,是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关键
图书馆网络化程度标志着一个国家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水平。高校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与图书馆网络化有着密切联系,高校图书馆现代化必须建立在网络化的基础上,同时,也只有图书馆实现现代化,才能有效地促进网络化的不断完善和扩大。网络化有利于资源共享,文献资源共享是对文献收藏部门的整体而言,文献收藏不仅要有一个合理的布局,而且文献利用要着眼于全局,做到互相调剂、互通有无,“资源共享、信息互利”。然而享受文献资源必须以具备一定的条件为前提,文献资源共享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它作为全球图书馆事业领域的一种共同奋斗目标,长期以来激励着众多的有心人执着地探索与实践,尤其计算机自动化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被引入图书馆业务工作后,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事业便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迅速扩展到整个世界。衡量一个文献信息服务部门的服务能力,便不再单纯地以馆藏来作为评估标准,而更多的则是视其信息资源可获知识能力和可获得能力,通过许多非物质手段来满足信息用户的需要,在适应信息全球化、信息需要个性化发展的同时追求信息服务的高效率。
我国的文献资源共建与共享事业在图书馆界的共同努力下,也已经有了长足进展,1994年起步的CERN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建设和1999年启动的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是这项工作的集体行动重要标志,特别是CALIS提出的“整体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联合保障”的方针,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网络的建设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协作原则,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这两者基础上,1999年初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协作会议又通过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惠,自愿参加”的协作框架模式,使协作有了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然而,由于馆藏基础条件、设备和技术力量以及地域因素的影响,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在资源共享与共建的大集体中地位和作用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在现代信息环境中高校图书馆的图书、情报组织的网络化,是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关键。只有改变自身的劣势地位,充分挖掘潜力,努力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以服务求生存,求发展,以有限的投入取最大的产出效益,才能在资源共享的共同体中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
二、资源共建的发展趋势
资源共建是根据资源共享的需要,由图书情报工作者和用户共同建设资源的过程,两者互为因果联系。即资源共建以资源共享为目的,没有目的,共建就失去意义;资源共享又必须以资源共建为前提,没有前提,共享就无从谈起,目的也达不到。而要资源共享活动不停止,资源共建就是个无休止的过程。尽管如此,资源共建与资源共享之间,在程序上仍有共建在先,享受在后的过程,打好共享的基础,才能使共享活动正常开展。当然,在建设过程中要尽可能早地发挥共享的功能,使资源发挥效用。
文献资源的共建,要以资源整体布局的需要为依据。这种布局综合了现有资源的分布基础、区域经济环境、未来发展和方便用户等因素。一般地说,它既不损害个体单位的利益,又能满足资源共享的整体需要。布局中没有若干资源中心,也是区域活动的中心,成为重点建设的点;同时,由其余收藏单位组成区域活动的面。中心与面,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但中心的发展战略不能仅局限于自身,而必须着眼于它所辐射的整个活动面。
三、开发书刊资源有利于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
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每年用外汇6 000万美元引进技术书刊,进口图书10万种,期刊2.5万种,约占国际出版量的17%,而每年要引进20万种图书,5万种期刊,才能基本满足国内需求。购书经费最多的北京图书馆,每年也不过引进期刊万余种,不及世界出版量的1/10。但是,每年花费大量外汇引进的书刊,却有70%处于无人问既状态。这些引进的书、报、刊中,文献利用率有的竟不足5%,最高的也不过30%,而通过国际联机检索,却有约40%~50%的书刊在国内找不到原始文献。一方面资源贫乏,另一方面又利用率低,已成为我国图书情报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图书情报资源不足的同时,又存在着布局不合理、重复引进造成浪费的现象。
从全国来看,引进的书、报、刊,沿海多于内地,北京大大多于其他省市,集中了全国的2/3。中国订购2.5万种原版期刊,重复量达500种以上,复本率平均10册,多的达20册,其中有1/3的重复在北京。在国内书刊方面,图书情报也存在上述问题。书刊利用率低的另一个原因是加工处理落后,信息流通不畅。由于中国图书情报事业分属文化、教育、科技等多个系统领导,在文献的收集、加工、报道和服务方面缺乏协作、规划和分工,也没有统一编制的书刊联合目录和书目报道体系,使各图书情报机构之间在全国或较大范围内无法较好地互相利用馆藏。
为了尽快结束这种尴尬局面,促进中国图书情报信息与国外的交流,减少图书馆界繁琐重复的编目工作,加速图书情报资源的共享,北京图书馆逐步采用大型计算机综合管理系统,珍贵文献保存采用缩微技术和光盘刻录技术,并率先开展“图书目录编制检索自动化系统研究”。北京图书馆还开始向国内外发行中国出版发行的图书、连续出版物的计算机可读目录,促进中国图书情报信息与国外的交流,为中国图书馆实现计算机管理、建设图书馆网络化、数字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对全国高等学校图书情报事业进行了协调、咨询、研究和业务指导,促使全国高校图书馆向整体化、网络系统目标发展。在部际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指导下,中科院、国防科工委等10多个系统开展外文期刊馆互借等方面的协作。全国图书馆馆际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得到加强。但是,这时的“网络化”,还仅限于通过开展各图书馆之间相互协作,馆际互借,实现资源共享。
四、加速我国文献信息资源网络建设的根本对策
一个国家的信息化体系中,最基本的是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建设。要加快建设整体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文献信息资源网络。采用光盘阵列技术会有如下长处:(1)有利保存(2)加快检索(3)查全率作为学科文献情报中心的高校图书馆,必然要面向社会,实行资源共享。首先向兄弟高校共享文献情报资源,同时还必须扩大向社会开放,为社会服务。具有文献情报中心性质的图书馆,决定了它们社会化的必然性,决定了它们必需向社会实行开放政策,与社会共享文献情报资源。图书馆的情报化也必然要求图书馆情报服务的社会化,向社会提供情报服务,与兄弟院校及全社会实现情报共享。高校图书馆的主要情报服务项目,均可在为本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同时,兼顾社会文献情报需要,为社会――包括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工矿企业、学术团体等一切需要文献情报的部门、单位、群体与个人,提供一定范围内的文献情报服务,使国家文献情报资源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图书馆文献情报及其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为社会提供服务,与社会实行资源共享与情报共享,可采取多种合作形式,使双方均可获得利益。高校图书馆文献服务与情报服务的社会化,都是图书馆有偿服务的主要形式;而图书馆情报产品的生产,由于直接投放情报市场,转化为情报商品,理所当然成为高校图书馆有偿服务的重要内容,成为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对社会,对学校,对图书馆都有好处。图书馆文献情报资源的利用率愈高,它们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必然愈大;图书馆用于开发与利用文献情报资源投入的劳动愈多,图书馆的有偿服务收益也必然越高。
文献情报资源的利用率,永远与文献情报中心的社会经济效益成正比例。因此,高校图书馆的深化改革,也应当在实现它的情报化的同时,促进它的社会化,并用图书馆的情报化与社会化来促进图书馆的现代化,使高校图书馆真正成为学科文献情报中心,更好地为教学与科学研究服务,为社会服务。一些条件较好、具有明显中国文献资源特色和能够提供高水平文献情报服务与高质量情报产品的高校图书馆,还可以对外开放,向国外提供一定范围的情报服务与情报产品,与国外开展文献情报交流与交换,为国家创汇。
在当今社会,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使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和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从而使我们获取信息的手段和方式更直接、更方便、更有效。网络信息的海量和易传播性、共享性促使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必须向网络空间拓展,这样就对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及信息资源建设提出了挑战,促使图书馆的馆藏文献信息必须由单一的现实馆藏变为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并进。作为信息传播中心的图书馆,是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必须尽快由传统模式向网络化、数字化图书馆过渡与转型。
我们的国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力还不够强。但是我们相信,只要各级领导真正重视,加大投入,并且抓住时机,狠抓落实,下大力气去实现文献信息资源配置的优化与重组,我国的文献信息资源网的建设和我国信息化进程就一定会大大加快步伐,我国图书情报界也一定会在共建共享的过程中,取得更大进展,高校图书馆建设也是如此。
[责任编辑 杜 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10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