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促进消费和投资关系的协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段丽丽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投资持续升温,而消费增长缓慢。我国投资和消费关系不协调主要表现在投资过旺,而消费不足。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消费增长一个单位所带动的经济增长要比投资增长一个单位所带动的经济增长大得多。因此,我们应以增加消费为主、增加投资为辅来带动经济的增长。
  关键词:消费;投资;协调;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01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2-0021-02
  
  一、消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要协调消费和投资的关系,以促进经济的增长,我们首先应对这二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到底有多少、谁居主导地位、谁居次要地位有个具体的了解。为了将其表现得更为直观、更为清晰,我们下面将利用计量经济学来进行说明。
  
  (一)数据选取
  我们以GDP来代表我国的经济增长情况,以最终消费总额来代表消费情况并用C来表示,以资本形成总额来代表投资情况并用I来表示。本文选取1978w2005年的年度数据,共28组。为了剔除物价因素,我们用当年的价格指数(以1978年为基期)对各年的名义变量进行调整,得到实际变量。另外,为了消除时间序列的异方差性,我们分别对这三个变量进行对数变换,并用LNGDP、LNC、LNI来表示。接下来我们将利用Eviews 5.,1对变量问的关系进行分析。
  
  (二)变量的平稳性分析
  为避免伪回归的出现,我们首先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所采用的方法是ADF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
  由表1可知,LNGDP,LNC、LNI均未通过平稳性检验,但其一阶差分序列均通过了检验,即这三个序列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因此,可以进入到协整检验。
  
  (三)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主要是用于分析变量间是否具有长期均衡关系。我们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进行检验。在进行协整检验之前,我们应首先确定变量的最佳滞后阶数,以便于得到正确的长期均衡关系。通过建立无约束的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由VAR模型中滞后长度标准检验中的sc准则,我们确定变量的滞后阶数为2。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如表2。
  
  由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原假设为不存在协整时,Jo-hansen检验的Trace统计量大于5%的临界值,即拒绝了原假议,倪明这三个变量同至少存在一个协整关系。而当假设存在协整关系的个数至多为1时、至多为2时,Trace统计量分别小于5%的临界值,即接受了原假设,这就说明这三个变量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即GDP、最终消费总额、资本形成总额这三者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他们之间具有稳定的长期关系。
  以LNGDP为被解释变量,以LNC和LNI为解释变量。建立的协整方程为:
  LNGDP=-0.483019+1.020722LNC+0.08888ILNI
  从协整方程中我们可以看出,GDP、最终消费总额与资本形成总额之间存在着正向的长期的均衡关系。具体的说,LNC每增加1%,将使LNGDP增加1.02%。LNI每增加1%,将使LNGDP增加0.09%。由此可见,消费增长一个单位所带动的经济增长要比投资增长一个单位所带动的经济增长大得多。
  
  二、正确处理消费和投资的关系
  
  投资和消费是内需的两个主要组成成分,增加投资和消费就能扩大内需,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由前文中的实证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比投资要大得多,依靠消费增长来促进经济增长将更为高效。因此,我们应以增加消费为主、增加投资为辅来带动经济的增长。目前,全球平均的消费率即消费与GDP之比为77%左右,那么我国又是怎样呢?2000~2005年,中国投资率分别为35.3%、36.5%、37.9%、41.0%、43.2%和42.6%;而中国的最终消费率则分别为62.3%、61.4%、59.6%、56.8%、54.3%和51.9%。中国的投资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中国的消费率则在逐年递减,并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这种消费冷、投资热局面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原因。第一,投资受政策影响较为直接,而消费受政策影响较为间接。这也就是说,投资更容易受政策的影响,投资增长较消费增长更易实现;第二,我国居民的收入较低,且分配不均,居民难以承受过高的消费,消费启动的动力不足;第三,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等不健全,使人们重储蓄,而不敢消费。这一切,使得我们早期扩大内需,只能依靠于投资的增加。客观的说,正是由于这些年投资力度的加大,才使得我国的经济始终保持一个快速的增长。但投资的一味增加,消费的停滞不前,使得如今我国的生产过剩已达到了较为严重的地步,市场容量难以扩张,市场疲软初现。为了保证我国经济平稳、持续、健康的发展,我国政府以及各经济学家们开始将目光转向了消费,大力主张增加消费,以消费来引导投资。
  消费的资金来源于我们的收入,所以,我们应努力提升人们的收入,协调收入分配以增加消费。这里的收入分配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国民收入分配,一个是个人收入分配。前者是国民收入在居民、企业和政府三者之间分配的比例及相互关系。由于不同主体有着不同的边际消费倾向,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不同的国民收入分享结构将极大地影响社会的消费率的高低,并由此决定宏观经济的运行态势。平均起来看,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大于政府以及企业的边际消费倾向,因此,家庭是经济体系中最重要的消费主体。
  个人收入分配是在国民收入分配的基础上形成的居民这一整体中的个体的分配格局,也常被称作居民收入分配。居民收入分配会形成三类人群:收入较高人群、中等收入人群和收入较低人群。不同的人群具有不同的边际消费倾向。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当人们的收入增加时,其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的比例是递减的,这就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这也就意味着,收入较低的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最大,中等收入人群次之,而收入较高的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最小。
  我国如今的低消费、高储蓄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国民收入分配和个人收入分配不协调所致。在国民收入分配方面,我国的收入近年来快速地向政府部门集中,我国的财政收入于1995年的6242.20已上涨至2005年的31649.29,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已由1995年的10.3%升至2005年的17.3%;在个人收入分配方面,近年来,收入快速地向少数的高收入人群集中,收入差距过大。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在中国的全部居民储蓄存款中,最富有的20%的人群拥有全部存款量的80%,而其余80%的人口才拥有存款的20%。据世界银行统计,我国的基尼系数在改革开放前为0.16,2003年已升至0.458,2005年为0.467,已远远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
  因此,我们在协调消费和投资二者之间的关系时,要特别关注国民收入分配和个人收入分配问题,保证收入分配的合理化,适量增加收入在家庭部门的分配比例和避免收入差距过大,以促进消费和投资之间关系的均衡。
  人们的收入不是用来消费就是用来储蓄,消费和储蓄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所以,影响储蓄的因素也就是影响消费的因素,这主要有:人们对储蓄收益的预期、对未来消费的预期、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与否等。所以,我们也应对这些方面作适当的调整和改进,以增加消费。
  而投资的增长则要以消费为引导,企业应根据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来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针对不同收入层次和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生产出适销对路产品,增加有效供给,而降低过剩供给。
  
  责任编辑 姜 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33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