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城镇居民消费与收入关系问题实证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俊英 李晓晨
摘要:利用吉林省1984―2005年的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运用统计中的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对吉林省城镇居民消费和收入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具有长期均衡关系;短期内,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动态调整机制,由于误差修正项的存在,可以自动实现两者的长期均衡关系。
关键词:消费;收入;协整;误差修正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2-0152-02
收入和消费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吉林省城镇居民的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平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在收入增加的同时,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本文主要建立计量模型对吉林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量化分析,以期促进消费结构的更加合理。
一、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协整分析
(一)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吉林省1984―2005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Y)、人均消费支出(C)两个时间序列为基本时间序列变量,数据均来自2006年《吉林统计年鉴》。
根据误差修正模型,被解释变量的波动可分为短期波动和长期均衡两部分,短期波动由差分项来反应,长期均衡由误差修正项反应。吉林省消费和收入存在密切关系。短期内,收入的变动引起消费的变动,本期收入增加1个单位,使得本期消费增加0.862个单位;从长期来看,上一期的非均衡误差以116.1%的比率对本期的消费作出修正,这种修正力度很大,一旦短期波动偏离了长期均衡的轨道,误差修正机制能够纠正这种偏离,最终使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回到长期均衡关系的轨道。
二、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1. 20年来,吉林省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受人均可支配收入影响显著,吉林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对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弹性为0.956。
2.吉林省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序列均为非平稳,但两者之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短期内,居民消费支出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存在动态调整机制,由于误差修整项的存在,可以自动实现两者的长期均衡关系。
(二)建议
1.进一步提高居民的实际可支付能力。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吉林省城镇居民的消费市场会更加旺盛,要进一步提高消费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就要提高居民的支付能力,尤其是提高低收入户的支付能力。一方面要增加居民的收入,实际收入增加了,相应的各项消费支出会得以增加(即收入的消费效应)。另一方面,继续完善消费信贷制度,提高居民当前的支付能力,以促进消费的增长。目前,吉林省城镇居民的基本消费已得到相对较好的满足,这样就要推动城镇居民较高层次的消费,如汽车、住房等,而这部分消费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人消费信贷。
2.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首先,强化收入分配调节,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吉林省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扩大消费需求。其次,在推行就业、住房、医疗、教育制度改革时,要充分考虑到居民预期的变化和由此可能带来的后果,同时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化解其产生的不利影响,稳定市区居民的收支预期。另外,要充分考虑中低收入户的物质承受能力,利用财政支出对中低收入户支付的改革费用进行适当的货币化补偿,以减少其支出预期和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从而减弱消费倾向的下降趋势。
3.要利用财政税收杠杆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兼顾社会公平。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失业、贫困、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投入,运用税收政策,加强对高收入群体的税收征管,以调节社会各阶层的收入水平。
总之,扩大消费需求是我国现阶段进行宏观调控的一个重点。这些目标在短期内是难以实现的,解决消费需求不足问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何永贵,白洁,黄仁辉,刘文龙.关于居民收入与消费趋势的宏观经济量化分析[J].经济纵横,2005,(10)
[2] 吴绍中.关于消费结构的几个问题[J].商业评论,2001,(7).
[3] 刘方械,张少龙.支撑经济增长――中国消费.储蓄.投资研究[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
[4] 范剑平.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 李实,张平.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实证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43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