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克华

  提要在我国,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农村是社会的基础,农民是社会的主体,“三农”问题是目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之一。“三农”是农村金融的天职,农村金融要一如既往地做好支农工作,始终坚持“立足社区、服务三农、城乡互动、富民强国”的市场定位,切实发挥农村主力军和联系农民金融的纽带作用。
  关键词:农村金融;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三农”问题是目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之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如果“三农”问题不解决,我国实现小康社会的理想蓝图将成一纸空文。“三农”问题的解决,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途径是培育和完善农村要素市场、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保持农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所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农村金融的发展和支持。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严重阻碍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很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关注和研究农村金融问题,这在目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金融现状的分析,阐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一)农村金融边缘化。在农村正规的金融体系中,只有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业务涉及到农业。中国农业银行的建设初衷是为了支持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但是随着1996年农业银行开始走商业化道路,秉着“赢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的经营原则,大部分的农业银行贷款投入到了国有农业经营机构和乡镇企业,实际业务与农业、农户无直接关系。农业发展银行是一家政策性银行,其业务也不直接涉及到农户,而是承担国家规定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并代理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随着农村改革市场的不断深入,其支农作用十分有限。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面向农户的贷款种类单一、贷款金额较低、贷款期限短,根本无法满足广大农村对资金的需求。只有农村信用社才是一家真正和农业、农户有直接业务往来的机构,是农村金融机构中向农村、农民和农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核心力量。但农村信用社由于历史包袱重、资产质量差、服务手段落后、产权结构不明晰等因素,无法发挥其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目前,农业新增贷款80%以上来自农村信用社,仅仅依靠农村信用社根本无法满足所有农民、农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
  (二)民间借贷普遍,但没有获得合法地位。民间借贷一般发生在亲戚、熟人、朋友和邻里之间,相互比较了解,手续简便快捷,无需抵押担保手续,最多是一张借条,有时仅仅是口头约定而已。民间金融的存在和发展符合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解决农民个人、乡镇企业生产和其他资金急需,弥补金融机构的信贷不足,加速社会资金流动和利用,起到了拾遗补缺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其自身的缺陷,也对经济的运行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1)民间借贷是一种自发的、盲目的、分散的金融活动,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支持,多属私人交易行为,常会使农民面临一系列的风险,如引发债务纠纷,甚至有的民间借贷用于赌博、吸毒等严重违法活动,严重扰乱金融市场秩序和危害社会稳定;(2)民间借贷利率较高,许多企业或个体户从民间所借资金利率水平一般都很高,比银行同期利率高2~3倍,大大加重了个人和企业负担;(3)民间金融在一定程度上会抵消国家宏观调控的效果。民间金融是在体制之外和政府监管之外进行的,具有分散性、自发性和趋利性的特点,因而其融资活动可能与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相抵触;(4)民间金融活动的频繁性、隐蔽性及其“体外循环性”的特点增加了中央银行对一定时期社会信用和社会资金总量统计与预算的难度,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
  (三)农村金融风险加剧
  1、资本充足率过低,流动性风险过大。资本充足率是衡量一个金融机构经营状况是否稳健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为了保证金融机构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各国金融监管当局都要求金融机构达到一定的资本充足率,中国人民银行也对包括农村信用社在内的金融机构提出了必须达到8%的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但是,农村金融机构在长期的资产扩张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资本的增长速度并没有跟上资产扩张的步伐,导致资本充足率节节下滑,由于资本充足率过低,导致许多农村信用社面临巨大的流动性风险。
  2、农村金融机构经营风险与日俱增。近几年来,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质量和盈利能力都出现了下降趋势,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流动性方面。活期存款的比重(农业银行)从2006年的26.89%增加到2008年的43.52%,而同期中长期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从55.75%上升为64.30%,资金来源的短期化与资金运用的长期化之间的矛盾日益凸现;(2)安全性方面。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不良贷款额数字惊人;(3)盈利性方面。农业银行2009年净利息收益率仅为3.03%,收益率过低也说明金融机构的长期风险有所增加。
  3、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比例过高。考察金融机构风险水平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不良贷款率。据银行业金融机构税后利润情况表(2008年)显示,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构成中,80%以上的利润来自贷款提供的利息贡献。在资产结构如此单一的情况下,贷款质量成为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因素,不良贷款成为困扰农村金融机构的首要问题。农业发展银行自成立以来,在支持农业、从紧农产品流通、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利益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也背上不良贷款的包袱。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不良贷款额触目惊心。
  
  三、解决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的建议
  
  (一)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按照金融需求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加快改革和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和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农村金融体系。具体措施有:(1)对于中国农业银行,可以把支持的重点转移到农业龙头企业以及涉农企业上来,积极支持乡镇优质企业二次创业,做好与农村信用社的交叉定位,同时继续代理部分政策性支农业务,国家应当在税收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和补贴;(2)对于农业发展银行,中央应适当放宽其职能范围,将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资金纳入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范围。改变目前农业发展银行只负责国家粮、棉、油收购贷款的格局,扩大业务范围。调整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结构,逐步将支持重点由农产品流通领域转向农业生产领域;(3)对于农村信用合作社,要加快其改革,积极发挥其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大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的改革力度,实现农村信用社利率的市场化;加快其产权改革,按“农民入股,由入股社员管理,主要为入股农民服务”的要求,体现合作制的特性;同时在清产合资的基础上,解决农村信用社因政策性因素形成的呆坏账,国家可以给农信社的贷款提供更多政策优惠;(4)对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应大力开发贷款种类,适当增加贷款金额和延长贷款期限;(5)探索建立地域性开发银行和中小企业促进银行,如日本就有专门的冲绳振兴开发公库为冲绳地区的开发提供长期资金。
  (二)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发展其对农村正规金融的补充和辅助作用。政府应该承认民间金融的合法性,使其合法化、公开化和规范化,以增加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满足“三农”多层次的融资需求,有利于增强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力,抑制农村高利贷,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良性发展。民间金融不仅能够增加农村金融供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中小企业、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而且能打破农村金融市场垄断格局,通过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的竞争来促进农村正规金融组织不断深化改革,改进服务质量,使农村金融市场真正按照市场经济机制运行。民间金融的存在相当程度上也克服了市场交易中的不确定性,节约搜集信息和相关监督成本,增加交易成功的可能性。政府部门应该为其提供一套合理的制度安排,确立公正有效的竞争规则和市场约束机制,并给予经济主体充分的选择权利和发展空间。(1)适当放宽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为民间金融组织发展提供一个较为宽松的金融竞争环境,让其能够在“公平、公正”的舞台上与正规金融机构平等竞争;(2)分步骤、有条件地允许农村金融采取多种融资方式展开业务;(3)给予民间金融组织税收上的优惠,减少在资金融通,利率市场化方面的限制;(4)规范民间金融的组织形式,加强对民间金融活动的监管。
  (三)加强金融监管,建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预警与评价体系。(1)建立网络,在联手制裁上求突破。对过去欠贷单位、企业和个体私营的贷户,杜绝对其发放新贷款,严禁跨区域发放贷款;(2)推行“贷款证”放贷,加大支农力度,在创建“信用村”上寻突破,通过创建“信用村”活动,促进农户信用意识增强,积极归还欠贷,同时按规定发放农村小额信用贷款,扩大支农贷款,分散贷款风险;(3)完善内部风险评级制度。要制定并实施识别、计量、监测和管理风险的内部风险制度,使风险评价做到全面化、系统化和动态化。加强对新增不良贷款、大额贷款和关联贷款的检测;(4)按照综合评级结果,分类处置、重点监控。建立风险动态跟踪体系,针对业务存在的潜在风险,帮助其提高风险识别、量化和管理能力。加强窗口指导,及时有效地引导农村金融机构识别和处置风险。
  
  四、结束语
  
  农村金融的改革和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虽然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正在从不同的层面展开,政府对农村金融供给萎缩及其导致的严重后果也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是,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模式。因此,农村金融改革应当结合产业结构的特点,根据当地农村发展的具体情况,以便民、利民为着眼点,大力发展多种类型的金融组织,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金珊.农村金融体系中信用社和合作金融应有各自的空间[J].财政研究,2006.2.
  [2]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分析[J].财经研究,2006.4.
  [3]郭河彬.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形成与化解[J].金融观察,2006.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78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