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太和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介绍了太和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现状,总结了当地在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为当地中药材产业的提质增效提供借鉴。
  关键词    中药材;产业现状;成效;问题;对策;安徽太和
  中图分类号    F32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0-0079-01
  太和县近年来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突出发展壮大中药材产业,打造“精准扶贫”增收新亮点。本文着重介绍了太和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和取得的成效,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以促进当地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发展。
  1    发展现状
  太和县现代生物医药聚集区已被列入安徽省首批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发展基地之一,县“十三五”规划把打造 “医药高地、诗画太和”作为发展战略目标。为推进医药高地建设和大健康产业发展,太和县出台了《太和县扶持绿色中药材产业示范园建设办法》,规划以大新、李兴、倪邱、宫集为中心,建设绿色中药材产业示范园,辐射周边乡镇,到2020年打造2万hm2省级绿色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并对示范园区内的种植大户和企业给予财政资金奖补。目前,全县中药材种类有30余种,其中大宗道地品种主要有薄荷、桔梗等,其他品种主要有桑果、药牡丹、决明子、板蓝根、白术、白芷、柴胡、大青、山楂、黄蜀葵、杭白菊等,稀有名贵品种有知母、三七、石斛、何首乌、红豆杉等。据统计,2018年全县中药种植面积达7 106.67 hm2,产量11.6万t。全县13.33 hm2以上的规模种植大户有153户,面积3 866.67 hm2,其中20.00 hm2以上的种植大户82家。
  现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市级13家,其中桔梗初加工龙头企业6家、薄荷初加工龙头企业5家、板蓝根加工3家,市场影响力较大的中药材加工企业有悦康天然药业、贝克药业、一帆香料、哈博药业、安徽冠禅生物、鹏宇中药材、利民中药材、安徽御芝堂药业、安徽福隆生物科技等,主要加工产品有桔梗系列保健食品、薄荷脑等系列产品以及板蓝根、丹参、金银花颗粒产品等。目前,李兴镇已成为桔梗生产、加工和购销集散地,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其桔梗丝、干桔梗、桔梗菜等主要产品销往我国东北及韩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2    取得的成效
  2.1    形成了区域规模
  太和县形成了具有一定种植规模的乡镇或基地,如以李兴镇、清浅、双庙、大庙等乡镇为主的桔梗基地,以胡总、大新、肖口、三堂等乡镇为主的薄荷基地,以倪邱、桑营、洪山等乡镇为主的药牡丹、知母等基地,以宫集、二郎、阮桥等乡镇为主的急性子、丹参基地,以坟台、原墙、高庙等乡镇为主的桑果基地。这些乡镇农民掌握了一定的种植技术,进入了稳定发展阶段,形成了3个主要栽培经营模式:一是李兴、宫集、倪邱、清浅、大庙等地的“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一体化经营模式;二是桑营、双浮、三堂等地的“果药间作”“林药间作”等“仿野生”的立体种植模式;三是坟台、五星、高庙、阮桥等地专业大户带动贫困户发展的新型产业扶贫模式。
  2.2    推动了品牌建设
  太和县中药材生产方式逐步向专业化生产方向转变,其组织形式有2种:一是县域中药材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签订种植协议,根据订单组织生产;二是中药材大户或中药材企业通过流转土地连片种植,形成规模化生产。太和县薄荷、桔梗等道地中药材生产优势明显,目前太和桔梗被列入“十大皖药”榜单,太和(李兴)桔梗产品已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太和薄荷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知名区域品牌。
  2.3    促进了农民增收
  中药材种植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一般都高于大宗粮食作物。常规中药材年产值在4.5万元/hm2以上,个别稀有名贵品种效益在15万元/hm2以上。如白芷产值在15万元/hm2左右;桔梗种植后3年出土,鲜重售价4元/kg,年平均产值超过3万元/hm2;铁皮石斛鲜条单价600~1 000元/kg,产值约90万元/hm2。目前,不少农户依靠发展中药材已经脱贫致富,如倪邱镇张奇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薄荷24 hm2,年纯收入达120万元,并带动周边78个农户;大庙镇张伟种植0.33 hm2铁皮石斛,年纯利润30万元。
  2.4    带动贫困户脱贫
  太和县规划的四大绿色中药材示范园区,重点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突出发展特色中药材等產业,并将其作为产业扶贫的抓手,采取“能人大户+贫困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基地+贫困村”等模式,鼓励能人大户通过合作、入股、劳务等方式,吸收、组织、带领贫困户增收脱贫。根据贫困户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实际情况,设立不同的帮扶就业岗位:50岁以下、身高在1.6 m以上的,可以从事装炕、出炕、浇水等工作;50~60岁的可以从事收割、装箱等工作;60岁以上的,可以从事拔草、药材分拣等工作,基本上做到大部分贫困户有活干、有钱挣。
  3    存在的问题
  目前,太和县中药材生产有了一定规模,但产业化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种植分散、规模较小;二是标准化种植程度较低;三是销售渠道单一;四是加工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尤其是精深加工企业较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1]。
  4    发展对策
  4.1    推进标准化、园区化、产业化经营
  加大技术推广和服务力度,实行绿色规模化种植、标准化订单生产,培育中药材与创意园林、生态药膳与健康休闲相结合的新型业态,着力培育一批中药材区域品牌、产品品牌[2]。
  4.2    积极创建绿色中药材知名品牌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名优药材品种及有临床特色的中成药原料药材品种,鼓励申报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识的中药材产品,提升中药材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积极组建产、学、研、贸一体化的绿色中药材产业联合体,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能人大户+贫困户”等经营模式,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3-4]。
  5    参考文献
  [1] 康天兰,刘学周,曹占凤,等.甘肃中药材生产形势分析及发展对策[J].甘肃农业科技,2019(1):90-94.
  [2] 此里卓玛,闵康.迪庆州中药材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J].云南农业科技,2019(1):63-64.
  [3] 张如义,吕向阳,陈艾梦,等.四川省内江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1):180-182.
  [4] 何爱珍,张薇,何建红,等.淳安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19(1):19-23.
  作者简介   王婷婷(1976-),女,安徽太和人,高级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收稿日期   2019-02-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8940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