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国际贸易学教学改革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胡 萍

  提要国际贸易学是国家教育部制定的财经类核心课程之一,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在学科建设和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结合现有教学现状,提出该课程的改革思路,为提升国际贸易学的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际贸易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C42文献标识码:A
  
  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根据教育部有关课程改革与建设精神,参考国内外一些高校课程建设现状,立足本校实际,结合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拟对国际贸易学课程加以改革。一是基于我国“入世”前签订的各种过渡期条款的陆续到期,对外贸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不断涌现出新的国际贸易问题,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研究成为当务之急。因而,传统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组织方式和教学方法都需做出调整。因此,国际贸易学教学改革是国际形势和社会实践的需要;二是国际贸易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结合的课程,而我校国际贸易学教学大纲及其教学内容中却没有相关的实验环节,学生对国际贸易实践的认知仅仅停留在教师的讲解,理解不够深刻。因此,有必要在理论教学的同时适当增加实验教学环节,如通过外贸实务模拟系统、国际金融等实验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进出口业务的操作流程、国际惯例和相关法规,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学生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以应用型本科人才为培养目标的独立学院,它不同于一般高等教育本科,培养的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目前,我校几个专业都开设这门课程,培养目标应该体现差异性。而我校不同专业都用同一本教材的现象,使用同一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考核要求上也不能体现不同专业的特点和差异,各专业基本上都采用单一的课堂讲解和期未同一试卷考核方法。上述问题的存在,使不同专业的在此课堂的教学出现雷同现象,对此,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反映很大。
  2、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不能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用来解释当前的热点经济现象、国际贸易问题;更不能用学习的理论知识指导实际,对国际贸易概念的理解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次上,对进出口业务流程很模糊,对案例分析缺乏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一学期结束,学生反映不知学了什么知识,理论学了也不知有什么用途,对实务甚是不了解。
  3、学校教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①滞后性。当今的世界是知识爆炸的世界,科学技术与信息飞速发展,新理论、新名词不断涌现。但许多独立学院因经费或其他原因不能将这些知识内容及时编入或更新内容,致使教材的知识内容出现陈旧性与滞后性;②教材形式单一、枯燥。现在我校通用的教材还基本上以教科书为主,这种单一的纸上教育让学生感到很枯燥,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学生从教材中接受的大多是间接经验和现成的结论,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是极为不利的。即便有些教师拓展课外知识,但是有些学生认为教材上没有的,考试也不会考,所以不愿积极思考,致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陷入尴尬的境地。
  4、学科之间重复内容太多。例如,《国际贸易学》前几章节讲国际贸易模型,《服务贸易学》前几章节还是讲国际贸易模型;《服务贸易学》、《国际贸易学》中有关世界贸易组织章节,在《世界贸易组织概论》全都有体现,这就造成资源浪费。
  
  三、改革措施
  
  1、建立特色立体化教材。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需要,满足教育市场需求,促进教学改革。除了纸质教科书,可配套音像、电子、网络课程和资料库等。有条件的学校,可出版适合本校学生的教材,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的培养目标,加强国际贸易学教材建设。在教材编写方面突出“新、实、特”三个字,编写有水平、有特色的国际贸易学教材。同时,还要吸收国际贸易学最新发展的前沿理论,毕竟独立院校不同于高职高专学生,他们需要了解前沿理论,更讲究实用性。
  2、考试形式多样化。为克服少数学生平时学习不刻苦,考前猛突击,死记硬背60分的不良现象,考试形式可多样化,除闭卷、开卷考试外,口试也可检测学生的表达概括能力,小组讨论和课堂发言,能检测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案例分析报告能检测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知识的运用,对学生今后的论文写作以及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3、因材施教,开设重点不一的系列国际贸易学课程。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培养目标,明确不同专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用教学大纲界定各专业教学内容的基本点与侧重点,如国际贸易学专业的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实务方面的模拟操作;物流专业的学生在了解基本理论前提下加大实务的教学,让学生多掌握一门技能,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要选择不同的基本教材和参考文献,对各专业的考核要采取不同的考核标准和侧重点。如,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理论与实务相结合考核办法,理论考试占一半,实务模拟考试占一半分值;而物流专业的学生,可采用开放式多样化的考核办法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
  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①建立产学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培养学生,由学生参加不定式的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知识,提高其能力,这一方式更能适应独立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国际贸易教师可以按照教学计划和实践环节,适当地将课堂转移到实地进行现场教学。一方面能够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巩固深化学生所学技术和技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缩短学校、学生与社会、企业的距离;同时,企业可以参加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选择自己需要的毕业生,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解决本身的技术问题。因此,教师着力围绕专业组织教学内容促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②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这个基地应当由企业所提供的设备工艺先进、实验资源完备、有利于发挥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场所。企业与学校定期商讨有关教学方面的问题,协调学校与企业的关系,企业内部可为学生提供部分岗位,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5精简上课的内容,加大学科之间的协调。针对国际贸易学、服务贸易学以及世界贸易组织概论等重复的内容,各学科教师要不定期地商讨教材的处理,比如国际贸易模型主要由国际贸易学教师讲解,服务贸易教师可加大对其他方面的讲解,而世界贸易组织有关的知识可由世界贸易组织教师传授,这样一方面精简了上课的内容,同时也有利于专业的学习。
  总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为国际贸易专业的后续课程打下基础,为非专业的学生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从事国际贸易的业务能力,进而使其成为高层次的国际贸易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丽萍.国际贸易学课程教学改基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09.5.
  [2]荆光辉.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化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5.
  [3]汪雪蔚.对提高独立学院课堂教学质量的若干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82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