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收入差距扩大化体制原因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马 征
提要 收入差距扩大化已经成为我国目前经济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收入差距扩大化归根结底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出现的混乱的分配关系导致的。混乱的分配关系、经济体制的改革、政策的一边倒、所有制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得我国收入差距扩大化。
一、我国存在收入差距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一)收入差距的必然性。根据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在经济处于低水平时,基尼系数相对小,即个人收入差距不大,到了经济起飞阶段,个人收入差距扩大,基尼系数提高,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基尼系数再回落下来,个人收入差距重新缩小,只不过这一次差距的缩小是在个人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的前提下实现的。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基尼系数一直维持在0.3以下,那是在当时平均分配制度下的集体贫困并不意味着收入分配合理。至今改革开放已整整三十年,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收入分配体制。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同时也出现了收入差距较大的现象,基尼系数达到0.46。一方面我们需要看到这是我们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另一方面又要防止基尼系数的进一步扩大。虽然说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它会回落,但是不是自然而然的,还需要国家不断地改革经济体制和分配体制中束缚收入公平化的因素。
(二)合理的收入差距是必要性。我国建立的是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强调效率和竞争,坚持效率和竞争就必然会出现市场的赢家和输家,在财富分配上就必然会出现财富多的一方和财富少的一方。另外,适当的收入差距还可以充分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积极的努力去获得更多的财富,经济发展才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我们说合理的收入差距是必要的,不能从根本上去否认。但是,收入差距过大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反而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
1、收入差距过大导致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制约经济增长。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会使居民消费倾向下降,高收入阶层在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之后,消费倾向呈递减趋势;而低收入阶层,虽有较强的消费欲望,但购买力不足,加上未来各种不确定因素强化了人们的防守心理和忧患意识,储蓄倾向增强,从而抑制了居民的即期消费和潜在消费需求的增长,消费倾向表现出递减的趋势。
2、收入差距扩大影响欠发达地区农村的人力资本发展,进而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区域收入的差距、行业收入的差距自发地引导欠发达地区的大批劳动力流向经济发达地区和较高收入的行业。农村面临大量劳动力短缺的现象,没有人力资本的支撑,农村经济的发展将是一句空话。
3、收入差距扩大严重阻碍农业发展。由于农业的低收入性,大量的人口脱离农业从事非农产业或进城务工,农业发展的形势不容乐观。
4、收入差距扩大影响社会稳定。建国后国人先后经历了平均主义“大锅饭”和收入差距扩大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不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实际生活中都会形成强烈的反差,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人们与周围参照群体比较后容易产生利益受到剥夺的感觉,心理自然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由此导致的仇富心理极易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影响社会稳定。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收入分配制度
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
该制度的特点为:除了按劳分配以外,其他分配方式主要还包括按经营成果分配,按资本、技术、土地等其他生产要素分配。实质上反映出劳动、管理、资本、技术、土地等各种生产要素,都按贡献参与了收益分配。其中,按劳分配为主体反映了劳动要素是各种生产要素中最受重视的部分。但是真正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劳动要素是各种生产要素中最受重视的部分呢?
企业家凭借着其经营管理水平获得高额的报酬;资本所有者要获得丰厚的资本利得,唯利润而动;在劳动力流动日趋成熟化和加强的趋势下,技术人员的收入也应达到他们满意的程度;政府要从企业中扣除法定的税收,最后才能等到怎样来分配给普通的劳动者。因此,从分配的优先权上分析,劳动要素所应获得的报酬并没有成为最受重视的部分,反而成了最次考虑的部分。
三、收入差距扩大化体制分析
收入差距扩大化最根本的原因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出现的混乱的分配关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必然出现收入差距,但是由于我国处于改革的阶段,本质上讲是经济形式的过渡阶段,经济体制不完善,法律制度不完善,导致了一部分人过高收入。
(一)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收入分配制度进行了改革,使国民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主要体现在农民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企业工资制度的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的改革。
1、农民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迅速,使我国八十年代中期农业生产达到历史未有的高涨局面,也使农民收入显著提高。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二三产业的效益明显高于第一产业――农业,以及沿海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东流,慢慢地拉开了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距离。同时,九十年代末,由于城镇经济紧缩,减少了新增就业机会,致使大量新增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不到有效转移,再次使农民增收陷入困境,一度表现为“增产不增收”。因此,有限土地产出难以承受农村剩余劳动人口的无限增加,成为农民增收缓慢的一个根本性原因,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沿海地区的居民收入增长,收入差距在近20年来一直在拉大。因此,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和减缓收入差距扩大的作用。
2、企业工资制度改革。市场化改革后,企业的工资分配逐步实现了自主化,但是这种自主化带有盲目性,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任意提高工资,而效益差的困难企业发不了工资,垄断行业的工资水平明显高于自由竞争行业的平均水平,高新技术行业的工资水平也处于相当高的水平上。
3、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公务员工资本应全由财政供给,但是在进入市场化改革阶段后,在新旧体制交接之际,政策上却为公务人员争取工资外收入开了口子,这就是允许政府部门及所有事业单位搞创收,虽然国家规定创优有一定范围,但是口子一开,整个分配秩序就乱了。一方面这个范围划得很模糊,没有严格的界限,使得很多非法、不合理收入在创收的名义下合法化;另一方面在创收的名义下,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成为了社会普遍现象,屡禁不止。在国家财政收入获得大幅度提高后,国家也大幅度提高了公务员的待遇,公务员便在各种明补暗收的渠道下成了社会的富裕阶层。
(二)经济体制改革――非均衡发展战略。邓小平的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内容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先富带动后富的指导思想,先沿海后内陆梯次推进的战略部署,以重点带动全面,优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方针。从实践来看,非均衡发展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因此出现了新的矛盾,即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化。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其最终目标是为了全国的均衡发展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因此,在适当的时候,应及时实现非均衡发展战略向均衡发展战略的转变来缩小收入差距的继续扩大。
(三)政策原因。城乡分割的户籍政策及城市倾斜政策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一方面城乡阻隔的户籍制度,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滞留在土地上,致使农业劳动生产率长期得不到提高;另一方面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又遭到种种的政策歧视,比如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最低生活保障问题、不能享受和城镇居民同等的福利待遇等问题,无形中拉开了城乡居民之间的生活质量。
(四)所有制结构的优化导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了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目前已形成了国有、集体、私营及三资共同发展的局面,非国有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其经济效率和增长率都比国有经济要高。同时,由于国有企业改革,实行了“下岗分流、减员增效”措施,使国有经济就业人数比重迅速下降,加上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受到各种政策的限制,如投资领域的限制,使非国有经济吸纳失业人员的能力弱化,劳动者失业、下岗情况比较严重。工资收入是城镇居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失业、下岗人数增多,下岗职工再就业困难,势必使他们的收入状况恶化,导致收入差距扩大。
(五)产业结构调整使得产业间收入差距扩大。由于产业间的劳动生产率和报酬率不同,同时由于投资重点倾斜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导致了农业和二三产业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15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