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许 琳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外部条件缺位、管理机制混乱、技术水平滞后等问题严重影响着风险管理水平。我国银行只有改善环境、强化理念、完善机制、提高技术、充实资本,实现风险管理的深化,才能实现竞争中的持续发展。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状况逐步向好的趋势转变,风险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潜伏的银行风险仍不容忽视,银行风险管理的现代化进程依然任重道远。由于内在和外在的原因,与国外先进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水平的差距还相当大,尤其是风险的定量管理还很落后。
(一)银行风险管理的外部条件不成熟
1、社会信用基础薄弱,信用约束制度严重缺失。目前在我国信用缺失问题较为严重,主要表现为信用约束制度缺失。这种“约束缺失”最大限度地放纵了个人不良行为,使得不讲信用的现象比比皆是,其恶果之一就是银行不良贷款的大量发生和银行的经营困难。在这种环境下,任何银行的风险管理都很难有高效率。
2、法制环境尚待完善,金融监管约束乏力。社会法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银行经营水平的好坏,而在我国关于金融业的内部治理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极其缺乏,使金融市场治理约束和风险约束的基础极其薄弱,金融监管部门在进行监管时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监管无法到位。再加上没有一套科学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使得各项金融业务活动的信息透明度低,对于风险的外部约束作用无从发挥。
(二)风险管理机制缺乏科学性,致使目标不明、职责混乱,内控形式化
1、组织框架缺乏独立性。目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设置了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进行内部风险管理,但从组织架构上来看,管理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各级层面的风险管理部门不是完全独立于经营部门行使监管权力,而是与业务经营部门一同归属在层面的或上一层面的行政领导管理中,如此一来,风险管理难于真正发挥其控制作用,难免流于形式。
2、管理覆盖缺乏全面性。目前的银行风险管理,主要是强调信用风险,较少考虑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等其他在国际先进银行眼中同样重要的金融风险,致使风险管理力度倾向于信贷业务,形成了风险管理漏洞。
3、管理目标缺乏明确性。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产权模糊、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不独立、风险内容考虑不全面等原因,一直以来,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目标模糊不清, 没有一套明确的管理战略,更没有健全有效的管理措施和考核标准。各级行、各岗位的风险管理职责不清、分工不明,导致协调不畅、推诿扯皮现象严重,风险监测基本失效。这一点在国有商业银行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三)风险管理技术基础薄弱,手段落后,信息不对称严重
1、我国商业银行虽都有一些与风险有关的信息系统,但还没有统一、没有集成。这些系统的数据重复录入、系统间数据标准不一致、系统技术平台不统一,互联困难,造成信息不具有可比性,影响了银行自身风险判断水平;同时,各银行本身都缺乏先进的风险评估技术,风险分析手段落后,预警能力低下,常常是跟在风险后面亡羊补牢,缺乏预见性。
2、银行风险定量管理落后。量化管理和模型化是西方发达国家银行风险管理技术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我国商业银行量化管理还停留在资产负债指标管理和头寸匹配管理的水平上,风险测算统计工作还未能实现制度化和科学化,不仅在信用风险测量方面存在工作量过大、有效性不足、外部评级资料缺乏等现实挑战,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测量困难更大。
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就现阶段来说,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应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目前,我国经济结构正在进一步调整中,各种矛盾正在陆续解决。要想有效地改善金融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应同时加强法制建设,构造健全的法律约束机制。首先,建立企业和个人征信制度和对信用违约行为的法律惩戒制度,使企业和个人收入有一定透明度,为金融交易提供有效的法制保障。其次,制定更为具体可行的方法,强化对信息披露制度的管理,对违反者进行严厉惩治,使银行处于严密的监管网络,发挥市场约束的强大功效。同时,还应该建立一种金融风险的补偿保障制度,如存款保险制度,以化解由于个别银行经营不善导致的社会不稳定风险,甚至是金融危机。
(二)在银行内部为健全风险管理创造良好的组织基础
1、构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在银行内部建立能被广泛理解的战略目标和一整套的公司价值取向,划分出清晰的责任,并贯彻实施;高级管理人员对特殊业务领域的管理人员应承担监督角色;有效的使用内部和外部的审计结果;保证银行的补偿机制与目标、战略相一致;以透明的方式执行公司治理机制。
2、建立集中化、扁平化、专业化的管理体系。在战略规划、营销、决策、信息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尝试集中化、扁平化和专业化管理模式。明晰风险管理战略,加快实施资本约束风险资产管理,提升风险量化管理水平。同时,应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绩效考核体系,突出风险调整资本回报率和风险调整资产回报率指标,有效控制新增授信不良,明确岗位职责,加大问责处罚力度。
(三)从制度上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1、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人员等一系列的风险管理体系。这种体系保证了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使风险管理部门可以确定风险限额在各条业务线上的分配方法及分配标准,实现对业务对象的评级,授信与银行业务的有机结合。
2、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纵向式审贷体制。以产品和客户为导向,对各部门实行风险管理,形成矩阵式管理,对整个银行进行监控,实现风险管理效率与价值的最大化。
3、健全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制度要渗透到银行的各个部门和领域,各级部门都要严格遵守并执行,防止玩忽职守的操作风险,杜绝“逆程序操作”,坚持公正透明的原则。
4、实现资本对风险的覆盖,建立资本补充机制。首先,应引入战略投资者,从资本市场募集资本金,实现股权多元化。其次,通过发行长期次级债券,包括发行滚动式债券、浮动利率债券、可转换债券等,充实附属资本。第三,尽快按监管部门要求和国际惯例,根据风险分类计提损失准备金。
(四)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
1、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与方法,提高并改造传统的风险识别、评价、决策与监督方法。在规范风险管理和操作流程的基础上完成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与风险计量系统的集成,真正发挥风险监测的预警能力,全面提升银行业的风险管理能力。
2、强化基础资料和原始数据的搜集和整理,以及对原始数据和基础资料进行挖掘,产生有利于风险管理的信息。风险度量模型是建立在原始数据基础之上,没有比较准确和丰富的基础资料作为支撑,风险管理技术再先进也没有用。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在实施风险管理战略时,还应该充分重视与风险管理相关的基础数据的搜集和整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32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