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比较优势看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晓丹 周 勇

  自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实施对外开放发展战略以来,在开展对外贸易中一直采取比较优势的贸易发展战略,主要发展和出口劳动密集产品,进口技术密集型产品。这一战略的执行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增长。据中国海关的统计数据,1978年,我国对外贸易额仅为206.4亿美元,其中出口97.5亿美元,进口108.9亿美元,在世界贸易格局中无足轻重。31年后的2009年,我国的贸易额则达到了22072.7亿美元,其中出口12016.7亿美元,进口10056亿美元,世界贸易排名也从1978年的第32位,上升到2005年以来一直保持的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世界第三位。中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增长,我国的GDP总量从1978年的3624亿元增至2009年的335353亿元。我国学者也运用科学的方法估算出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如吴振宇等人运用投入产出法估算出出口贸易对GDP的贡献为14.1%,进口贸易对GDP的贡献为9.03%。杨春等人运用协整方法得出我国出口贸易对GDP的贡献率为17.73%,进口贸易对GDP的贡献率为11.76%的结论。对外贸易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小的贡献,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上个世纪90年代前期,我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逆差转为小幅顺差后,伴随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外贸增长较快,特别是加入WTO后,进出口规模增长迅猛,这一阶段各年均为贸易顺差。至2009年累计顺差达12806.6亿美元,年均顺差1067.2亿美元。巨额的贸易顺差不仅困扰着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造成我国与美欧等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尤其是2008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的西方主要贸易伙伴国家更是加大了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本文通过实证检验,认为我国的对外贸易是遵循比较优势的,顺差增大的一个原因是部分贸易伙伴没有遵循比较优势,另一个原因是我国部分地区的比较优势已经转变,但结构性调整滞后,故顺差是阶段性的。
  一、我国的对外贸易是遵循比较优势的贸易
  (一)出口劳动密集品进口资本密集品
  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占世界人口的20%,且劳动力廉价,制造业工人的日工资水平不及美国制造业工人工资水平的10%。尽管与印度等一些亚非国家相比,我们的劳动力价格不具比较优势,但与欧美等我们主要的贸易伙伴相比,我国是劳动力量多价廉而资本相对匮乏的国家。按照比较优势,我国对欧美等国的贸易应该是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本文将运用经典的HOV模型对近年来我国迅速增长的对外贸易是否遵循这一比较优势进行检验。
  在现代国际贸易学里,Heckscher-Ohlin 模型(HO模型)特别是它的变型HOV模型是解释两国比较优势基础上进行贸易的主流模型,对贸易类型的实证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对HOV 模型的实证研究。对最终产品来说,若分析其生产所消耗的资本和劳动,不仅要分析其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要素的直接使用,也要分析隐含在中间投入品中生产要素的间接使用。按照HOV 模型可以证明该产品对生产要素的总使用(直接使用加上间接使用)B*=B(I-A)-1,B为技术矩阵,A为投入产出矩阵。从要素禀赋角度检验贸易的符号法、要素含量法、投入产出法都是基于这一表达式。本文运用经典的里昂惕夫投入产出法,结合我国的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和完全消耗系数表分析我国进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主要思路如下:
  为了分析方便,我们假定出口和进口都为100万美元(或假定出口增加100万美元,国内生产重置进口品100万美元)。按照投入产出法,X代表各部门总产出列向量,Y代表最终产品列向量,A是直接消耗系数。解得,称为里昂惕夫逆矩阵,矩阵中的元素(里昂惕夫逆系数)表示第j个产品部门增加一单位最终使用的产品对第i个部门产品的完全需要量,可计算的当然也包括每个部门增加一单位最终使用的产品对劳动力的完全需要量。事实上,生产每一单位的出口品或进口重置品所需的完全消耗的中间投入,即为企业为该产品生产所必需准备的资本投入,我们将所有出口品的生产所需的中间投入相加即为出口100万美元出口品所需资本的投入,同样的方法可计算出100万美元重置进口品所需的资本投入。
  根据2002年中国经济投入产出表的进出口数据计算出每100万美元进出口总额中各产品部门的进口比重和出口比重,再运用投入产出法我们计算出我国增加100万美元出口需生产企业准备资本192.2567万美元,付劳动报酬40.4287万美元,资本劳动比4.546562。生产100万美元进口重置品需资本192.2567万美元,付劳动报酬40.4287万美元,资本劳动比4.75545。生产进口替代品所耗资本劳动比略大于出口品生产所耗资本劳动比。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在2002年前后,我国的对外贸易确实是出口产品资本劳动比低于进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即出口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比重略大,进口中资本密集品占比重略大。
  (二)出口低技术含量品进口高技术含量品
  Lall(2000)将SITC0-9类产品分成五大类:初级产品PP、资源型产品RB、低技术产品LT、中技术产品MT、高技术产品HT。将后四类产品进一步分为的9个小类:以农业为基础的产品RB1、其他资源型产品RB2、纺织服装等产品LT1、其他低技术产品LT2、自动化产品MT1、加工工业产品如化工等MT2、机械产品MT3、电子器件及电器产品HT1、其他高科技产品HT2。低技术产品LT具有稳定和成熟的技术,规模经济和进入壁垒都很低,产品基本没有差异性,需求收入弹性小于1,故劳动成本是影响竞争的主要因素。但是低技术品中的一些产品(如纺织服装等)的质量、品牌、设计等方面具有高附加值成分,这些产品更多的不是靠价格竞争,而是靠品牌服务等质量因素竞争。因而将LT产品进一步分为以服装等为代表的LT1类产品和除此以外的LT2类产品。中等技术产品MT大多为技术和规模密集型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需要较高水平的R&D投入和较长的学习过程其中MT1为自动化产品;MT2为加工工业产品如化工等;MT3为机械产品,这些产品的部分劳动密集生产环节可以在低收入国家进行但是并不普遍。Lall等(2004)进一步指出:中等技术MT可以更好地反应一国的技术深度。高技术产品HT具有先进的技术,需要较高的R&D投资,这些先进的技术要求有高端的技术基础设施、较高的专业化的技术水平。但是一些产品如电子产品在终端的加工装配环节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点,因而将这些环节放在低收入国家进行是经济的。这些产品的特点带来了新型的一体化的国际分工体系,即跨国公司可以根据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在全球进行区位选择。HT1属于这类产品。此外,其他的高科技产品HT2仍然需要高端的专业技能、技术和供应网络,这些产品的比较优势仍然在发达国家。
  借鉴Lall的分类及观点,对我国近年来的对外贸易品进行分类,发现我国的对外出口品中所占比重较大的是低技术产品LT1、LT2以及高技术产品中的HT1,这三类产品各年在出口产品中的比重基本都在14―30%之间,个别年份某类产品的出口比重略高于30%或低于14%。至于这三类产品中国是否具有技术上的比较优势,仅看出口是不够的,还要看进口。进口产品中LT1和LT2所占的比重不高,而HT1则占较大比重,HT1类产品呈现大进大出的贸易现象。其原因在于,我国现有的技术水平相对于高技术产品HT1的生产处于产业链的末端,基本是承担了这类产品的加工和组装工作。故而这类产品的对外贸易出口量大不能成为我国贸易的技术比较优势。我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仍为低技术产品LT1和LT2。

  二、我国的对外贸易比较优势正在转变
  (一)资源禀赋优势正在向资本密集型转变
  我国的投入产出表每5年一编,逢2、7年份编制,同样运用里昂惕夫的经典投入产出法,针对2007年中国经济投入产出表的进出口数据,计算出每100万美元进出口总额中各产品部门的进口比重和出口比重。再运用投入产出法计算出我国增加100万美元出口需生产企业准备资本257.387405万美元,付劳动报酬35.0712268万美元,资本劳动比7.33899。 生产100万美元进口重置品需资本245.486269万美元,付劳动报酬33.927386万美元,资本劳动比7.2356375。
  对比2002年中国经济投入产出表对每百元美元进出口产品的投入产出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我国对于所有产品生产的资本投入都增加了,相应消耗劳动明显减少,说明我国已不再是资本匮乏型国家。另一方面,出口品资本劳动比略高于进口品的资本劳动比。说明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资本的不断积累,我国一直以来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正在向资本密集型生产转变,并已经开始且对外出口品也由以劳动密集型生产产品为主转变到以资本密集型生产为主。
  (二)出口品中高技术产品增加,进口品中高技术产品减少
  尽管通过对贸易品技术优势的分析,我们得出了我国对外贸易是出口低技术产品,进口高技术产品。但若详细分析贸易结构近年来的变化便可看出,出口品中PP、RB1、RB2、LT1几种资源性产品和低技术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逐年小幅度下降,PP类产品出口在整个出口品中所占比重2005―2008年4年分别为4.8%,3.8%,2.8%,1.6%;RB1类产品在出口品中的比重分别为3.7%,3.6%,3.1%,3.2%;LT1类产品近四年在出口品中的比重分别为16.3%,15.9%,22%,16.1%。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出口品中MT类的产品比重稳步小幅增加。可见,我国对外贸易品技术含量在增加。
  三、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思考
  从上文对我国进出口品要素比较优势和技术比较的比较静态分析可以看出,21世纪以来,我国在对外贸易中无论是从要素禀赋还是技术角度,都处于比较优势转变的结构调整阶段,新的比较优势通过不断的积累正在形成,而旧的比较优势相对应的产品生产尚未完全失去优势,劳动密集型产品、低技术产品的生产产能尽管落后,但尚未退出生产领域。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不断扩大,正是新的比较优势已经形成,旧的比较优势尚未退出历史舞台造成的。这是我国经济及对外贸易发展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渡时期。
  自2009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制造业的行业工资水平,尤其是沿海对外贸易制造企业员工大部分是农民工,他们的工资水平一直维持在最低工资水平,近10年没有大的变化。这样的低工资给本应淘汰的“旧”比较优势以生存空间,这看起来似乎对企业有利,但不利于消费的增长,也会影响经济的良性发展,且带来了顺差扩大。伴随着各地相继提高最低工资和制造业工资水平,扩大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所得的比重等政策的出台,“旧”比较优势领域在对外贸易中的逐渐褪去,相应的贸易顺差也会逐渐减少。
  (王晓丹,1975年生,辽宁本溪人,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讲师。周勇,1975年生,四川都江堰人,审计署驻长春特派办高级审计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59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