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就业形势分析及政策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胡 成 张汉林

  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使国际经济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对我国出口贸易带来巨大影响和冲击,就业形势也受到严重影响。展望2010年,世界经济缓慢复苏,我国对外贸易也将出现恢复性增长,为我国扩大就业带来良好的经济环境。但金融危机对我国带来的影响将是长期而深远的。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国际经济动态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情况,做好充分准备,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积极扩大就业。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带来的影响
  
  (一)对农民工就业带来直接冲击
  根据国家统计局、农业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三部门调查,2008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5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4亿人,2009年春节返乡农民工人数约为7000万人,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50%左右。金融危机对我国制造业、出口企业和外资企业带来了比较大的影响,而这些企业中农民工就业比例非常高。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2009年6月底调查,2009年二季度,农民工累计外出1.2亿人。总的来看,农民工返乡及外出人数均不断下降,总体趋于平稳。大量的返城农民工已找到了工作,但已就业的农民工收入下降,工作不稳定的情况比较普遍,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仍然很大。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空前加大
  大学生就业属于增量就业,受宏观与微观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大。2009年,高校毕业生达到近年来的最高值611万,约占本年度城镇新成长劳动力总量的一半以上。加上历年累积未能就业的毕业生,2009年高校毕业生达到700万人以上。受金融危机影响,各行业对大学毕业生总体需求减少,导致毕业生就业签约率降低。
  (三)东部地区就业受到明显影响
  在金融危机、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下,东部沿海地区的出口企业和制造业受到较大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遭受的冲击最为严重,其次是长江三角洲地区。2009年二季度,在14个城镇就业增速加快的省份中,有9个是西部省份,说明西部地区受世界经济危机冲击相对较小。产业结构和外贸依存度等方面的差异是造成地区间受冲击程度差异的主要原因。
  (四)劳动者收入有所减少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一些企业和行业订单减少,开工不足,通过轮岗轮休、减员减薪等办法渡过难关,劳动者收入受到影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公报,2009年上半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9667元,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8856元,比2008年同期增长9.8%,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4.6个百分点,是近6年来同期增长幅度最低的,这反映了金融危机导致工资增幅减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回落明显。
  (五)人力资源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本轮全球金融危机将为我国产业升级提供一次机会,也使得我国人力资源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据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发布的三季度分析报告,2009年三季度技师、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求人倍率分别为1.95、2.24和2.28,而总体求人倍率仅为0.94。这表明我国普通岗位劳动力严重供大于求,而具有较高技能的劳动力则严重供不应求,我国劳动力供给结构与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而在劳动力需求回升中,高技能人才需求回升更快。
  
  二、当前我国就业面临的形势
  
  (一)有利形势
  1、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好于其它经济体
  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针对性地出台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促进了经济稳定回升。当前经济形势总体呈现企稳向好势头,未来我国经济有望 “全面复苏”,即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
  2、世界经济缓慢复苏
  2009年二季度以来,各主要经济体采取了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政策,使工业生产下降势头得以逆转,为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创造了条件。据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报告预测,世界经济将在2010年增长2.4%。其中,发展中经济体将成为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亚洲地区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将保持较快增速。世界经济复苏有助于改善我国对外贸易的外部环境,为扩大就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3、企业和消费者信心明显恢复
  随着我国经济的回暖,企业家信心指数从2008年四季度94.6的最低点逐月回升至2009年三季度的120.1。消费者信息指数已经从2009年3月份的最低水平86.0逐月回升到2009年8月份的88.0。消费者和企业家信心的恢复将对2010年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不利影响
  1、外需不足的情况将长期存在
  本轮世界经济复苏是以非常规、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广泛的政府干预支持为基础,主要发达国家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扩张空间有限,支持需求扩张的基础不具有可持续性。如美国2009财年财政赤字达到1.4万亿美元,赤字率高达10%,创二战以来新高。德、法等国财政赤字率均超过3%的控制目标,日本财政赤字率达到9.4%。各国基准利率也处于历史低位。尽管短期经济指标先行回暖,世界经济复苏基础尚不稳固,不排除还有反复的可能。从历史经验来看,就业形势好转一般滞后于经济复苏,主要经济体失业率可能继续恶化,消费和投资增长难有明显起色。因此,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需求短期内难以出现大幅回升,外需萎缩仍未出现根本转机,外需不足的情况将长期存在。
  2、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一方面,我国在中高端产品领域将面对发达国家的直接竞争。金融危机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冲击,也使其对高度依赖金融市场的发展模式进行反思。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开始调整自己的需求结构和负债消费的消费模式,压缩消费,增加储蓄,这种改变必将影响我国出口的增长,压缩我国出口增长空间。另一方面,我国在传统优势产品领域也将面临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挑战。许多发展中国家竞争力得到了增强,总体竞争力进一步上升,并且可能继续通过本币贬值等手段争夺国际市场。
  3、我国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
  亚、非、拉国家地区相继开放国门,其低廉的劳动力价格给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带来巨大的冲击。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消费水平日益提高,劳动力成本也在逐渐上升,国内劳动力供求结构的矛盾将推动劳动力工资成本不断上升,降低我国低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4、国内经济调整将对就业带来影响
  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势必会将重心放到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资本和劳动力等资源从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移。这即是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也是劳动力报酬提高和消费升级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社会向企业提供更多接受更好教育具有更高技术能力的劳动者。有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的7000万技工中,中级工占35%,高级工只有0.5%。如果把农民工算进去,中级工以上的工人比例不超过20%。而且,由于大多数农民工长期处于漂泊中,随着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其竞争力将进一步下降。
  
  四、后金融危机时期扩大就业的政策建议
  
  扩大内需、鼓励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是目前扩大就业的基本思路。但结合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必须统筹扩大就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双重任务,把劳动力的需求与劳动力的生产结合起来加以解决。
  (一)保持现有政策的延续性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应保持国务院各项促进外贸稳定增长措施的延续性,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逐步降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在落实扩张性财政政策和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时,优先安排就业吸纳能力强的产业和项目,鼓励和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更好地发展;把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纳入经济刺激计划,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就业促进政策的制度化和长期化,形成一套完整的、操作性强的就业促进政策体系。

  (二)促进贸易结构升级和出口转型
  我国外贸依存度较高,当前对外贸易形势对我国就业仍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从长远看,我国出口企业要主动适应国际经济和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培育新的外贸增长点,化危为机,促进贸易结构升级和出口转型。一方面要利用市场回暖和市场份额扩大的机遇,支持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出口促进力度,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另一方面要增强加工贸易企业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大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我国中长期贸易结构调整,积极推动外贸出口转型,促进加工贸易出口向一般贸易出口转变,促进数量型出口向质量型出口转变,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三)积极推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由于人民币升值压力和劳动力成本逐步上升,部分FDI将投资在我国沿海地区的企业逐步转移到周边国家,此外东部沿海地区正积极推动产业升级,这些因素都将对我国的就业带来不利的影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大力度引导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并首次提出要加大支持信贷政策对产业转移的力度。产业转移既有利于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将使企业可充分利用中西部丰富的资源、广阔的市场和廉价劳动力。因此,要积极鼓励沿海地区的外资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集中,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就业,推动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根据产业的运行规律和产业发展的自身特点,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有选择地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
  (四)大力发展专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教育
  一是要大力发展专业技术教育。应当进一步加大对各类专科学校的引导、支持力度,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技术工作,扩大专科和中专教育比例。同时在技术职务晋升和工资调整中弱化学历的作用,在工资待遇上向高级技工倾斜。二是大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水平。目前,我国农民工整体受教育程度较低,这和当前农村教育状况密切相关。农民工的素质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制造业和建筑业的水平。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农村基础教育。
  (五)加强政府对就业的指导和服务
  一是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各级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运用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等经济手段鼓励企业积极安置和吸纳就业,引导人才资源配置方向。二是完善就业信息发布。完善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发布制度,发挥信息在引导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中的作用。鼓励发展职业中介组织,沟通用人单位和求职者之间的信息,促进再就业。三是加强职业培训。提高求职者和在职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使他们逐步适应结构升级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要。四是认真履行劳动力市场的监管作用。维护市场秩序,创造规范的市场竞争、人才流动的外部环境。
  (胡成,1981年生,湖南郴州人,对外经贸大学WTO学院在读博士,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业司。张汉林,对外经贸大学WTO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71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