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养老模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邓建立

  当前,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世界范围的一大问题。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最多的国家,据资料显示,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62亿之多,占全国人口12.79%,到2050年,我国老龄人口的数量将达到4.37亿,约占总人口的30%以上。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老龄化问题的出现,以家庭赡养老人为主体的传统养老模式受到了挑战,人们企盼一种新的养老模式出现。
  一、现代社会的发展冲击着“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
  传统的养老模式是子女对老人尽孝心。子女供给老人一些生活所需物质,照顾、料理老人的日常生活,与老人同吃、同住、同乐,这既是对老人的一种赡养方式,也是尽孝心的表现。然而,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处在一个急剧转型的变革时代,它与传统养老模式有诸多不和谐因素。
  一是在城镇,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使广大中、青年人面临着老一代人所没有经历过的压力。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为得到社会认可,他们需要用大量精力去应付日益复杂的人际关系;为寻求机遇,他们可能会长期在外奔波,因而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来关心、照顾老年人的生活,给传统的四世同堂、堂前尽孝、父母在不远游的家庭伦理观念带来很大的冲击。
  二是在农村,土地承包制使农村的中、青年人不愿再按祖辈们的生活方式过日子,他们带着梦想来到了都市,给城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为乡村的脱贫带来了新希望;同时却给乡村既有的家庭结构、亲缘关系等造成了较大的震荡。在贫穷、偏僻的山区,能闯荡的中、青年人外出后,留下的是一些老弱病残。一家一户居住分散,村落之间少有往来。原有的家庭赡养模式,已被子女们无奈地推向了社会。
  三是在独生子女家庭中,传统养老模式与社会发展的不和谐日益显露。再过10来年,每个独生子女家庭要面对4个老人、甚至8个老人的赡养问题。如果仍以传统的养老模式为主,无凝将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也对社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如何构建和谐社会的养老模式
  (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国家、社会养老机构,由以家庭为主体的养老模式逐步过渡到以国家、社会为主体的养老模式
  主要是办好“敬老院”(由我国农村集体举办的福利事业单位);办好“社会福利院”(民政部门在城镇举办的综合性社会福利事业单位);办好“养老院”(我国城市开办的集中供养老人的福利机构);办好“托老所”(城市社区办的托养、照料老人生活的社会福利机构);办好“老年公寓”(城市专供老年人居住的民用住宅);办好“干休所”(安置离退休干部的场所和服务管理机构)。办好这些养老机构,是我国老年社会保障事业的一项长期任务,能够较充分地体现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改变“养儿防老”的观念。
  (二)尊重老年人意愿,做好家庭赡养老人的各方面工作
  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一方面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国家、社会养老机构,但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家庭赡养老人的工作,使之形成以国家、社会养老为主,家庭养老为辅的格局。在中国,目前认为家庭养老还是占绝大多数。在构建以国家、社会养老为主体的养老模式时,应充分尊重人们的意愿。以家庭为主体的养老模式虽然随着社会的变革会出现很多问题,但完全靠国家、社会来养老,也会加重国家的经济负担。
  (三)加强“老有所教”,使老年人思想与时俱进
  一要教育老年人,如何更新观念。要使老年人体谅年轻人因应付工作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而减少面对他们的时间。要教育老年人认识到很多原来属于单位和家庭的功能现在都已经社会化了,不能抱着“养儿防老”的传统养老模式不放,要逐步去适应国家、社会养老的形势发展。
  二要教会老年人怎样对待老年生活。第一,如何适当调整自己的心态。第二,多提供一些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场所,多开展一些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消除“孤独感”。第三,教老年人多与自己的同龄人交往,多交老年知心朋友,互相往来、交谈。第四、提供一些“老有所为”的舞台,让“老年人才”充分发挥余热。
  (四)动员全社会力量,关注老年人的“精神赡养”
  一是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倡导重视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老年人面对空寂的生活,更加需要精神抚慰。据有关资料反映,有的独居老人,由于身边无人,结果死在家里几天都未被人发现。因此,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探讨、落实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问题。
  二是家庭和社会要以多种形式搞好养老工作,满足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要尽量考虑老年夫妻不能拆开赡养,使其“老有所伴”。如独身老人有意愿找老伴,要根据其意愿,帮助其找个老伴。利用电视、报刊、书籍帮助老年人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第四,成立“精神陪护”队,或家政服务队,满足老年人的多种精神需求。一方面减轻老年人精神生活中空寂感,另一方面解除年轻人无暇照看或陪伴自己老人的后顾之忧。
  三是利用现代化手段,缓解老年人精神生活中的“空寂”症。给老年人家里安装一部电话,让不在身边的子女随时与老人联系。有条件的给老年人买一个手机,让老年人外出时,子女可随时与其联系。利用互联网关注老年人的“精神赡养”。让老年人定期定时通过互联网与不在身边的子女交流。这样无论子女离老年人多远,甚至在国外,都能让老年人感到子女们仿佛就在身边,从而消除老年人精神上的“空寂”感。
  (邓建立,1956年生,四川资中人,内江师范学院离退休工作处副处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72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