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业自主化谱新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发电设备是电力工业健康发展的基础,目前,国内发电设备产业已成为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标志。
  
  一、发电设备制造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继1987年突破1亿千瓦后,2007年预计超过7亿千瓦,位居世界第2位。在2006年完成发电设备制造11811万千瓦基础上,2007年预计完成13000万千瓦,哈尔滨、上海、四川的三大设备制造企业的年产量均超过3000万千瓦,超过世界所有该领域跨国公司的历史最高水平,不断创造世界发电设备制造史的奇迹。目前30万、60万千瓦机组已成为电力工业的主力机组,在国内总装机容量中,90%以上为国产机组,设备价格比国外同类设备低1/3以上,电力装机突破7亿千瓦主要得益于国内发电设备制造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同时,同内制造在设备造价上更有力地支持了电站建设,初步估算设备的节省费用将达到上千亿元人民币。出口增长趋势明显,2007年预计出口量超过600万千瓦,2008年出口合同将超过1000万千瓦,出口地域已由东南亚、中东扩大到非洲、南美、韩国,发电设备基本实现了由进口国向出口国转变。
  伴随着国民经济和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发电设备制造业实现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国内已形成了相对完整、集中的制造体系,较好地满足了国内电力工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哈尔滨、上海、四川电力装备三大制造基地的工艺装备水平和开发设计能力已有较大的提高。
  
  二、自主化成效显著
  
  近几年来,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技贸结合、合作设计、合作制造、关键技术攻关等方式,并进行了大规模的科技攻关和技术改造,有力地推动了发电设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开创了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再创新的新局面。
  第一,大型水电设备制造跃居世界先进水平。通过上世纪90年代一大批大型水电项目的锻炼,在消化引进技术的基础上,水电设备行业的自主开发实现了质的飞跃,自主生产的三峡电站的转轮最大外径达到10.6米,高5.06米,净重430吨,制造难度堪称世界之最。同时,在三峡右岸机组招标采购中,国内制造企业不仅在报价上优于国外竞争对手,而且在模型转轮的能量指标、稳定性等主要性能方面明显优于国外技术,具备了与国际跨国公司竞争的实力。
  第二,大型高效煤电机组制造水平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通过对引进机组的技术参数优化改进,国内制造的30、60万千瓦亚临界机组性能优于进口机组水平,30万千瓦机组等效可用系数优于进口同类型机组,60万千瓦机组可靠性接近进口同类机组。超临界一次再热机组热效率达到40%,比同等容量的亚临界机组热效率提高2―3个百分点,超超临界参数机组热效率可再提高2―3个百分点。以玉环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机组投入商业运行为标志,国内已初步掌握了制造技术并取得了运行业绩。同时,国内还承担了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空冷机组的制造任务,目前制造企业已承接的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机组订货合同超过50套。在洁净煤发电技术方面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循环流化床作为一种新型成熟的高效低污染清洁煤技术,其氮氧化物排放远低于煤粉炉,在燃烧过程中可实现直接脱硫,且脱硫效率高,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30万千瓦级)已可完全立足国内制造;此外,通过对引进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和生产工艺改造,我国发展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IGCC设备制造国内已基本具备条件。
  第三,重型燃汽轮机制造填补国内空白。重型燃气轮机设计制造技术一直为国内最大的薄弱环节。由于重型燃气轮机设计、工艺、材料和测试技术涉及军工领域,且属高端战略性设备,国际上一直对我国实施技术封锁,通过技贸结合方式组织实施三批“打捆招标”项目,顺利突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目前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技术改造工作进展顺利,在招标采购的53套机组中,已完成43套机组。同时,国内企业还与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合作,参与世界市场的重型燃气轮机市场分包。
  第四,核电设备制造水平跃上新台阶。继我国已自行研制了秦山30万千瓦(一期)和60万千瓦(二期)压水堆核电设备,援建巴基斯坦的30万千瓦核电站国产化率达到了90%之后,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制造企业生产条件的改造支持力度。第三代核电技术(APl000)引进和国产化工作正稳步推进,按照国家“采用先进技术,统一技术路线,推进核电发展”的方针,依托浙江三门、山东海阳两个电站4套机组的建设,国内制造企业在设计技术、计算软件、工程管理、设备成套等方面的能力将会快速提升,并已具备第三代核电设备自主化制造的条件,达到最终实现国产化率70%的目标。
  第五,新能源(风力发电设备)发展迅猛。通过合资或许可证方式引进世界知名风电设备公司的技术,风电设备行业在国家重点支持下,生产能力及技术条件的改造力度进一步加大,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制造、总装能力已初步形成,兆瓦级风电设备已大量投入商业运行。同时,涌现了一大批致力于风电设备制造的厂家、工程公司、研究院所、设备成套公司。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司供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90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