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环境意识内涵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初广玲 吴永红 薛伟国

  过去,我们曾对环境意识的概念进行过探讨,但对环境意识的内涵尚未很好地研究。环境意识应当主要包括哪些主要内容,我们应该从几方面去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呢?通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把环境意识的内涵归纳成为五大类基本要素,即:环境科学知识要素、环境忧患意识要素、环境法律意识要素、环境道德意识要素和环境自觉参与意识要素。
  
  一、环境科学知识要素
  
  首先,环境意识是一种科学的意识,是一种建立在掌握一定的环境科学知识基础上的思想认识,是一种自觉的意识。提高环境意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人们对环境科学知识面的不断积累,自觉的、科学的意识成分就会增加,盲目的、愚昧的意识成分就会相应减少。环境意识高的人,一般都是掌握或了解一定量的环境科学知识,没有这种最基本的科学知识为基础,就谈不上环境意识的提高。
  环境科学知识是环境意识最首要、最基本的要素,也是环境意识的基础,提高环境意识,必须首先要传播环境意识的基础,提高环境意识必须首先要传播环境科学知识。
  
  二、环境忧患意识要素
  
  环境忧患意识就是对污染危害、生态破坏的一种警觉,既包括对已有危害的警觉,也包括对潜在的、正在发生的或是将要发生的,并有可能会酿成后果的危害的警觉。忧患意识可以使人产生紧迫感,是人们的思想认识联接行为的桥梁和纽带,是环境意识的必要内容和认识基础。
  
  三、环境法律意识要素
  
  环境法律意识就是环境法制观念,是环境意识的中心心环节,是环境保护的知法、守法、执法以及法律监督在思想认识与实际行为上的统一和体现。环境法律意识不仅是环境意识的重要内容,也是环境监督管理的前提条件。
  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环境法制建设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配套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环境执法有了很大的改进,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人们环境法律意识到不高就是一个重要的、比较普遍的原因,由此致使一些因环境污染产生的厂群纠纷不能在法律范围内合理及时地解决,厂群矛盾反被激化,给国家、个人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和损害。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应注意保护环境,防止环境遭受污染和破坏,对其造成的损失进行合理赔偿,而不应当只抓生产,不理环境保护t群众在受到环境损害时,应依法申诉,请求司法机关做出正确判决,不能只看到群众影响企业生产的一面而看不到企业危害群众的一面,作出偏面执法的决定。提高干部群众的环境法律意识,准确执法,把环境监督管理纳入法制的轨道上来,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道德意识要素环境
  
  环境道德意识要素就是人们在没有任何外界压力或诱惑力的影响下,自觉自愿的、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行为意识和行为习惯。良好的环境道德意识是环境意识的最高境界,是环境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也是环境保护方面的最集中的体现。
  环境道德意识的培养和形式,对于促进环境保护事业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保护环境是全体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每个公民都应具有良好的环保道德习惯,不增加什么投资就可以解决许多环境问题。
  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未能克服环境进一步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全世界大部分人尚未形成与现代工业科技社会相适应的新的环境伦理观。今后数10年是建立此种伦理道德的关键时期。真正把人类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把为类从对自然的胜利所产生的飘飘然中解脱出来,新的道德要求当代人之间、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机会平等。它的两个重要命题是:“只有一个地球”和“明天和今天一样重要”。新的伦理道德将从人的深层意识上调整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五、自觉参与意识要素
  
  自觉参与意识是对前四项要素的一种延伸,其含义是指掌握了一定的环境科学知识和环境法律知识的人,发自内心地产生了一种环境保护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仅能够按环境保护的要求自觉地调整自己,而且能够严格地监督他人;不仅自己不做危害环境的事,而且能够限制他人危害环境的行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从面对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也越来越明确,越来越强烈。目前,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很在程度上是依赖于公众参与。如在我国的法律规定中,不仅对公众参与的权利和义务予以保护,而且把这种权利和义务明确规定在执法程序中,任何环境决策如果没有得到公众的认可,政府是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的。这样就把许多环境问题控制在萌芽养状态之中了。
  公众参与是环境保护最高宗旨――“造福人民”的集中体现,也是环境保护最雄厚、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公众对环境问题最有发言权,最有监督权,所以我国的“保护法”规定: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鼓励公众自觉参与环境保护,不仅是环境保护事业的需要和环境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而且是衡量民族环境意识的重要标志,公众参与保护的自觉性越高,民族环境意识也就越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267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