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小企业融资新模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蔡晓玲
摘要: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中小企业造成的冲击是巨大的,东港市也不例外,虽然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意图缓解这一局面,但融资难的问题依然困扰着东港市中小企业发展的大局。探索中小企业融资新模式,积极建设融资新渠道,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已是东港市经济发展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制度;培训
东港市的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东港经济发展的主体,财政收入的命脉,农民增收的来源。可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却一直困扰着诸多企业,成为企业发展的桎梏。特别是融资渠道狭窄、银行贷款紧缩、利率逐年攀升、融资相关的金融制度不够完善、人员素质较低、融资理念贫乏等诸多问题,一直阻碍着东港市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改善融资环境,完善融资渠道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加大专业培训服务力度,积极探索中小企业融资新模式。
一、“信贷工厂”模式探索
“信贷工厂”是新加坡淡马锡金融控股集团研发的一种模式。从2008年以来,我国的建设银行以及中国银行、富登担保等金融机构开始引进这种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融资模式。此种模式旨在进行一种中小企业的融资共性以及个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批量化和流程化的处理。也就是说,这种模式是一种流水线的作业方式,进行中小企业贷款的一系列申请、审批等程序,将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划分为各个环节,包括了营销以及销售、业务申报等,各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定期进行贷款发放以及“次品”预警,并且通过“软回收”以及法制渠道等进行“硬回收”。
东港市现有的中小企业中贸易型企业不断增多,而这类型中小企业一般存在固定资产少而应收账款较多的情况,在融资上又存在一定的季节性。所以“信贷工厂”的融资模式对于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和实现规模效益是比较有利的。这就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转变工作作风,要从银行自身发展战略、市场定位出发,和中小企业交朋友,培养一批优秀的中小企业作为将来忠实的优质客户群体,建立和中小企业共同发展、互利双赢的发展战略。
二、改善融资环境,优化融资结构
据相关的资料显示,我国的中小企业有65.7%的融资来自商业银行贷款。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党中央、国务院、银监会适时出台了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具体措施,多管齐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对于改善融资环境的问题,辽宁省从2006年起就开始实施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印发了《辽宁省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操作方案》的通知,使得金融机构和企业间的合作更加紧密,融资环境更加和谐。东港市加大改进金融服务的力度,政府给予金融机构在信贷管理服务和决策上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通过多种手段推进中小企业的协作配套发展,拉长产业链和产品链,有效形成产业集群。按照省厅要求,东港市正在探索对融资租赁业务、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新型业务开展推介服务活动,这将助力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增加直接融资金额,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
三、完善法律法规,建立信用担保体系
尽管我国先后出台了《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中小企业促进法》,但这些法律法规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应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扶持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具体法律、法规,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中小企业融资法》、《中小金融机构法》等,以便规范中小企业融资主体的责任范围、融资办法和保障措施。
目前,东港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还不完善,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的机构少,并且担保基金的种类和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为改变现状,东港市政府推行“两台一会”新政策,政府搭台,银企对接,成立东港市中小企业信用促进会,从组织形式上保证信用制度的落实。建立信用担保基金,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登记、信用征集、信用评估和信用公布为主要内容的信用评级制度,2010年共为东港市中小企业融资7亿多元。同时,将结合相关法律法规的陆续出台,逐步规范信用担保程序,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保证担保体系的正常运作。
四、加强专业培训,营造先进的融资理念
近年来,东港市中小企业发展迅速,成为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其间蕴涵着巨大的商机。但东港市中小企业大部分为私营企业,企业领导者的素质不高,缺乏现代的管理理念和领导力,同时中小企业人才匮乏,先进融资理念和技术难以运用于企业,制约企业的发展。
为有效地加强创业机制的落实,促进中小企业的全面发展,从2006年起,东港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就开始不断完善创业辅导队伍的建设,成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加大对就业和服务型小企业的帮扶和政策倾斜支持力度,加强中小企业、微小企业贷款以及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贷款工作的培训和交流的力度,用新的激励约束办法来培养一支专业的队伍和新的服务文化。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中小企业的融资途径是比较多的,在政府机构和民间力量的不断推动下,相信相关职能部门会不断完善政策和市场环境,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更有效的融资新模式,不断推动东港市中小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东港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24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