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化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发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闫二旺
摘要:生态产业链是焦化工业园区向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文章在分析焦化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现状与循环经济困境的基础上,从产业耦合与生产组织两个方面论述了焦化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的构建与发展,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旨在促进和推动焦化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焦化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循环经济
在煤炭资源比较丰富的晋、冀、鲁、豫、蒙等省市,分布着为数不少的焦化工业园区。这些焦化工业园区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发展生态产业链、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但生态工业园区的实践并不乐观。多数工业园区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生态产业链,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还比较严重,当地公众对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改造的呼声日趋高涨。
一、焦化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尚未形成
在焦化工业园区发展中,炼焦企业强大,而化工企业弱小是一个普遍现象。而作为炼焦下游产业的化工企业的弱小,导致焦化产业废弃物利用还处于低水平状态,煤焦企业在炼焦过程中产生的焦炉煤气、煤焦油、粗苯类等焦化副产品加工利用程度比较低,处于“只焦不化”的低效率状态。与此同时,以中水回用、废物综合利用为特征的静脉产业体系尚未形成。这样,在大多数焦化工业园区产业链延伸不足,产品上下游链条断开,企业关联性不强,不易相互合作,不能形成企业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的产业生态链条,资源不能循环利用,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低。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对物质使用成本的选择。在焦化工业园区生产中,企业发现利用废弃物资源再生产的成本高于利用自然资源生产的成本,那么利用废弃物的动机就会大大减弱,从而对使用自然资源的炼焦产业的依赖性更强。二是产业园区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不够。循环经济发展是一个交叉领域建设项目,需要多方面的技术支持,包括信息技术、水重复利用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回收与再循环技术、替代技术等,这些技术目前还不够成熟或工业园区不够重视,由此也限制关联产业的发展,限制了产业链的延伸。
二、焦化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建设
工业园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发展循环经济,目标是生态工业园区。也就是要在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3R原则,淘汰技术落后、互补性差的产业,增加技术先进、互补性强的产业,在园区建立起废物和能量交换的生态产业链,实现循环式资源利用方式。
(一)生态产业链的耦合分析
产业生态系统(IES)模型构建:按照工业共生关系及共生环境要求,构建焦化工业园区产业生态系统模型,作为焦化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参照和标准。模型构建按照产业共生单元、产业共生关系和产业共生环境的顺序递进分析,最终形成以生态产业链为核心,生态产业链与环境支持网络相互协调的产业生态系统。首先,产业共生单元的选择。根据焦化工业园区现有产业,或未来补链要求的产业,选择产业共生单元。其中炼焦工业与焦化工业为关键种,两类产业的企业构成主导产业群落,即焦化产业群落;配套产业(比如电力、冶金、建材等)的企业构成配套产业群落;静脉产业的企业构成静脉产业群落。其次,产业共生关系分析。产业共生关系反映焦化产业群落、配套产业群落和静脉产业群落之间耦合、结网的对象、路径和方式,是构建园区生态产业链的必要条件。在分析过程中,主要根据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供求关系和工艺技术关联关系,分析物质循环产业链、水循环产业链和能量梯级利用产业链中存在的共生关系类型,形成的条件,以及稳定因素。而且要把水循环、能量梯级利用作为重点来分析。再次,产业共生环境的建设。共生环境是产业共生关系赖以存在的外部条件,含盖了生态产业链以外园区的其他因素,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技术支持中心、信息网络系统、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园区管委会管理与服务体系等。它们承担着园区生产、交换的组织、传输、管理、研发和信息咨询服务等功能,构成园区的环境支持网络。产业生态系统模型的初步框架(见图1)。
(二)生态产业链的组织制度建设
生态产业链运行的基本调节机制是市场机制,利润最大化仍然是企业能否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和原则合作生产的关键所在。在自主共生模式的焦化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上的各个企业分属于不同产业,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这些企业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标准确定是否加入、何时终止或退出生态产业链,并通过市场机制确定上下游企业副产品或废弃物的交换价格。即使循环利用资源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但采纳循环技术会增大企业生产成本,企业也不会有积极性循环利用资源。从产权角度来看,自主共生型的生态产业链是一种松散的合作关系,是建立在市场机制调节下的生产组织方式,这给园区产业链的稳定带来极大的威胁。因而,在园区生产组织方式上,要在市场机制调节基础上,发展企业之间开展合作的契约关系,形成各种形式的网络组织,诸如:分包制、企业集团、虚拟企业、供应链管理、战略联盟、企业集群等。网络组织的出现和发展,有助于园区企业之间形成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使园区的生态产业链更加稳定。
三、焦化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的促进政策
(一)社会资本嵌入与循环经济观念的培育
焦化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的建设需要园区内各企业形成合作理念,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因此,在园区普及循环经济的知识是重要的,可以通过各种媒体、会议等渠道和方式开展宣传普及,提高管理者、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迫切性的认识。培育群众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提高全民环境意识,既增强园区企业社会责任感。同时,还要重视提高社会资本水平,在工业园区产业耦合关系中嵌入良好的社会关系,节约园区交易成本。这种良好的社会关系主要取决于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相同的文化背景。按照这种制度的设计,焦化工业园区不仅是一个生产区域,更要建设成为一个以生态文明为文化背景的社区,让园区人都崇尚生态文明,并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开展正式的、非正式的交流活动,增进了解和信任。在这样一个社会氛围中,每个成员都会自觉遵守园区循环经济规则的激励,以通过获得社会认可、社会信任、社会地位来增进企业的社会资本。
(二)公共产品提供与生态化技术创新
循环经济所需的技术创新具有投入高、风险大、正外部性强等特点,因而私人资本一般不愿承担或无力承担,由此带来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动力不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循环经济技术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各级政府要要加大对循环经济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循环经济的基础科学研究,并把研究的成果作为公共产品提供给社会。同时,要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鼓励和扶持企业研发机构对一些关键的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生态无害化技术、循环物质性能稳定技术等进行攻关。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工程项目主要包括:实施节能降耗工程,开发清洁生产技术;实施生态产业工程,开发生态产业链工艺、多联产工艺技术;实施废弃物利用工程,开发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实施装备工程,开发与上述技术相关的装备生产技术;实施人才开发工程,培养多层次的实用科技、管理人才和企业家队伍。
(三)市场监管责任与循环经济法制化
政府对园区循环经济领域的市场监管制度也是为了纠正“社会净边际产品”价值与“私人净边际产品”价值的背离。在监管制度中,政府主要借助强制性规则迫使园区企业和其他主体实施资源循环利用活动,通过肯定或否定的方式约束法定的资源循环利用义务主体,使其行为符合循环经济法中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法》于2009年1月1日开始实行,与此相关的条例、细则也将陆续研究制定。它是各级政府开展市场监管的重要法律依据。作为园区管理者而言,就要积极贯彻和宣传循环经济法,不断强化监管责任意识,依托政府的强制力,严格按照循环经济法规开展市场市场监管,把保障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责任落到实处。在实际管理中,应避免为了单纯追求“GDP”指标而忽视环境保护的做法,也要避免推诿责任的行政不作为现象。
(四)政府激励机制与园区生态化管理
在工业园区多个主体中,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主体,在短期企业采用清洁生产3R原则的动力不足;而政府所追求的是大多数公众的利益、经济长远的利益,因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减少环境污染是其主要责任之一。因此,在焦化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中,政府必须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包括规划制度、财税制度、专项基金制度、信贷制度、价格制度、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产品示范和推广制度,使废物循环的正外部性损失得到补偿,使资源综合利用变得有利可图,从而实现对园区循环经济行为的激励,逐步使园区向生态工业园区方向发展。主要的政策和措施包括:首先,在入园项目筛选中,政府依据生态产业链发展的要求,通过减免税收等补贴政策吸引补链项目(精细化工、建材、发电以及以静脉产业)。其次,通过政府绿色采购政策、清洁生产扶持政策,提高园区企业的利润率。再次,建立生态和环境保护的补偿机制,探索利用“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环境价值核算等政策工具,逐步完善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
(五)信息制度与园区管理信息化
以循环经济为目标的焦化工业园区对企业间信息共享有更高要求。这是因为焦化工业园区是各个不同产业的企业生产的耦合系统,下游企业必须根据上游企业产生的“废弃物”的数量和价格的信息来决策产量和价格。要实现园区物质、能量在各个企业之间顺畅、平稳地流动,就要求不同企业之间产量与价格决策要协调和匹配,从而要求信息流是及时的、准确的。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技术支持系统和制度支持系统。一方面,技术支持系统就是建设园区循环经济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对园区运行状况的动态监测,为企业和管理部门及时提供产品供求信息、技术与人才交流信息以及相关政策;另一方面,制度支持系统就是建立园区信息制度,明确数据库的所有权应归企业,但企业有按时公开有关信息的义务,并为这些信息的真实性负责。建立信息制度的目的是避免企业因顾虑利润水平、市场势力以及商业秘密等因素而造成的信息信息缺失和失真。在信息制度的手段方面,园区管委会可充分利用审计工具展开工作。
参考文献:
1、黄少鹏.影响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制约因素分析[J].技术经济,2006(4).
2、李红祥,葛察忠等.基于关键种理论的孝义生态产业链的构建[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3).
3、闫二旺.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机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谭军.循环经济园区:特征、制度变迁与设计[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1).
5、龚双红,张兴.对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考[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8(3).
6、董溯战.循环经济法中的政府责任研究――基于自然资本安全的视角[J].中州学刊,2009(5).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经济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33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