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现状与改进之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戈 雯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会计学界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大量地介绍、引进西方会计理论,使我们扩展了视野,了解了市场经济环境下会计理论的发展现状和西方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在引进、介绍、消化西方会计理论的同时,我国会计界当前的主要任务在于构建适应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本文着重从会计理论研究与研究方法之间的关系和传统的会计研究方法面临的挑战中研究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现状与改进之策。
【关键词】会计理论 会计理论研究方法 现状 改进
一、会计理论与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之间的关系
会计理论从不同角度有不同定义。从认识论角度,会计理论是指会计认识主体在会计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发展成的关于会计本质及其规律的系统化理性认识。从定义中可见,会计理论是会计认识主体与会计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仅仅相互作用=空洞无物,因而需要中介”(列宁),中介就是方法,简言之,就是会计认识主体(“研究者”)把握会计客体的物质的或思维的途径、手段、工具和方式的总称。由于会计理论是抽象思维的结果,所以,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指的是上述中介中的思维的方法。会计理论与其研究方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1、会计理论是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前提
首先,会计理论内容构成其研究方法的基本内涵。经过实践检验的会计理论,在发展新的会计理论和从事会计实践活动时具有方法的功能。如会计理论的渗透,指导、影响研究目的的确定、对象的选择、事实的解释和结果的处理。没有会计理论指导时的会计现象即使被发现,因其无法纳入认识领域而失之交臂,从而延缓会计科学的发展。从根本上讲,会计理论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的结论,而在于它所提供的方法。其次,会计理论的相对性决定了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不完善性和发展性。由于既有的会计理论不是绝对无误的知识体系,会计理论的发展面对的是本知的领域,会计理论指导的是无法穷尽的纷繁复杂的会计实务,这决定了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不能遵循一套固定的模式,它经历着一个探索、发展、曲折的过程。再次,会计理论的属性决定了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是一个构成体系。科学的会计理论具有功能上的解释力和预见力,结构上的严谨性和前提简单性,背景知识上的相容性(与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性(与本学科的历史知识),表达形式上的简洁性和推确性,以及事实涵盖上的广泛性等。会计理论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会计理论建构不能依靠单一的研究方法,而是各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的结果。选择使用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必须符合会计的特点,有助于实现会计理论的某一属性的要求,并且能使其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一个体系。
2、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创新推动会计理论的发展
追溯会计发展历史,会计理论的历次重大突破,无不源于采用了正确的研究方法。相应地,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达到的层次决定了不同时期会计理论发展的水平。如中世纪帕乔利时代只能运用经验归纳方法,将现存的良好的会计实务予以总结,用于指导对会计实务的操作。如果说当时有会计理论,那也只是关于复式簿记记账规则的系统化知识;至十九世纪初期,随着股份公司的兴起,持续经营假设有了特殊重要的意义,采用演绎方法才逐步形成了影响重大的资产计价、益计量和稳健主义等个别会计观念,真正的会计理论才开始萌芽;20世纪70年代,在会计理论日益丰富和相关学科的推动下,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增加了实证研究等新鲜血液,以会计理论概念框架的建立为标志,会计理论逐步达到了系统化、科学化的程度。总之,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既是以往研究的理论结果,又是以后研究的出发点和条件;会计理论的发展依赖于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创造和创造性地运用研究方法,二者互为依存、互为条件。没有不以会计理论为依据的研究方法,也没有不借助于研究方法的会计理论。在形成上,二者表现为“会计方法-会计理论-新会计方法-新会计理论……”的加速循环过程。
二、传统会计理论研究方法面临的挑战
我国传统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其构成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西方资本主义财务会计理论的思想和方法,另一个是原苏联的社会主义会计模式和理论。二是我国会计理论的构建受到两个方面规范的影响,这就是作为会计研究理论基础的政治经济学和作为会计研究目标确立依据的国家经济政策和法规,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国家财政税收政策和法规对会计理论和方法的限制。三是传统研究主要运用规范演绎方法。按这种方式构建的会计理论具有理性和规范性的特点,这种结论一般尚未经受实践的检验,仅仅表达出研究者对该问题的独自的理解,是一种个人观念的阐述。这种理论性阐述是否具有真理性,不仅取决于作为前提和依据的普通性命题是否真实,而且取决于对其进行的实践性检验。上述特征表明,在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中,对研究方法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而是造成了对此问题认识上的两个误区。一是过分夸大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致性,使人们片面地认为有了正确的思想观念,必然会有正确的研究方法,忽视了对方法论本身的研究。二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论、认识论等同于一般科学研究的技术方法,这就使得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比较侧重于逻辑和理性的方法,缺乏研究方法上的突破和创新。这样,在技术方法的选择上,就存在重视归纳法、演绎法、伦理学等传统的研究方法,而轻视事项法、系统法、实证法等新的研究方法的倾向。如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方法体系,就不能孤立、片面地运用某种方法,而应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将研究方法与客观会计问题相联系,恰当地选择适合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研究方法,并使各种方法在研究中相互补充、综合运用,使会计理论研究更具科学性。
三、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现状与改进之策
近年来,相关文著从不同方位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值得注意的是,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方向是正确的,成果是显著的;另一种看法则认为,我国会计理论研究脱离实际,这一方向偏差导致了会计理论严重地滞后于会计实务和经济实践。上述相佐的两种评价,引出了如下的相关问题:一是评价会计理论研究状况的标准是什么;二是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是否存在着危机;三是怎样改进会计理论研究。
会计的应用性社会科学的归属性,决定了会计理论研究的评价无法以发明(成果)的质与量进行直接地评判,也决定了对之所作的评价体现着甚至取决于评判者的不同价值观。以我们的观点,衡量会计理论研究和其发展水平只能看:第一,是否有人提出新的理论对会计实务(包括经济管理实践)中的问题做出前人未曾做过的科学解释;第二,是否对原有的理论进行了富有成效的评判和去伪,从而净化了理论和实现了理论的创新;第三,是否建立了一套体系完善、结构严谨的会计理论体系;第四,是否在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有效对策,从而指导和改进了会计实务。上述四标准中,二和三是针对会计基础理论而言的,一和四则偏重于应用性会计理论进步的评价。依据上述标准,我们基本赞同第一种看法。我国的会计理论,尤其是应用意义较强的会计理论研究有了很大进步,例如,责任会计的推行、关于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讨论、关于会计监督问题的讨论,最为显著的是会计准则的制订和实施。然而,应当看到,会计的基础理论研究并没有取得重要进展甚至被削弱了,可以说,与西方国家(以美国为代表的)相比较,我们的理论差距主要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因为我国的会计基础研究系统性不强,至今尚无完整的会计理论体系。这已制约着应用性会计理论的发展和会计实务的提高,近些年来,会计理论界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对策和措施,正是缺乏基础理论的支持,显得没有思想基础和理论深度,说服力不强,影响了理论主张的应用效果。面对我国会计基础理论落后这一现实,除会计理论界加以重视和增加研究投入外,在研究方位和原则上要注意。
1、重视会计理论学派研究
“学派”是一个较为严格的学术用语。一般来说,一个理论学派要具有:有两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相应的政策主张;有一位被公认的学术领袖;有一批追随学术领袖的学术精英;有一个自己的论坛或相对集中的学术刊物。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界从“二论”(信息系统论、管理活动论)之争,到“三论”(信息系统论、管理活动论、受托责任控制论)并存,各理论学派之间相互分立、相互切合而又相互竞争,构成了我国会计理论研究上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它们立论的多样性和终极目标的一致性将有助于我国的会计改革实践。但也应清楚地认识到,目前各理论学派:一是内在理论体系上仍有待充实与完善的余地;二是尚未对我国的会计实务和会计改革实践做出合乎自己理论体系的(具体排他性的)有效解释和阐述;三是各学派缺乏鲜明的会计政策主张;另外,各学派之间的比较与综合也显得不够。
2、处理好理论引进与创造的关系
会计理论具有科学性。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既要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又要吸收国外科学的会计理论。我们理解,在会计理论体系中,基础理论(假设、概念、质量特征等)的国别特色和文化属性较弱,因此,可以大力引进,但在引进时要注意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应用性会计理论(准则、制度、法制等),则国家特色和文化属性较强,应立足中国实际,创造出适合自己的理论。这正是会计理论体系中的“中国特色”之所在。当前,我国应用性会计理论研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是,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的选择上缺乏自主性和代表性,有跟着国外走的倾向。近30年来,西方的经济理论研究包括财务与会计理论研究是以资本市场为中心进行的,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如股权计价模型等。但这并不一定适合中国的现情。根据我们观察,从重要性和代表性上考虑,我国目前应用会计理论研究主要应解决如下问题:两个转变与会计的关系;持续发展战略与会计;会计管理体制改革问题;会计准则应用效果的评价;产业结构调整、资产重组和集团化经营中的会计间题;会计信息市场的开发与利用间题;会计法制的建设间题;对外会计和对内会计的结合问题。
3、倡导学术研究精神,培养理论研究新人
理论的发展离不开杰出学者的贡献与努力。在会计发展的历史中,15世纪地中海沿岸商品经济的发展,成就了“现代会计之父”帕乔利,从而开创了“帕乔利时代”。20世纪20年代以来,美国执掌现代会计理论发展之牛耳,成为会计理论发展的推进器(trail-blazer),以乔治・梅、利特尔顿、佩顿和蒙哥马利为代表的美国会计学家,以其职业献身精神和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尼尔生(Nel-son)所称的“会计研究的黄金时期”。在我国会计理论界,自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享誉国内外的会计大师(一位学界前辈称为“会计迷”)为我国的会计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近年来,由于商品经济的冲击,会计界具有理论研究潜质的人才流失严重,这正是我国会计理论发展面临的真正危机所在。因此,为中国会计理论发展之计,目前应大力倡导学术研究献身精神,同时培养和造就一批理论研究新人,使他们在21世纪的新时代下,以饱满的热情和创造性的工作,迎接和创造出一个世界会计发展中的“中国派”。
【参考文献】
[1] 吴水澎:中国会计理论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2] 陈国辉:会计理论研究[MJ].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 杜胜利:百期回顾及中国会计理论研究透视[J].会计研究,1996(2).
[4] 王汉民: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立足点及其他[J].会计研究,1994(2).
[5] 阎达五: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现状与瞻望[J].会计研究,1996(2).
[6]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80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