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唐 琼 魏东升

   【摘要】传统的贸易理论强调的比较利益结构都是建立在一国产业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的,是以“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为条件的,而新贸易理论大量运用产业组织市场结构、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来构建新的理论模型。我国在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发展产业间贸易的同时,也应该利用国外需求结构的不同、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来发展我国产业内的贸易。
  【关键词】比较优势 竞争优势 贸易创造效应 比较优势陷阱
  
  一、引言
  
  随着通讯、网络和信息技术等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的加快,世界经济逐渐成为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国际间的贸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贸易在国际分工的条件下进行,而目前的国际分工是由旧的国际社会政治经济秩序和各国资源的禀赋差异决定的。人民币升值后,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经济环境的挑战,我国必须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避开比较优势陷阱,更好地利用国际贸易带来的有利条件,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在贸易中更好地利用贸易的创造效应,避免其贸易转移效应。
  
  二、比较优势理论综述
  
  1、传统的贸易理论。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创立了绝对贸易理论。他认为贸易绝非像重商主义者认为的一种零和博弈,相反斯密认为贸易是一种正和博弈。在市场经济中利益的驱动下,主观上为自己利益的微观经济主体可通过分工和贸易利用自己的绝对优势客观上为社会工作,从而实现自利与互利、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相互联系。社会各经济主体(各国)按照自己的特长实行分工,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通过国际市场进行贸易,从而实现各自的绝对利益。斯密的绝对利益原理很好地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重要原因,为国际贸易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但是绝对贸易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一个国家在生产任何商品方面都没有绝对优势时仍然能参与国际分工的现象。
  针对绝对比较优势的缺陷,大卫・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认为,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不论处于怎样的状态,经济力量是强还是弱,技术水平是高还是低,无论有没有绝对优势,都能够确定自己的相对优势,然后利用自己的相对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使国际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地利用,从而使得贸易的双方都能获利。在李嘉图的绝对优势理论中最关键的是机会成本。一个国家即使总体上处于劣势,可以从诸多的劣势中找到自己的相对优势。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回答了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无法回答的问题,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各国在生产不同产品上的比较成本有差别呢?李嘉图没有做出回答,回答这个问题的是俄林与赫克歇尔。他们认为国与国之间要素生产率的差异主要来源于各国的不同生产要素的相对存量,这些不同的要素供给会影响到特定商品的生产成本,即在不同国家同样的商品的生产函数相同的条件下,比较优势产生的根源在于各国或地区生产要素相对禀赋的不同,以及不同商品生产在要素使用密集型式上的差别。因此,各国应当生产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商品。
  斯密和李嘉图的贸易理论被称为“古典贸易理论”,他们认为,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是给定的外生变量,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市场结构为完全竞争。在俄林-赫克歇尔贸易理论中,劳动不再是唯一的投入,但生产规模报酬仍然不变,市场结构仍为完全竞争,俄林-赫克歇尔贸易理论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我们可以将斯密、李嘉图和俄林-赫克歇尔的贸易理论称之为传统的贸易理论。他们所强调的比较利益结构都是建立在一国产业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的,通常情况是发展中国家缺少资本和技术,而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劳动力的优势;发达国家则具有资本和技术优势。因此,比较优势格局一般表现为发展中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而发达国家则恰恰相反。
  2、新贸易理论
  无论是以劳动生产率(技术水平)差异为基础的相对优势理论,还是以生产要素供给为基础的资源禀赋理论,其比较利益产生的前提是各国的供给、生产条件是不可改变的,资源和生产要素不能在国际间流动。传统的贸易理论是以“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为条件的,但事实上国际间的贸易往往表现为垄断竞争、新技术保护主义和产业内的贸易等,这些贸易行为表现为规模经济、产品差异而产生的多样化需求和不完全竞争。而新贸易理论大量运用产业组织市场结构、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产品差异等来构建新的理论模型,使国际贸易理论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新贸易理论把国际贸易概括为三个内容:第一,产业间贸易是建立在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基础之上的,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之所以成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国,起决定作用的主要因素仍然是比较优势。第二,产业内贸易则是建立在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和垄断竞争的基础上,由于对规模经济的追求,贸易双方一般只能生产种类有限的产品,然后通过产业内贸易来增进双方的社会福利,从而使双方的社会效用最大化。第三,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产业间贸易和以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为基础的产业内贸易是可以同时并存的。新贸易理论很好地解释了现今国际间贸易产生的原因。
  
  三、比较优势理论在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较晚,技术相对落后,资金相对不足,而劳动力相对过剩,所以我们应发挥比较优势,充分利用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生产大量出口产品,进行国际间的贸易,实现大规模的“资源转化”,即以本国的低位资源换取国外的高位资源,从而有力地推动工业化。在当今我国仍需要继续充分利用我国的传统比较优势。
  目前大力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出口的条件还不成熟。我国是一个后起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资本和技术相对稀缺,不利于大量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所需的大量要素投入,这些要素包括物质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本等。继续发挥传统的以要素禀赋和比较成本为核心的比较优势可以为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积累资金和技术,培养企业的管理人才,从而为促使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逐步升级打下基础。
  在宏观上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需要继续发挥传统的比较优势。宏观层次上的资源利用不足和资源利用过度都是经济缺乏效率的表现。目前我国的剩余劳动力过多,特别是我国农村地区有数以亿计的剩余劳动力亟待解决,与世界上的多数国家相比,我国的资金技术相对稀缺,其成本较高,而劳动力相对充裕,成本较低,而一国的竞争力又与商品和劳务的成本密切相关,过早地放弃我国以生产劳动力密集产品的出口是欲速不达的选择。此外,放弃传统的比较优势会使我国的失业率上升,国民收入减少,造成大部分人的生活困难,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在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发展产业间贸易的同时,也应该利用国外需求结构的不同、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来发展我国产业内的贸易。在不完全竞争的世界中,价格竞争优势不仅来源于比较优势,还可来自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等。因此,我们要在国际贸易体系中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比较优势,发展我国产业的规模经济,节约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达到控制产品的出口价格,以扩大出口量,发挥其比较优势。此外,我们也要利用当今世界人们对同一种产品的需求多样性的特点,来对生产出的产品进行变异,如通过广告、包装、售后服务等工作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
  在国际贸易中,我们既要发挥自己的传统贸易优势,又要发挥自己新的贸易优势。只有这样,我国在国际贸易中才能充分地利用我国的各种资源和各种要素,从而保持我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华民:国际经济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 Appleyard、D.R.Field、A.J:International Economics[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3] 永华:比较竞争优势与中国产业的国际定位[J].经济经纬,2003(4).
  [4] 张扬: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研究[N].经济日报,2005-1-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95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