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地沟油,今天你吃了吗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近日,公安部统一指挥浙江、山东、河南等地公安机关历时4个月,成功破获了一起特大利用“地沟油”制售食用油案件,这也是全国公安机关首次全环节侦破非法收购“地沟油”炼制食用油,并通过粮油公司销售给群众的案件。一条集掏捞、粗炼、倒卖、深加工、批发、零售等六大环节的地沟油黑色产业链浮出水面。由此,“地沟油”流向餐桌的传闻得到证实,地沟油恐慌再次侵袭,社会舆论一片哗然。
  
  “酸价”揭开的黑色产业链
  
  今年3月份,浙江宁海公安机关在“大走访”过程中,接到群众举报,发现有人利用餐厨垃圾、煎炸废油和地沟污水炼制地沟油。随后,宁海警方采取行动,抓获安徽籍专门收购初炼地沟油的黄长水夫妇等六名犯罪嫌疑人。据交代,初炼地沟油以每吨5000元的价格,转售给了江苏和山东的商户。这其中山东的商户就是柳立国的济南格林生物能源有限公司。
  在审讯过程中,黄长水的一句话,让警方对收购地沟油的用途产生了怀疑。
  据黄长水反映,济南格林公司的采购员在采购时要测“酸价”。而据业内人士介绍,只有生产食用油才需要测“酸价”。警方据此判断,格林公司有用地沟油生产食用油的重大嫌疑。
  案件上报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后,公安部高度重视,立即挂牌督办。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孟建柱要求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一查到底,彻底摧毁犯罪链条,确保人民群众餐桌安全和生命健康。公安部统一指挥浙江、山东、河南等地公安机关深挖细查,浙江省公安厅成立专案组,并展开侦查工作。
  专案组通过跟踪,找到了柳立国经营的济南格林生物能源有限公司。经过侦查,警方发现格林公司的多个疑点。7月4日,公安部统一指挥山东、浙江等地警方协同作战,成功捣毁济南格林生物能源有限公司用“地沟油”炼制食用油“黑工厂”,查获非法生产线2条。
  据介绍,格林公司负责人柳立国为避讳地沟油这一“不雅”称谓,对深加工时的油称为“毛油”,出厂后称为“红油”,销售时称为“米糠油”“棉籽油”;应付政府监管部门时,则称为“饲料用油”。
  随后,警方顺藤摸瓜,根据格林公司成品油的流向,郑州宏大粮油商行进入警方视野。7月14日,公安部指挥浙江、河南等地警方抓获该商行负责人袁一等17名犯罪嫌疑人。
  据袁一交待,为牟取暴利,这些来路不正、自己不敢食用的油,被批发给郑州郊县的一些粮油店,或者经灌装零售给周边的宾馆、饭店、工地食堂、夜排档、油条摊。警方在搜查时还发现,部分地沟油还被贴上某著名食用油品牌商标。
  8月10日,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中心的检测报告指出,格林公司用地沟油生产的食用油含有多环芳烃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其中有相当部分具有高致癌性。
  从收购地沟油的黄长水,到加工食用地沟油的柳立国,再到销售食用地沟油的袁一,一条黑色产业链看上去简单明了。根据账目表单,两年不到的时间,格林公司一家就生产了上万吨地沟油进入市场。
  据介绍,截至目前为止,警方共查获用“地沟油”炼制的食用油成品100余吨、已灌装为假冒品牌食用油100余箱。这也是公安机关首次全环节破获以地沟油为原料制售食用油的重大案件。
  
  难以检测的地沟油
  
  地沟油流入餐桌的传言由来已久,虽然之前并没有明确的证据地沟油有大规模泛滥的迹象,但普通民众早已默认了日常生活中存在地沟油威胁的事实。地沟油问题也时不时的占据媒体报道的头条,引发公众关注的目光。
  不知从何时起,城市的下水道成了一些人发财致富的地方。从餐饮业等的废弃油脂中而来的原料,被不法分子回收加工,就能让这些散发着恶臭的垃圾变身为清亮的“食用油”,最终通过低价销售,重返人们的餐桌。这种被称作“地沟油”的三无产品,其主要成分仍然是甘油三酯,却又比真正的食用油多了许多致病、致癌的毒性物质。
  医学研究的成果显示,长期摄入地沟油会对人体造成明显伤害,如发育障碍、易患肠炎,并有肝、心和肾肿大以及脂肪肝等病变。而地沟油中的主要危害物之一黄曲霉素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质,其毒性是砒霜的100倍。
  但是,有观点认为,地沟油的关键麻烦,并不在于黄曲霉毒素,而在于它的油质本身,反复加热易致多种疾病。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范志红教授说,现在能够确定的就是经过长时间加热的油是有害的,这种劣质油对人体的胃、肠、肝、心血管都会有损害。
  在有些科研工作者看来,治理地沟油的难点在于,经过洗涤、蒸馏、脱色、脱臭等精炼过程后,单从外观和感官上,很难区分地沟油和普通油。传统的检测方法只抓住地沟油中的某个特性,但没有一种方法能同时有效检测不同来源的地沟油,导致有时检测误差较大,更有误判的可能。
  营养专家何英强称,我国目前检测地沟油的方法可以检测脂肪酸败的指标,因为劣质油的脂肪酸败指标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但是地沟油含有多种化学物质,实验室检测所有地沟油很难,没有检测方法可以适用所有的地沟油。何英强表示,日常生活中很难用肉眼鉴别出地沟油。视觉、嗅觉上都很难鉴别出地沟油。
  同时,由于我国在对地沟油的检验方面存在漏洞,让地沟油很容易蒙混过关。以现行的国家强制性标准2716-2005《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为例,按照国标,食用油检验通常都是检验酸价、苯并芘、农药残留等9项指标。如果仅检验这9项,地沟油也可能合格。比如,警方日前在浙江宁海查获了大量地沟油并向有关部门送检,按照现行的国标检验,送检的10个样品中,只有两个样品不合格。
  据专家透露,地沟油生产者会根据《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在加工过程中添加火碱之类的东西,把地沟油中不合格的指标掩盖住。此外,不法商贩通常还会把地沟油掺入食用油中,如果含量较少,更是难以检测。这导致了某些遵纪守法的经营者也有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了地沟油。
  面对“人人喊打”的地沟油,消费者始终处于弱势群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外就餐的次数大大多于从前,消费者极有可能在餐馆就餐时遭遇到地沟油。然而,地沟油对人体的伤害并非显而易见,即使事后发现,消费者举证证明损害后果十分困难。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侵权责任的构成需要有损害后果作为要件,而地沟油对人们健康的伤害并非一蹴而就,甚至多年之内无法显现。
  
  地沟油,今天你吃了吗
  
  据全国粮油标准化委员会油料和油脂工作组组长、武汉工业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何东平称,目前我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有200万至300万吨。而国人一年动物和植物油消费总量约2250万吨。按此比例推算,每吃10顿饭就可能有1顿碰上地沟油。
  一方面是随时会误入口中的地沟油,一方面是无法检测的现实难题,消费者不得不每次在外就餐时都要先自问一句:今天,我吃了吗。
  没有人可以给出答案。
  有些注重食品安全的民众表示,自从看了地沟油的相关报道之后,已经有意识地减少了再外就餐的次数。有些市民在选择就餐地点时,偏向选择餐饮品牌和上档次的餐厅,但这不可避免的增加了日常生活的成本。还有些民众表示,即使知道街头小摊贩可能存在着地沟油的隐患,但是出于就餐方便和成本的考虑,只能接受可能的安全威胁。
  有人虚构了这样一个场面,在还没有出现一种理想的检测地沟油手段之前,到餐厅时必须身穿生化防护服,随身携带N个装有化学溶剂的玻璃试管,每道菜上来之后先取样滴入试管,再翻开厚厚的化学手册查阅反应结果,然后可以特潇洒地叫一声:翠花,换食油。
  滑稽而无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565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