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事业单位财务指标管理的核心价值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建芳

   [摘要]事业单位涵盖着国家经济走向的政策导向,在其财务体制和体系中,需要体现的指标必须经过严格的控制。在控制的基础上,做到对每一个财务指标都熟悉,并且在实践中经得起检验。财务指标的管理体现着对单位发展的宏观把控上,细节上则是对地区生产、生活的引导上起着无可替代的服务性作用。
  [关键词]财务把控 指标体系 变动成本
  
  一、资本保值增值率与净资产收益率
  1.资本保值增值率指标
  资本保值增值率是考核经营者对投资者投入资本的保值和增值能力的指标。资本保值增值率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该指标除了受单位运营成果的影响,还受单位利润分配政策的影响,同时也未考虑物价变动的影响;
  二是分子分母为两个不同时点上的数据,缺乏时间上的相关性,如考虑到货币的时间价值,应将年初的净资产折算为年末时点上的价值(或年末净资产贴现为年初时点上的价值),再将其与年末(或年初)净资产进行比较;
  三是在经营期间由于投资者投入资本、单位接受捐赠、资本(股本)溢价以及资产升值的客观原因导致的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的增加,并不是资本的增值,向投资者分配的当期利润也未包括在资产负债表的期末“未分配利润”项目中。
  所以,计算资本保值增值率时,应从期末净资产中扣除报告期因客观原因产生的增减额,再加上向投资者分配的当年利润。资本增值是经营者运用存量资产进行各项经营活动而产生的期初、期末净资产的差异,若出现亏损,则资本是不能保值的。
  2.净资产收益率指标
  事业单位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了单位整体向单位投入资本的报酬率,反映了单位净资产的增值情况。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存在以下两个主要问题:
  一是“年末净资产”项目中由于已经剔除向投资者派发现金股利的数额,导致采取不同股利政策的单位“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口径存在差异;
  二是由于“年末净资产”项目中包括单位年度内增加的净资产,而这部分增加的净资产是在报告年度内逐步取得的,而单位对该部分新增净资产的使用自然是在取得以后,上述计算公式显然没有考虑到这部分净资产的使用时间,导致“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结果不尽合理。
  对于修正和改进财务分析指标的工作,很多学者和实务工作者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讨。改进和完善现行财务指标体系,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深化会计制度改革、规范会计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非财务指标在财务分析中的应用
  1.非财务指标在财务分析中应用的现状。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实际应用中是很少用到非财务指标的。这是因为非财务指标在应用中存在着以下两个主要困难:
  (1)目前非财务指标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体系。在指标的选取上还是各成一派。比如什么是非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的内容,不同的学者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2)非财务指标的应用一贯存在的难题,即非财务指标难以进行度量。我们平时提到的一些非财务指标一般都是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比如说企业的战略目标,对它进行一个合理的定量就是比较困难的。
  2.应用的指标。尽管非财务指标的应用存在定量的困难,但是仍有很多的学者对此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本文根据现代绩效评价理论进行了指标的选取。现代绩效评价理论指出,对知识经济时期的单位进行绩效评价必须引进全面业绩评价方程,在传统的财务指标的基础上增加各类非财务指标。
  三、忌注重利润而忽略单位长远发展
  单纯从财务指标去评估一家单位的业绩是不全面和不平衡的。2002年美国发生的安然和世通事件,就给全世界的管理和财经界带来一个震撼。1992年“平衡记分卡”(Balanced Scorecard)的两位创始人罗伯特•卡普兰和戴维•诺顿建立此一新的评估和管理系统框架时,上述财务事件还未发生,但是他们已经认识到问题的存在。
  如果是衡量一家单位的短期业绩,财务指标可能是好用的,但若一家单位有长期的生存目标,那么,光用财务指标去衡量则不足够。传统财务衡量方法的最大弊端在于过分地重视取得和维持短期财务结果,这样一来,就可能使单位急功近利,在短期业绩方面投资过多,在长期的价值创造方面,特别是在使未来的增长得以实现的无形的知识资产方面投资过少。必须认识到,有形资产是以加法形式增长的,而无形资产一旦得到合理的利用,其带来的价值却是以乘法形式增长的。
  以前的管理以控制为中心,所以利用财务去控制也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财务控制者不去考虑地区服务的企业是否满意,也不考虑所服务的企业的业务流程是否与之相配合理,更不考虑新技术开发对企业未来表现的影响,他们注重的只是财务业绩。不可避免的是,随着管理者们受到压力,要求他们不断取得出色的短期财务绩效,因此,要求取得短期财务绩效的压力可能会迫使单位纷纷减少各方面的开支。除了客户和市场开发外,这些开支还包括新技术的开发、工艺流程的改进、人力资源的开发、信息技术和数据系统等。在短时间里,财会模式把这些开支的削减当作收入的增加来报告,尽管这些削减侵蚀了单位资产和创造未来经济价值的能力。
  四、边际贡献率与变动成本率
  边际贡献是管理会计中一个经常使用的十分重要的概念,它是指销售收入减去变动成本后的余额,常常被人们通俗地称作毛利。
  边际贡献率――边际贡献在销售收入中所占的百分比,其公式为:
  边际贡献率=(边际贡献/销售收入)×100%
  如果是一种技术,则:边际贡献率=(单位边际贡献/单价)×100%
  如果是多种技术,则:边际贡献率=∑(每种技术的边际贡献率×该技术销售收入占全部销售收入的比重)通常,边际贡献率是指技术边际贡献率。边际贡献率,可以理解为每一元销售收入是边际贡献所占的比重,它反映技术给单位做出贡献的能力。
  与边际贡献率相对应的概念是“变动成本率”,即变动成本在销售收入中所占的百分比。其公式为:变动成本率=(变动成本/销售收入)×100%变动成本率与边际贡献率之和为1,因为变动成本总额与其边际贡献总额之和正好等于销售收入总额。因此,变动成本率通常是指技术变动成本率。边际贡献方程式是在损益方程式中体现出边际贡献的大小,以明确表达本量利之间的数量关系。
  
  参考文献:
  [1]闫琨,冯洁,杨坤.非财务指标的业绩评价分析及实施对策.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2(4).
  [2]何晓群.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张魁冬.侧重转移:新准则实施后的业绩评价财务指标.中国总会计师,2008,(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620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