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可持续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谭 黎
【摘要】本文从对“比较优势说”的理论分析、给中国带来的问题及中国的“比较优势”所面临的现况推出中国在应采取的理论战略以及具体措施。
【关键字】 比较优势 短期利益 劳动力价格受抑制 原始创新
引言:
基尼系数的攀升,劳动者报酬占GDP比例的连续下降,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各国针对中国反倾销反补贴案的高涨,“民工荒”的席卷,最低工资的提高,中国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 种种现实是否正宣告着中国经济的不稳定性?30年来靠依照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发展开来的中国式比较优势---利用我国廉价劳动力来推动出口贸易增长的模式已经是危机耸动?依照“比较优势”指导书来构建的产业结构是否处在崩塌的边缘?作为在“比较优势”引导下的“专业化廉价劳动力工厂”的中国是否正在承受“特效药”后的副作用呢?在下文中笔者将从a对比较优势理论分析;b比较优势理论给中国带来的利益来源及其引致的问题;c中国应采取的措施等方面探析“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可持续性。
一、对理论的分析
大卫・李嘉图:“尽管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商都处于绝对劣势,但它可以选择两种产品中劣势相对较小的那种产品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同样能获致贸易得益;因此一国应该完全专业化生产并出口那种它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不生产而进口那种它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李嘉图用葡萄酒和呢绒这两种商品具体的阐释了该理论的机理。我首先承认在李嘉图的分析中的两国在名义上均获得的贸易利益,但该理论的前提是甲国针对乙国是有绝对优势的,第一:这里已经暗示该理论是为发达国家服务的,处于劣势的国家可以从中得到利益,但是两国得到的利益能否有一个合理的比例的问题就被掩盖了;第二:此理论引导乙国在已然处于劣势地位的两种产业中选择一种相对具有优势的产业进行贸易,这样才能获得贸易利益,换种角度看为什么乙国非要在都具有绝对劣势的产业中选择一种来进行专业化生产,这样除了会导致产业结构单一性的问题更有对甲国过分依赖的问题,李的支持者或许说“甲国也同时对乙国形成同样依赖啊,这是相互的问题!”实则不然,甲国分给乙国生产的必定是低技术含量的产业而自己发展的高技术含量产业,乙国面临的来自多数国家的竞争,而甲国则拥有高技术的垄断。
林毅夫教授:“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就是指要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都选择符合自己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技术。只有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选择符合自己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技术,经济中的多数企业才会具有自生能力,从而能够促进经济体的资本积累、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林毅夫教授的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在过去十年中成为了指导中国经济发展的圣经,但不难发现这个圣经中不乏令人迷惑的地方,首先林教授设定了这样一个前提:符合禀赋结构分配的产业结构是优良的结构,但事实是若国家只按照资源禀赋结构安排产业结构决计会导致产业结构的不平衡发展,使弱者更弱,强者更强。再者林教授给出了只有具自身能力的企业才能使经济快速发展的逻辑链条,那么现在处在弱势地位不具有自生能力的新兴产业就改任其自生自灭,或者说那些需要扶持的产业对一国经济快速发展不重要?韩国现代汽车的崛起,黄山遍地的以色列的成为高效率的农业生产者正是绝佳的反例。
以上为本作者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开创者李嘉图以及现代中国流行的中国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提出者林毅夫的论点提出的质疑。
二、比较优势理论给中国带来的利益及其来源
首先看一下由林毅夫教授提供的自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各种贸易指标的变化:
1978-2004年间中国国际贸易年均增长16.7%,贸易规模增长了56倍,进出口额由1 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11547亿美元,同期贸易依存度由9.5%增长到69.3%。
从数据的表面来看中国利用比较优势的确获得了斐然的成绩,但同时我们必须分析支撑数据的主要来源,才能看清这些数据背后的贸易结构。
事实上,这些贸易指标的背后主要支撑者是加工贸易,且为低端加工贸易。
第一:从1995年加工贸易额首次超过一般贸易,到2004年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55.28%,2005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已达6905.1亿美元,2007年更是达到9860.5亿美元,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在我国贸易总额的比例始终保持在50%左右,毫无疑问加工贸易对我国贸易规模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第二:加工贸易实则不能算我国自己产品的贸易额,在数据展示的名义贸易依存度上剔除加工贸易的因素,贸易依存度将大大降低。
而在加工贸易中占重大比例的就是由比较优势理论推崇我国发展的劳动密集型低层次加工贸易,并且我国即使在高新技术加工贸易中也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加工组装环节。
贸易额另一主要来源:跨国公司的产业内贸易:中国成为跨国公司的初级产品、中间产品提供地,成为跨国大企业的廉价工厂,除了看到中国贸易额数据上的增加,更应看到被剥夺大量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的本质。
三、由比较优势理论引导的贸易、产业分工导致的问题
表面上低层次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确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快速增长,那中国是否就应该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守则上的分工原则坚持“世界组装车间”的角色?实际上利用以廉价劳动力为导向的比较优势只能给中国带来短期利益,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A作为发达国家的“世界低端加工工厂”地位被固化,贸易被动,利润低。
盯住我国劳动力低廉成本的优势,“坚持不懈”的走低层次专业化分工路线,只能使中国处在加工线底层的身份更加“稳固”。以劳动密集型主导的加工贸易使中国贸易愈加被动,失去讨价还价能力,美国可以明目张胆的宣称“没有你们生产,还有印度,越南孟加拉,巴基斯坦”。被动的地位直接导致的是获得利益被消减,如从2000-2009年中国制造的由美国销售的芭比娃娃,美国在销售环节获利$8 ,中国仅从生产环节获利$0.35。
B为维持“比较优势”,劳动力价格被压低,损害国民福利:
我国改革开发以后GDP持续增长但广大劳动群众的工资确跟不上增长的步伐,工资占GDP百分比22年连续下降现今已到11%左右,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大于50%的水平。国内外各大企业从“天然”的低廉劳动力中尝到甜头,自然是不愿劳动力价格上涨,刻意压制劳动力价格,使获得的收益集中在少数人手上。基尼系数逐渐增大据2010年5月最新统计数据已达4.8%,收入分配问题在中国日益严重。
C自主品牌缺失:
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可看到“中国制造”,但“中国品牌”却鲜有见到,甚至中国市场上国外品牌都占了大半江山,中国工厂不停的生产,产品却被标上了“洋标志”,而中国只能用廉价的劳动力换来微薄的回报,却换回别国的“名气”。除了新的“中国品牌”发展受限,连老字号的民族企业也逐渐消失。从消耗品到耐用品,从生活用品到奢侈品,“中国名字”都在逐渐消失。
D高技术产业发展缓慢,自主创新、原始创新比例低:
“美国友人”对中国说:“搞科研,创造新技术是需要大量资金和时间成本的,现在既然我们有了可以借给你用,你们可以少走弯路。”林毅夫教授也指出:“按照统计学研究,95%的研发不会产生任何可用的技术,5%可以有技术被研发出来、申请到专利,最终,十项研发中真正有市场价值的大概只有一项。对于我们而言,现在有很多技术已经过了专利期,引进不需要成本;即使用成本付专利费,也只需研发费用的三分之一就够了。”于是我们开始了大量引进,学习之路,没人能够否认模仿创新的道路是错误的,但是不是因研发的经费高昂,中国就应该将原始创新放在经济发展蓝图的之外呢?尝到了比较优势带来短期利益的甜头同时自主创新确有可能血本无归,因此科技创新,理论创新等都成了一句空话。日本因模仿创新而崛起,但也同时因缺乏原始创新而停滞不前,其超美国的宣言永远只能停留在理想状态。可以肯定的说,没有原始创新就永远不能走到世界最前端,虽原始创新的成功率不高,但一旦原始创新成功带来的利益是其他方式无法比拟的。不要被“美国友人”的贴心提示所欺骗,美国不会让中国引进最好的技术同时是更不希望中国自主研发出新技术。仅仅将重点放在短期有利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上,强国和弱国的地位永远无法转换。
E产业结构失衡,产业结构单一,变化适应性低,产业结构升级受抑制:
比较优势理论是一个重视贸易的理论,换一种方式说是一个关注世界需要什么比关注国民需要什么更多的理论。因此,世界需要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中国就大力迎合发达国家来换取利益,因此针对怎样的产业结构才能使中国经济平衡发展的思考被放在了后方,或是说中国被诱导到了能尽快带来指标上上升的产业结构才是好结构的逻辑上。产业升级,产业结构多元化一直是高喊的口号,但政府都说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好产业,李嘉图大师也说你有什么优势就应该盯住什么发展,那企业又怎么会愿意转变到其他方向呢?久而久之,在一些地区,比如广州等地,以加工贸易为主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成为主导产业,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这种产业结构单一,对外国依赖性过大的缺陷就暴露无疑。当面临“低工资难招工,高工资失利润”困境时才意识到仅靠低廉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发展是行不通的。
四、应采取的措施
由大卫・李嘉图开始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具一定道理的,特别是对于发达国家,更是受益匪浅,但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在肯定它的同时必须意识到它只能作为权宜之计,必须尽快摆脱靠利用我们的“优势”:廉价劳动力拉动经济发展的局面。我们是绝不应该如龙永图先生告诉我们的一样“中国应该夹着尾巴老老实实再做10年加工贸易”那中国应该如何做呢?
A加大原始创新的研发力度:拥有知识产权的自主创新技术所带来的收益是引进技术不可比拟的。弗农在“产品循环理论”中提出利益总在有新产品的国家,一味发展既有优势只能处在雁翼或雁尾。
B增加人力资本投资:从根本上解决成为世界低端工厂的命运。
C建立、保护、做强自主品牌。
D注重产业的多元化和结构合理性、保护特定命脉产业,做到一定程度的独立自主:不是只着重发展拥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对于那些及其重要的新兴的暂时处于劣势的产业更是要更加关注,将国家安全问题放在首位,建立在经济上的一定独立性,以此更加灵活的应对危机。
E不拘泥于资源禀赋的教条,使劣势行业变成优势行业:战后资本奇缺的韩国可以建立汽车,造船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落后的印度可以在软件信息行业是冲出重围,沙漠包围的以色列可以发展高效农业,那我们就也同时能依靠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上获得巨大成就。
F注重发展“潜在优势”,转变中国贸易发展战略:作为国际贸易基础的国际分工,不仅可根据中国所具有的明显优势来确定,而且应根据中国具有的潜在优势来确定。不能光看表面上的优势和劣势就服从发达国家给我们开出的利于我国的“国际分工守则”,应积极寻找并发展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走出为发达国家服务的陷阱。国际历史告诉我们,德国赶超法国,美国赶超英国,日本赶超欧洲…… 其他“后进“赶超“先进”的国家和地区,都不是依靠李嘉图先生的“比较优势说”而是凭着发现并发展其“潜在优势”完成赶超的。
五、结语
据以上各方面的分析,笔者认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说已经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多方面的问题,如果现阶段以及之后阶段再继续坚持以“比较优势说”来制定我国贸易、经济发展蓝图,那么它将成为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噪音”,因此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是不具可持续性的。
参考文献:
[1] 林毅夫,《比较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 》,林毅夫教授在中国 市长论坛上的讲演节选,2005年09月20日.
[2] 彼罗・斯拉法:《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M】.商务印书馆, 198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62548.htm